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合一模式下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
2023-12-13马顾全龚晓燕
马顾全 龚晓燕 陈 珂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研究生教育位于我国医学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医学人才的重任。在医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其科学研究能力,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及用科学方法回答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外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尤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GMER),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七个方面: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GMER 的内涵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相呼应,它的提出给我国医学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方案与标准,更提供了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的方向。2015 年,国家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和“分类培养”,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开始并轨,即“双轨合一”模式[1]。专硕研究生在入学后按照国家统一的住培要求进行培养,临床轮训时间不少于33 个月,完成相应培养要求后可“四证合一”(毕业证、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前景良好,使得医学专硕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剧增。但与此同时,重临床、轻科研的不足在专硕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也逐步显现;科研成果基础薄弱、缺乏专业的科研训练,使专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
1 双轨合一模式下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住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学校、医院、导师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有关[2]。学校方面,由于各附属医院散在分布于省内各市且专硕研究生临床工作繁重,难以安排集中授课,因此教学多以网络慕课为主。网络课程利用现代化技术,虽便利但缺乏监督与即时互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高;一些科研相关的课程,难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教学医院方面,专硕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附属医院临床轮转,任务繁重,难以安排固定且长期的科研学习时间;即便有科研需求,科研场所及相关指导人员或不能满足大量科研任务的开展;同时,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一名导师会同时带数名研究生,且研究生多在不同的科室轮转,除门诊抄方或定期组会之外,师生日常交流有限,课题开展就更为受限。学生个人方面,住培要求轮转时间不少于33个月,除日常临床考核之外,学生还要完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规范化培训考试,修满学分,完成开题、答辩等各项研究生培养事宜。专硕研究生在此期间将精力主要放在临床轮训之中,缺少科研学习的时间及主动性,导致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科研选题也相对简单,较难获得相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作为研究生管理部门,如何提高专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工作中的难点。
2 基于双轨合一模式提高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新思路
面临如此挑战,如何解决问题并提高专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以作者所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例,对医学专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如下。
2.1 开设提升科研能力相关课程研究生阶段是学习临床试验相关技能与知识的重要阶段。从学生时期抓起,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打好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增能助力。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改善目前的不足状况打好基础。在基础理论学习中培养科研兴趣及科研思维。医学研究生教育应从注重临床诊疗工作的本科学习转向注重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由临床诊疗思路向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的科研思路转换,这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础。
在课程教学中启迪科研思路,突出学科前沿特点,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重点突出科研思路、研究方法的传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结合经典的临床科研实例,分析优秀学术论文从选题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鼓励、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新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上不能墨守成规,避免“填鸭式”教学,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专业文献的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甄别和利用文献的能力。专业知识学习应以自学为主,在课前通知学生预习相关学科知识点,课堂上就相关知识结构、学科进展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通过引入转化医学概念,帮助学生打开临床科研新思路。科研思维培养应强调启发式、互动式学习,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开放式问题,让研究生围绕该课题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并回答教师与同学的提问,以锻炼研究生提炼、归纳学术观点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学术交流水平和对相关领域纵深理解总结的能力。注重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和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是专硕研究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有复杂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应用技巧,是培养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及分析解决科研问题能力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2.2 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学术交流能够使研究生直观地学习到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并能使研究生在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定期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列讲座,邀请临床及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的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科研的作用以及如何做临床的科研工作。实现“研究型医院建设三步走”策略:创立建设理念-打造学术型科室-培养学者型医师;贯彻中医传承与人才培养理念,不仅是讲座的知识点或立足点,更是师生之间对临床、对科研的共同讨论与实践。除此之外,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还定期举办研究生系列课堂、各个科室积极开展科室组会、中心实验室定期举办科研培训及讲座等,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地为研究生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还对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建立科研课题,设计可行方案的探讨机制。科研课题是在对本学科领域深入理解挖掘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并在导师指导下,设计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完成科学研究,包括归纳科研思路、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规划技术路线、预测具体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瓶颈问题,并预先做好应对方案或措施。
2.3 创新科研师资队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3]。从导师的遴选到每年招生资格的认定,不仅注重临床成效,同时也考量导师的在研课题情况。多数导师会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或独自开展课题及科研实验,定期召开组会、文献交流报告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翻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学习前沿科研技术和理念等,使专硕研究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临床工作中找到科研的切入点和联系点。导师的科研能力也是培养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基础。
2.4 提供自主实践机会积极鼓励专硕研究生参与国家级、省级或院级科研创新项目课题的申报。在江苏省科研创新项目的申报工作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申报人数逐年上升,2021 年有近200 名研究生积极参与。从研究的选题,到方法的构建,再到申报书的撰写,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研究生们从不敢做、不会做到尝试做、做得好的转变。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这个过程,使学生们能够更好、更灵活地了解、学习并应用科研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课题申报之初,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预实验,并及时分析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预实验结果与前期科学设想有较大偏差时,可会同相关专家探讨原因,必要时修正科研设计。此过程锻炼了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鼓励研究生总结学术成果论文撰写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研论文是展示研究成果的载体。撰写科研论文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升华到理论层面,使科研成果扩展到更多应用领域。因此,科研论文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文字书写和实验结果罗列,而是梳理整体科研设计、总结科研活动实施、报道获得的结果及将结论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过程。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具有逻辑严谨、表达准确、文字精炼等特点。撰写论文的过程,能锻炼研究生总结学术成果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写作科研论文的水平。
2.6 建立科研奖励机制吴春红等[4]提出建立合适的奖励机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正向引导作用。当前国家及各级学院对研究生的各项奖学金资助力度较大,如国家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各项资助类奖学金。在制定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标准时,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除对临床专业技能及课程学习有要求之外,还加重了科研成果在评定中所占的比重及分值,以此调动学生对参加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3 结语
医学专业研究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肩负着人民健康和健康中国的重任,因此培养具有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至关重要。“双轨合一”模式尝试全面提升专硕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医学专业研究生在加强临床医学技能的同时,更应加强对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国内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也日趋关注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并在此方面不断探索。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更加注重牢固的中医思辨能力、临床动手能力及科学的临床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的目的。
总之,基于“促进学生主动猎取知识、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教育趋势,对于“双轨合一”的专硕研究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探究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