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的艺术特点
2023-12-12史振华
史振华
滑稽戏从清朝末年上海的学生和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演绎的“新剧”(后曾称文明戏)中脱颖而出。它以新剧为载体,一方面以中国传统戏曲的优秀喜剧以及国外喜剧为榜样演出“滑稽剧”“滑稽新剧”“滑稽喜剧”“趣剧”等形式,一方面又在很多新剧的正剧里做“滑稽穿插”。这些艺人在各种表演场合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逐渐形成了滑稽戏的雏形和基本格局。
20世纪初,滑稽戏逐渐从民间走向舞台,成为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滑稽戏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初期是从创立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滑稽戏发展迅速,艺术成就显著。成熟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此阶段滑稽戏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许多经典作品问世。衰退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影视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滑稽戏逐渐走向衰微。
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成的。其中《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滑稽戏优秀的传统来保留剧目,并被搬上了银幕。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第三类,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的。移植的地方戏剧目,有《苏州二公差》(即《炼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幸福》《西望长安》等;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小九妹》(即《蜻蜓姑娘》)、《万无一失》(即《天罗地网》)等。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如《活菩萨》一剧,连演连满一年零九个月,创自有滑稽戏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第五类,是新创作的剧目。如《样样管》《不夜的村庄》《满园春色》《性命交关》《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时,滑稽戏《阿Q正传》被列为上海纪念演出的重点剧目之一。
滑稽戏的语言幽默,以上海方言为主要表演语言,再融入丰富的俚语和绰号,使观众感受到浓郁的上海文化氛围。这种特色使得滑稽戏在表达中更加生动,也更贴近民众的生活。在表演形式上,滑稽戏演员往往利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吸引观众,通过巧妙的身体语言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这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为滑稽戏增色不少,使其在严肃的戏曲表演中显得独具一格,令人捧腹大笑。滑稽戏的音乐伴奏以二胡、笛子、唢呐等传统乐器为主,悠扬的旋律和韵味十足的节奏感共同营造出戏曲的氛围。这些乐器的搭配使得滑稽戲在音乐方面独树一帜,与其他戏曲形式相辅相成。化妆造型方面,滑稽戏演员通常会进行浓妆艳抹,通过精心的化妆和造型来展现角色的特征和个性。这种精湛的化妆技艺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明,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
滑稽戏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其地道的上海方言基础上,这种方言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使得滑稽戏表演更具有亲切感和亲民色彩。在表演中,演员们运用上海话所特有的口音、词汇和语调,将角色的性格、情感以及戏剧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接地气的语言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滑稽戏的幽默和娱乐性,还体现了上海滩特有的都市风情,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此外,滑稽戏的语言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诸如夸张、讽刺、模仿等元素贯穿其中,这些表现手法既能突显戏剧的幽默风格,又能传递出深刻的社会寓意。通过这种幽默、滑稽的语言风格,观众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人生哲理、体味生活真谛。在滑稽戏的发展过程中,丰富的语言形式逐渐融入其中,如歌舞、相声等。这种歌舞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方式使得滑稽戏更加生动、有趣,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同时,这种表演方式也让滑稽戏在深入人心的同时,激发了观众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以地道的上海话为基础,但滑稽戏的语言并不排斥外来元素。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会巧妙地运用各种方言、外语等元素,与上海话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多元化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为滑稽戏的艺术表现增色不少。
滑稽戏的表演艺术集歌、舞、音乐、表演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表演方面,演员们既有扎实的戏曲功底,又有较强的即兴创作能力,能够根据情境和角色灵活运用各种表演手法。音乐方面,滑稽戏继承了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的优秀传统,同时吸收了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滑稽戏以生活为素材,紧贴时代、贴近市民,其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生活化的特点使得滑稽戏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滑稽戏是上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它具有浓郁的上海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在表演中,演员们常常以上海方言为主要语言,通过幽默诙谐的对话、滑稽可笑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如家庭、社区、商铺、工厂、旅馆等。这种表演形式使得观众可以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生动。滑稽戏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其剧本和题材的选择上。剧本大多选取上海地区的故事和传说,如《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三家福》等。这些剧本和题材都与上海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密切相关,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滑稽戏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展现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使得滑稽戏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发挥和创作的可能。滑稽戏的经典剧目包括《一见你就笑》《七十二家房客》《万无一失》《阿Q正传》等,每个代表性剧目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这些传统在滑稽戏中相互交织、互相借鉴,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剧种体系。滑稽戏的表演风格也非常多样化,包括唱念做打、打口技、说笑话等多种表演形式。在这些表演形式中,演员们可以自由创新、发挥想象力,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多样化的表演魅力。滑稽戏的剧情内容也非常多样化,既包括明朝清朝的历史故事,也包括当代的社会题材。这些不同的剧情内容让滑稽戏具有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也反映了滑稽戏的时代性和多元性。
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表演风格、角色类型、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首先,在表演风格上,滑稽戏注重幽默、风趣、诙谐,以引人发笑为目的,讲求实用性和观赏性,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能够品味到生活的乐趣。与其他戏曲表演相比,滑稽戏更加注重演员的即兴发挥和与观众的互动,使表演更具生活气息和亲切感。其次,在角色类型上,滑稽戏以市井小人物为主要角色,如小贩、市民、世故小商贩等。这些角色形象生动、丰满,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性。通过这些角色的表演,展现了滑稽戏对上海市井生活以及普通百姓的深刻理解和描绘。再者,在语言特色上,滑稽戏运用独特的上海方言,使表演更具地域特色。方言的诙谐、幽默、直接,更能凸显出滑稽戏的滑稽性。同时,滑稽戏在语言上还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各种夸张、谐音等手法,达到激发观众欢笑的效果。最后,在表现手法上,滑稽戏融合了各种戏曲、曲艺、舞蹈、杂技等表演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表演手法。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通过夸张化的表情、动作和唱念,使角色形象丰满而富有喜剧效果。同时,滑稽戏还注重道具的运用,如扇子、拐杖、手帕等,通过道具的巧妙运用,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滑稽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角色类型、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滑稽戏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在上海滩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滑稽戏所面临的困境也日益严重,亟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滑稽戏的艺术特色和特点,为其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