漫谈华夏酒文化与中医用酒之道
2023-12-13廖秀萍罗楚仪陈芷清陈韵瑶郑剑南
廖秀萍 罗楚仪 陈芷清 陈 诺 陈韵瑶 郑剑南,
(1.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现代研究认为酒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酒真的是一无是处吗?答案是否定的。文章从中华文化以及中医用酒之道,漫谈对酒的认识。
1 中华文化与酒的渊源
1.1 社会文化与酒《诗经》[1]云“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可见在先秦时期,酒文化就初见其形,此句中的酒有待贵客之重要地位。在《诗经》中的其他地方也提到了酒文化,有含有美好祝福的“酌以大斗,以祈黄耇”,还有无酒不成席、成席以合美好之意的“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而在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酒不仅散发人圆月圆时的醇香,还蕴含着人们的愁思,如《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另外,酒还在祭祀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如《诗经》中的“雅”与“颂”中多次提到酒。由此看来,酒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2 儒释道文化与酒儒释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了解他们对于酒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
1.2.1 儒家对酒的看法儒家的核心理念为“仁”与“礼”[2],具体主要表现在酒德与酒礼上,孔子认为“唯酒无量,不及乱”,人饮酒不能有具体的标准,但上限为饮用酒后,精神稳定、步态协调、气血调和、状态如常,这与中医养生的态度不谋而合,即饮用药酒适量即可,并非越多越好。而酒礼则是达到酒德的标准,确切说为一些日常的礼节,如酒宴的座次排列,味薄的低度酒独用于祭祀、味厚的高度酒供统治者饮用[3],抑或者规定饮酒的程序:拜、祭、啐、卒爵[4]等。总之,酒文化在儒家的角度为酒德与酒礼,体现其核心思想“仁”与“礼”。而酒文化中的酒德,从一个独特的方面体现了中医“仁者寿”“致中和”[5]的思想。仁者寿意为道德崇高、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为不易受外界诱惑干扰,具体可表现为不过度饮酒、保持平和的心态等。
1.2.2 道家对酒的看法道家的核心观点是“道法自然”,其中一个基本范畴为“道”[6]。《道德经》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庄子发展为逍遥无待,正如《逍遥游》一句:“彼且恶呼待哉”,道家的思想便也有了“逍遥自由”的一面。那庄子对酒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庄子认为“饮酒则欢乐”,主张“饮酒以乐为主”[7],这就与孔子对待酒的克制不同了。那么庄子如何追求“逍遥自由”呢?他提出“醉者神全”,认为喝醉的人精神与自然高度统一。庄子所说的“醉”,是达到“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8],这与孔子所要求的酒德又不同,与中医养生的态度也不同,但是作者认为这三者所追求的都是“天人合一”。
1.2.3 佛家对酒的看法众所周知,佛家对酒的态度是“戒”。这样隔绝了与酒的接触、切断了与酒的密切联系,自然对酒感受的丰富程度不及儒道二家,所以不具体谈及。但值得思考的是,佛家为何要对酒采取如此严厉的态度?佛家认为过度饮酒会导致各种过失。那么如果僧人得病可以喝药酒吗?有一种说法认为,生病时可以喝少许药酒,但痊愈后便不可再喝了。所以佛家虽然对酒采取严令禁止的态度,但并不僵化死板。
2 中医与酒的渊源
酒浸透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相传仪狄为夏禹治病而造酒,《黄帝内经》十三方中有“左角发酒”,张仲景《伤寒论》中也多次使用酒,可见酒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要把酒与中医药联系起来,最容易联想的词便是“药引子”与“药酒”。下面,我们来谈谈中医用酒之道。
2.1 从“醫”字出发汉字,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之一。仓颉仰观天象、俯察万物,合而为字的传说早已深入我们炎黄子孙的内心,那么古老的汉字潜藏着哪些酒与中医药关联的秘密呢?
