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逆向教学研究
2023-12-12陈婧
陈婧
逆向教学设计是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勒提出的教学模式。运用在我国音乐教学中,是以培育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倡导学生立场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顺向教学过程的“翻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目标导向的弊端。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与常见的以教材、学情分析为开端的顺向教学不同,是从对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出发,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反向推进,并将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提升教学针对性,体现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评估也不像以往的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而是在教学设计前就做好相应的评估工作,促进教学活动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匹配,这样“使评价嵌入教学过程,成为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的作用。将逆向教学设计运用在音乐课程中,除了体现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还具有以终为始、转识成智的特点。以终为始的教学方法虽然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反向的,但是在逻辑上却是正向的,因为其后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完成最初所设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转识成智,既是教师将自身的知识转换为教学智慧,从学生的“学”出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教师从中选取最优教学路径,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做到育人为本。同时,逆向教学设计强调学科的核心是“大概念”,这也是“为理解而教”的核心。
一、音乐逆向教学设计
在以往教学模式中,常常以教师立场为主,教师容易忽略教学目标而只关注教授内容,将教学设计当作对教学任务的罗列,即为了教而教,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就成了“两张皮”的关系,学生真正能获取到的知识与技能也会有所局限。逆向教学设计有效避免了这些问题。《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说明并分析了逆向设计的三个步骤,首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一)确定预期结果
课程要达到何效果?学生要掌握何知识?这是逆向教学模式中第一步需要确定的,即先确定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其中有两点不可忽视的要求:第一,预期学习结果不可脱离实际或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相符,需要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制定;第二,始终要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的主体是学生,不应从教师角度衡量学习要素,而是从学生立场出发,切实考量学习重点。在音乐逆向教学设计中,从一开始,教学目标就是从审美感知、藝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出发,以艺术课程核心标准为指向而确定的,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雪绒花》中,通过对《雪绒花》的聆听,感受歌曲的风格与情绪,能用深情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雪绒花》的教学目标,对应了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两个维度;了解音乐剧体裁,在感受与体验音乐剧选曲中积极参与演唱、欣赏,激发兴趣,体会《雪绒花》中的爱国情感内涵是从文化理解的内涵出发而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评估证据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学习是否达到教师预期标准的重要依据。这一阶段中,要求教师“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教师始终是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与规划的,考虑要以何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何种方法确定学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最终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逆向教学设计的评价模式有表现性评价、其他证据(单元测试、课堂测评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所获得的听觉体验与主观感受也不尽相同,音乐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音乐感受,因此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应是多样化与多元化的。音乐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学评估也应继续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展开,通常情况下可分为体验性活动、表现性活动、创造性活动与情境性活动等。具体形式可以不局限于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口头形式,还可以利用表格、学习任务单甚至是乐评的形式,这些形式不仅将评价结果可视化,还能够在其中贯穿音乐的聆听与学唱,提升学习效率与音乐素养。教学评估的设置对于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前面提到,教学目标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中心进行制定,由此教学评价也具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特点。例如在《雪绒花》课程中设置表现性评价:将《我和我的祖国》《映山红》等我国红色歌曲以音乐剧的形式表演,这一评价指向前面“了解音乐剧体裁,在感受与体验音乐剧选曲中积极参与演唱、欣赏,激发兴趣,体会爱国情感内涵”的教学目标,而该教学目标是从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的角度切入而设置的。
(三)设计体验和教学
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思考学生需要以何种最恰当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落实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由核心素养指向的教学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大概念指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度构建,促进教师“转识成智”,最大限度实现预期学习结果。其中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这绝不是对课程标准的照搬,而是教材与实际情况的结合,把教材变“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纳与对技能的运用;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以便教学设计能够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经过前两个环节的预备和铺垫,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具备较强的目的性,能够明确哪些知识属于学生的“已知”范畴,哪些属于“未知”知识,制定好由“已知”推“未知”的最优教学路径,确保预期结果的达成。例如《雪绒花》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三拍子的节奏型是学生的“未知”,而二拍子属于学生的“已知”,这时,就可以通过对二拍子特点与运用的复习逐渐引入对三拍子节奏型的学习。通过指向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活动,层层递进推动知识的吸收与掌握,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音乐的本质,学习如何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帮助学生潜移默化中增加音乐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同时延续了指向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特点,发挥了逆向教学模式以目标为导向、重视学生立场、主张大概念学习的优势。综上所述,逆向设计的结构逻辑是首先明确“要达到何标准”,再思考“如何证明达到了标准”,最后探究“怎样达到标准”。音乐逆向教学设计始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目标贯穿其间,并且重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每一步骤都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体现渐进性。同时,教学评价的提前,能够以此来思考斟酌教学设计,有效提升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逆向教学意义
第一,关注学生课堂参与,不忽视教学目标。在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逆向教学中,教师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并以学习目标为线索,串联与统整起各项设计要素,倡导将教学内容作为工具,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时间与空间,重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导者,是“为学而教”而非“为教而教”。
第二,促进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形成。逆向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思路为中心,有效发挥评价的指引作用,实时关注学生的认知情况与掌握程度,并给予适当反馈,强调学生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学生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吸收。同时,评价方式还具有多样性,逆向教学设计主要以表现性任务与综合性评价的互补实现教学评价,具体到音乐学科中,如成果展示(歌唱、演奏等)、角色扮演、师生问答、学习任务单、乐评等均属于逆向教学设计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估手段对学生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启发深度思考。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以音乐课程目标为基础,与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相融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在每个阶段都为学生思维的开发助力,帮助学生在歌唱、欣赏、演奏、创作与讨论等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倡导学生发现问题,高效整合知识,激发艺术想象力、创造力,提升思維品质。在教师的引领和拓展下,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参与。
第四,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紧扣核心素养考量学习结果。评估设计的提前,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已有经验与教学目标的距离,从而在多次的评估测验中,确定目标达成的最佳证据与教学途径,做到“转识成智”。同时,每一条评价的设计都与教学目标有着明确联系,而目标的设定即是从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出发,教师对学习结果的测量始终紧扣核心素养。这样不仅使教学指向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突出体现了评价的作用,更在一次次的反复测验中磨炼了教师的评价能力与素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五,加强教师设计教学能力,课堂更严谨、高效。逆向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视角聚焦于输出端,在明确预期教学结果的前提下,以预期结果为导向,有序进行教学活动,避免了传统教学设计中因教师着眼于输入端而造成缺乏智力引导的“活动导向设计”或走马观花的“灌输式学习”。再次,教学的活动设计在评估之后,这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明确方向的同时,也给教师考量课堂中可能产生的突发情况留出思考的空间和余地,由此提高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学生也能在严谨有序的课堂中产生更科学与更全面的学习,在循序渐进中发展音乐学科素养能力。
总之,音乐逆向教学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终为始,转识成智,关注学科知识的“大概念”思维学习,从目标发端,以目标串联起全过程;将评估提前,把握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以目标与评估为基础,设计最佳教学路径。学生在逆向教学模式下学习,能够在目标的指引下、在问题的不断驱动中深度参与课堂,锻炼思维能力,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提升感受、欣赏与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并运用知识与技能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核心素养;教师也能够始终以目标为导向,避免成为教材的“灌输者”,通过反思与评估,锻炼自身评价思维能力,围绕核心素养、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方案,提升课堂效率,在思索中进步,在实践中创新。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勒:《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2]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
[3]黄晓洁:《地方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15期。
[4]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7期。
[5]叶海龙:《逆向教学设计简论》,《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