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中医课程思政的任督二脉
2023-12-13闻杰刘芳
闻 杰 刘 芳
(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演化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培养怎样的国之栋梁、怎样培养国之栋梁以及为谁培养国之栋梁成为中医教育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加强中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传道”,更是每一位中医教育工作者应做好的时代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将教育当作一项关乎民生大计的德政工程[1],中医药作为兼具学理与文化传承的特殊门类,其课程思政教育更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做好中医课程思政要先知其然而后知其何如。要想落实好、发展好中医思政,要先明确思政范畴及其内涵外延,培养坚定“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2],为社会提供有能力、有担当、有道德的中医人才。
1 以目标倒推法明确思政资源内涵外延
所谓目标倒推法,即从预期目标出发反向推测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手段。利用目标倒推法,可以使已知条件尚不完善的难题得到解决,尤其适用于探索性开拓。实现中医与思政的完美融合,需要挖掘出二者贯通的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号入座”。对中医教育者而言,中医课程内容早已了然于心,明确思政资源内涵是实现中医课程思政的第一步。
赋予知识教授以价值性、赋予专业素养以政治性、赋予思维建设以批判性、赋予书本知识以实践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统一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1],让学生的课堂所学能够与社会实践衔接,是中医课程思政要达到的目标。从该目标出发,反向推导中医课程应挖掘的思政资源,从而明确中医课程的思政资源内涵外延。
思政资源,究其本质,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最密切。文化是一种基础、广泛而深厚的力量[3],增强文化自信,需从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四位一体”中寻找答案[4]。对四者进行拆析,即得到:(1)以两大支柱——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2)以四大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以三驾马车——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以三面大旗——多彩、平等、包容为内涵的文明交流互鉴。如此,便将思政资源的内涵外延明确下来,即弘扬社会主义社会真善美。
2 以条件导向法挖掘中医思政内蕴
以明确的思政资源内涵外延为已知条件,有目的性地挖掘中医思政因子,是为以条件导向法挖掘中医思政内蕴。作为拥有2000 年历史之久的“土著”,中医本就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术”,早已建立起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道”,有独属于自身的指导原则、行医准则、思考方式。以对应原则为准,下文将凝练概括中医的四个突出特征对接上文的四个基点。
2.1 中医辨证论治对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气血津液理论均建立在人体生理结构之上,有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原则,使中医在掌握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四诊合参,因人开方处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此外,中医“治未病”的战略思维更是进一步点明其辩证法思维。如《金匮要略》肝病传脾的相关论述[5],以五脏传变思想为指导,做到既病防变。这种以整体为据、从联系着手、注重发展趋势的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不谋而合。
2.2 中医大医精诚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裴子言医》云:“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古往今来,每一位名医,无一不德高医精,故其行医案例便是中医课程最直接的思政素材。如洪皓《集药名次韵》中,巧用六味中药,深刻表达其对家国的怀念。教师可借此于无形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还可通过《医圣张仲景》等系列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仲景行医之仁,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学习前辈医者仁心的优良品质,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字记在心间,落在实处。
2.3 中医以人为本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能传承千年而不息,正是由于其生命观、调摄观和医德观均与中华传统文化同向而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中医是中国人的根,更是在疾乱横生的年代治疗中国人的身心,是中华文明伫立至今的底气。中医理念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可从字词入手。例如“饴”字,是为糖之乳名,古有“甘之如饴”之讲;教师可以五味对应五脏为切口,引述《金匮要略》中虚劳病证的治疗注重脾胃调护的用药特色与指导理念,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以字词为纽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再如张仲景在条文中多用叠词如“啾啾然”“振振者”等,描述生动形象,极具地方特色,教师可借此向学生展示中医用语之妙,同时有助于学生们理解、记忆条文,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4 中医医者仁心对接文明交流互鉴所谓“华夷愚智,普同一等”[6]。上至帝君之疾,下至布衣所苦,于中医人而言,世界各民族的生命同样弥足珍贵。庚子年间,瘟疫肆虐,我国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与大国情怀,向世界各国伸以援手,将数以亿计的防护用品和最新疫苗送到世界同胞手中。中医人用实际行动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抱负与使命。此外,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西医,兼容并包,与西医相互交流借鉴,实现自身的传承、发扬,也是每一个中医人的新时代之路。
3 以三因制宜法打通中医课程思政任督二脉
