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智慧气象科普助力“双减” 的探讨
2023-12-13于洪霞许春燕
于洪霞 许春燕
(涿州市气象局 河北 涿州 072750)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提高科普产品与服务供给,实现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2]。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智慧气象·助力‘双减’科普行动”,丰富“5+2”课后服务内容,以“双进”促“双减”,更好地向青少年提供校外学习的阵地,发挥科普基地引领辐射作用,涿州市气象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以云端科普馆的成功建成为契机,以“一主”与“两翼”相支撑、“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方式,打造智慧科普基地,积极探索基层科普助力“双减”新路径。
1 涿州市气象科普的优势分析
1.1 品牌感召,软实力深厚。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自落成以来,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国家级荣誉4 项,省市级荣誉2 项。基地于2018 年10 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些荣誉使得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在县市级城市里拥有了相当大的品牌号召力与感染力,并成为涿州气象科普基地助力双减的重要推手。基地成立了气象科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气象科普的系列制度。另外,基地设有全职科普人员6 名,全部为气象局在职职工,其中4 人曾先后在市级科普比赛中获奖;设有寒暑假科普志愿者10 名,全部为在校大学生;另有流动“五老”志愿者30 名,多为离退休老同志。以上从基地特色品牌建设到组织制度完善以及人才队伍的组建,使得气象科普助力“双减”具有了较强的软实力支撑。
1.2 融合发展,硬实力雄厚。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拥有科普教学面积10 000 多平方米,以气象主题园区为主体,气象科普馆和防灾减灾体验馆为两翼。其中,气象主题园区植被覆盖率接近80%,四季分明,环境优美,各种气象设备错落有致,主要包括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台、小气候站等;气象科普馆面积为100 多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达60 万元,陈列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工观测常用设备及现用气象探测、观测设备模型,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变化,与教学内容相对接的基础气象知识以及涿州气象发展历程,天气预报制作流程及涿州市气象服务特色等;防灾减灾体验馆面积达400 多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84 万元,内设气象灾害情景展示、智能语音机器人、VR 体验、涿州常见灾害天气和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等模块。此外,基地内还设有志愿服务站以及公共卫生间等公共配套设施,无论展馆、展品还是配套设施都在不断投入与优化,为助力“双减”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性的硬实力支撑。
1.3 与时俱进,科普模式新。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运用“互联网+科普”思维,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服务供给,深挖公众需求,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形势,研发数据可视化科普产品,丰富科普服务供给,创新科普工作互动方式和活动组织形式,打造基层智慧科普新模式。一是基地实现智能视听,室外设施配备自动感应讲解器、户外全彩显示屏,实现边走边听,可在感受气象科技发展的同时,提升公众参观体验;二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特种视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配套语音讲解,将现有气象科普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中小学生可通过手机或电脑“云游”涿州市气象科普馆,足不出户就可以360°畅游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三是开发线上小游戏,引导中小学生探索气象奥秘,增强气象科普的认知度、参与性和影响力,寓教于乐。
2 气象科普助力“双减” 开展情况
2.1 科普课程进校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抓住“双减”政策利好,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双重模式与学校对接,将校内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课与涿州市气象局现有气象科普资源相结合,使科普活动向科普教育转化。录制“气象课堂”,在三点半之后播放,丰富中小学生校内课后生活,助力破解“三点半”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截至截稿,气象课堂已被累计播放十几万次,广受师生好评,科普助双减的成效显著。
2.2 科普活动进生活,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近年来,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凝结资源,横纵联合。横向联合涿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展2022 年“应对气候变化低碳有我”中小学手抄报比赛,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减轻了校外培训负担。纵向联合保定市气象局,凝结市县两级人力和技术资源,开设“云端课堂”,邀请学校师生做客云端,共同参与气象科普课程的制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余学习与生活。