早在《诗经》中,就有大量的诗词提到酒。从宴会到祭祀,从祝福到待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而且远在商代,酿酒技术就已经很完善。所以,酒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那么“酒”势必在文字宝库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在格物致知,追求事物的原本含义的时候,从文字的内涵着手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医的繁体字为“醫”[9],“医”如箭筒,“殳”如手持长筒圆头武器;“酉”为古酒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酒器,引申为酒[10]。整合来看,有的观点认为“醫”的意思为用酒治疗伤口,而《说文解字》认为“医之性然,得酒而使”[11],但共同意思为用酒治疗。
2.2 中医与酒的传说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有三种说法广为人知。一为仪狄造酒说,如刘向《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也有一种说法为仪狄为禹治病,让其服深山桃树发酵的汁液,他从此获得启示,经过不断尝试造出酒。二为杜康造酒说,如《说文解字·巾部》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也有另一种说法为杜康因放羊而忘记了他放在树下、装在竹筒中的米,等他想起这件事,打开竹筒的时候,里面的米已经发酵成酒了。三说为三皇五帝时就开始造酒,有很多酿酒的方法并未被系统地归纳与整理,而仪狄完成了这个任务,如“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从传说和“醫”的字形来说,中医与酒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仪狄治禹而得造酒之方法,医之为醫因酒可疗伤。但这些都还是朴素的认识,而对酒有较为深刻详细的理解自《黄帝内经》而始。
3 中医对酒的观点
上文所述儒释道三家对酒的看法,角度大多是社会文化精神,而中医对酒的观点更多是从生命健康这一点切入。以《黄帝内经》对酒的看法为例,其认为酒性剽悍,为水谷精微,有温经脉、行血气之功;适量或少饮则可以调和血气、提固正气、驱邪避秽,过饮可使气机失常以致逆乱[12]。具体来看,过度饮酒的危害在《罗氏会约医镜》中有所提及[13],“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烁金,发怒纵欲,生湿热痰嗽,且成痰膈,助火乱兴,诸病萌焉”。
中医擅用酒。医圣张仲景更是讲究用出层次,用出区别。用药方面,他治疗妇女痛经时使用酒炒白芍,以酒制约其酸寒之性;治疗阳明腑实证时使用酒制大黄,增其泻下之力。煎药方面,以炙甘草汤为例,他要求煎煮时加清酒,以强其通阳复脉之功。药后调复方面,仲景提出“禁酒”,如服桂枝汤后不可食“五辛”,酒为辛温之品,若服之则会助桂枝过汗或者在内生湿热,加重病情。
分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酒,关注用酒的细节,这样“因人因时制宜”的观念与中医的一个核心理念“辨证论治”一致,这也是和儒释道三家根本不同的方面。汲取中医药对酒的正确认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酒风酒俗中不良的一面[12],同时也从生命健康角度促进文明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4 中医药对酒的应用
汉字解释了酒与文化的渊源,儒释道的观点描绘了中华文化对酒的具体看法。另外,中医药对酒的看法,给我们从生命健康开辟了一个新角度。中医药的角度符合时代所需、大众所需,因此深入挖掘中医药对酒的看法与应用,身为中医药学子的我们责无旁贷。
《中药大辞典》[14]记载:酒,甘、苦、辛,温,有毒;入心、肝、肺、胃经;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内服:温饮、和药同煎或浸药。外用:淋洗、漱口或摩擦。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服。根据《中药大辞典》,作者将从外用、内服、适应证三个方面说明如何应用酒。
4.1 外用
4.1.1 摩擦常与其他疗法协同应用,大多与经络、穴位相配合,如在治疗神经性皮炎时,会比穴位注射效果显著[15];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会比单独的针刺效果更加明显[16]。同时,内服温阳活络汤,外用药酒比只用药酒擦敷疗效显著[17];在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时,用药酒联合经络按摩治疗的效果达到每年发病次数较前至少减少三次[18]。还有超短波治疗[19]、红外线照射[20]、电离子导入[21]等新型的治疗器械的引入。
4.1.2 淋洗治疗中风偏瘫时,中药酒坐浴辅助治疗比单纯的中药坐浴治疗的总有效率高出16%,这里的酒的作用是“百药之长”,发挥行药势的功能[22]。
4.1.3 漱口治疗牙痛时,可用药酒漱口,如椒芍甘酒可祛风除痹、养血通络、清热解毒、坚齿止痛,适用于治疗牙周炎[23]。
4.2 内服
4.2.1 温饮多数“和药服之”的情况,以黄酒为主,而黄酒多以绍兴黄酒为佳,如《梅氏验方新编》治疗冻僵,就采用姜汤配以温黄酒饮服[24]。这里温黄酒有激发黄酒酒香、醒脾醒神温胃的作用,协助姜的辛味,行气散寒;同时,温黄酒会把酒中的甲醇挥发,提高黄酒的药效。
4.2.2 和药煎之煎煮的酒,不同于温饮的酒,其引药上行通经的作用下降,但作为溶媒的作用加强,可使复方中各味中药的成分有效析出,整体提高复方的药效[25]。因酒精和酒香在煎煮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而不在汤药中,故酒的辛香减弱。《伤寒论》中不同经方分别使用了清酒与苦酒[26],如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中使用清酒温经散寒。《傅青主女科》中的生化汤使用黄酒温通血脉以助药力,化产后妇女胞宫中的瘀血[27]。
4.2.3 浸药药酒与中药炮制是这一方式的重要体现,如《金匮要略》鳖甲煎丸方中“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如大小承气汤中,大黄用酒洗以加强其泻下之性。
4.3 适应证酒的适应证需从其药性出发。酒性温,其味辛、苦、甘。辛可行散,温可散寒,适应寒证、痹证等。苦味泻降,如炮制大黄可加强其走泻之效。甘味补益,可结合其他中药,制成药酒,针对不同虚证等。
禁忌证可参考《伤寒论》中桂枝汤的使用禁忌,阴虚血虚、湿热过盛不可使用等。
5 结语
酒能益人,亦能损人。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本草纲目》记载:“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温能驱寒,辛能发散,行气和血”。酒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又是一味中药,可以帮助身体发散湿气、补充血气,使用得当可以获得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