中医思政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我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稳定持续的医学人才保障。任督二脉为人体气血主脉,有“任督通,则八脉通”之说,足以见任督二脉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中医课程思政,将专业课堂与社会现实对接,使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了然自身职业规划,坚定身为医者的职业担当与社会责任,于中医而言就像人体的任督二脉,实为关键。因此,深入挖掘中医思政资源,实现中医与思政的完美融合,以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素养提升学子临床实践能力,是中医思政的落脚点。
以中医思维解决中医教育难题,不仅符合中医教育者思维习惯,而且可以使中医课程思政极具专业特色。三因制宜为中医诊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指临床施治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使治病效果更佳。故利用三因制宜法打造与时俱进、与地相符、与人相合的思政方法实为上策。
3.1 因地制宜各中医药院校历史背景、发展理念与教学模式均有其独到之处。而最能代表一所学校育人理念的,便是校训。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其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育人理念,从德、才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价值养成、技能培养做出引领、教导。因此,教师在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可立足本校,从校训内蕴着手,以扁鹊故里为依托,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思政。同时,山东中医药大学设有国医堂、博物馆、百草园和文化长廊等硬件配套设施,为学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供硬件支撑,且在教学楼和图书馆大厅设有各种中草药标本展示。标本墙前每每可见在细细观摩或低声探讨的中医学子,为中医学习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最美逆行者”一词风靡全网,面对疫情,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涌现出一批批援鄂志愿队,或奋战在临床一线,或坚守在科研岗位,均竭尽所能打赢这场“战役”。教师可将此与学生面临毕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拓宽医学生就业视野,提供多种就业选择方案,稳定毕业生就业心态[7]。
3.2 因时制宜时代是思想之母,在一个时代熠熠生辉的方针举措必定以该时代为历史背景,充分体现该时代的整体特征与现实需求。中医思政正是置身于新时代这一背景下,只有符合新时代要求,充分利用新时代条件,才有助于其良好发展。基于对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和线下访问,作者发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成为教师们的一大诉求。如今,网络学习平台方兴未艾,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或可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微信公众号、知到APP、中国大学慕课等学习平台均可成为教学工具,助力中医思政。课堂要与实践对接,学校要与社会对接。中医知识最终要归于临床,用以指导实践,教师应致力于以中医思政软力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硬本领,可采取情景模拟、翻转课堂、角色扮演等现代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临床能力、医患沟通技巧,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基础扎实、实践丰富的中医人才。
新时代中医人应将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融会贯通[8],谱写时政课堂双重奏。例如在《金匮要略》课程讲解中,尤其是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部分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相关经典案例为切入点,联系“战疫”实情,展示经方魅力,打破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认知桎梏[9],同时坚定学生习医救人的信心与使命。
3.3 因人制宜人是最具创造性的。中医思政可从其参与者着眼,致力于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中医思政的参与者有二:一是师,二是生。从教师角度出发,以自身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模范表率,以自身临床科研经验间接丰富学生临床经验,不失为可行之策。目前,中医药院校的教师大多身兼医、教、研数职[10],其自身临床及科研经验对其教学而言,都是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鲜活案例。教师可从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认真备课,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政元素,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经验上发散思维、开拓视野。从学生角度出发,吸引学生兴趣是引导其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肯綮,了解学生心理、明白学生诉求、打破师生壁垒,使中医思政真正落到实处。例如讲解《金匮要略》中对肝着病的诊疗时,教师可以借自身临床经验,以患者病例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兴趣,进而生动形象地阐释肝经气血郁滞、留而不畅的基本病机,同时融合思政元素,强调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介绍治疗肝着病的旋覆花汤时,可引导学生针对旋覆花汤进行背景深化,利用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综合考查学生中医底蕴及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通过小组研讨深化认知,同时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
4 结语
中医思政,首先,应明确思政资源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回归中医药学本身,继而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因子,在实现中医与思政相融合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注重借助外部硬件设施搭建中医思政的桥梁;其次,注重主体创造性,努力提升教师思政水平、激发学生思政兴趣,实现师生联动,从而达到更好的中医思政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