2.3 “请进来”全面体验,“走出去”扩大影响。涿州市气象局坚“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科普教育宣传理念。“请进来”是指科普基地常年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并提供免费的专业讲解与观测体验,年平均接待参观人次达5 000 人以上,其中学生人数占到了八成;“走出去”是指涿州市气象局不仅通过官方微信、微博、云端科普馆和涿州融媒体进行适合于中小学生的科普宣传和讲解,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还致力于校园气象站建设。目前建有“尚庄小区”和“刁窝中学”两所校内区域站,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随时观看气象设备的运行,既激发了孩子对气象科学的好奇心,也丰富了他们的校内生活,减轻了课业压力,同时扩大了气象科普基地在中小学中的影响。
3 气象科普助力“双减” 面临的难题
3.1 科普内容适龄化水平不足。长期以来,气象科普内容重“科”轻“普”,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缺乏长效投入和保障机制等问题。以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为例,基地目前有6 名科普全职人员,系统学习气象相关专业的仅2 人,编导、拍摄、视频剪辑和外宣等方面并无专业人员,专业人才短缺;内部培训居多,在外交流学习经历很少,因而气象科普经验和科普产品设计制作能力存在不足,难以制作出更适合孩子们观看的动画科普视频。因此,如何制作出更加适合孩子的科普作品,是横在气象科普助力“双减”上的第一道难题。
3.2 科普形式适龄化效果欠佳。以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为例,科普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气象科技和气象知识的普及;二是气候变化的应对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普及;三是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在气象科普助力“双减”的过程中,以上科普内容除了在校播放以外,大多通过移动端进行推送,而广大中小学生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实时接收推送的课程与消息。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即便中小学生可以用手机随时接收科普信息的推送,也难以保证他们不会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短视频等更具诱惑力的领域。因此,如何将科普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吸引更多青少年主动了解科学、爱上科学,是横在气象科普助力“双减”上的第二道难题。
4 气象科普助力“双减” 新举措
4.1 需求引领,打造特色气象研学。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需要校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而科技场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强化需求引领,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科普服务,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学校师生的密切联系,依据最新课程标准与师生诉求制定体系化气象科普教程,定期呈现在学生校内课后课堂以及假期云端课堂。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状况既影响气象科普工作成效,又影响当今气象科技竞争格局。因此,应充分发挥气象系统内部职工气象专业知识,同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剪辑技术,定期进行图文排版等方面的培训,制作中小学生喜爱的、富有趣味性的动画教程和配套教材,让中小学生既可以通过电子产品观看视频,也可以在没有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图文并茂的科普教材品尝气象知识盛宴。
4.2 融合发展,优化研学活动。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气象站可与学校联手,建设更多的校园气象站,招募校园气象维护志愿队,培育“小小观测员”和“气象小主播”,让孩子参与到观测与维护的活动中,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和了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可与教体局合作,开设针对中小学生的气象研学旅行,让学生在运动中强壮体魄,在闯关答题中收获成长,在表彰与总结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4.3 守正创新,推进科普高质量发展。立足气象科普基地,借鉴其他类型科普场馆的重要经验。在科技馆科普主题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科普对象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科普对象选择不同的主题[5]。如河南自然博物馆充分考虑市民需求,以季节物候特点为依托,结合该季节特有的时间点,开展“科学四季”科普活动,如全国科普周、地球日、暑假、寒假等,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并将此类研学活动编排在册,对外公开,常态化开展。再比如辽宁省科学技术馆面向青少年,立足科技,打造品牌,举办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科学实践暨作品大赛,受众近7 万人。此外,科学表演作为一种创新的科普形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6]。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让观众在观看表演、跟随人物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参与科学实验,激发科学兴趣。基层气象科普馆可以结合自身资源,对照借鉴,以科普对象为划分标准,将研学活动系统化编排,选定一些特色项目常态化开展,举办气象模型拼接大赛、气象科技创新大赛、气象观测情景剧等丰富中小学生“双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