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昆曲《瞿秋白》的艺术魅力

2023-12-12叶连休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秋白瞿秋白昆曲

叶连休

昆曲《瞿秋白》是当代戏剧舞台上难得的佳作,它在构建题材、叙事结构以及人物表现等方面都是独特而新颖的,给我们的现代戏曲题材创作贡献了很多借鉴参考。

首先是本剧的题材和剧种形式,编剧的初始想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构思,但又是恰到好处的,即用昆曲的方式去写近现代社会的英雄人物,新颖清奇,让人眼前一亮,但同时又稍有疑惑,昆曲能够贴合这样的伟人吗?能够契合当下的时代环境吗?因为昆曲一直是以古典、高雅的形象示人,是个很“雅气”的剧种,自古便是以官人、小姐和书生的情趣之事为主要故事线来演绎的,似乎与革命烈士的故事怎样都搭不到一起,但是这部剧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它将昆曲的“雅”和英雄的“正”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主演施夏明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活着的瞿秋白。勇士的坚毅果敢与肃杀之气缓缓从人物身上散发出来,即使身着简单的黑衣白裤,也能让人感受到革命战场上那般血光四溅的悲壮。秋白生长于江苏常州,因此这个人物本身便会有苏南学者的儒雅、清冷,也有革命战士的果敢无畏,这就很好地将昆曲的清雅与一腔热血的英雄联系在了一起。笔者想,这可能也是编剧会用昆曲来写《瞿秋白》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我们来谈谈本部剧结构上的精妙独特。本剧乍看之下是很简单的传统昆曲结构,四折一楔子,但细细看来却也是精巧奇妙的昼夜双线结构,每一折都分成了昼与夜,昼是四折连贯的情节,讲述了秋白临终前被俘虏后在牢房中度过的几天几夜,这中间有国民党的各种劝降与威逼利诱,也有秋白始终如、一心向朝阳的坚定不移;而夜是一帧一帧的,似梦似幻,如大树旁伸出的枝丫,一节一节自树干、自中心散发出去,又自四周包围住树干,自由又相互依偎,紧密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参天大树。昼与夜的互相交错、互相融合,是《瞿秋白》这部戏剧在结构上的独特魅力,而这昼与夜看似毫无联系,却又互相铺陈、互做补充、互为表里,有时是昼为铺、夜为陈,有时又是昼为主、夜为辅,这样独一无二的结构特点,令人不禁赞叹编剧艺术手笔之高级。

第一折《溯源》中,昼的表演时长为10分钟,夜的表演时长为26分钟,那么笔者以为这第一折是昼为铺垫,夜才是作者最终要呈现的真正的“源”。作者的重点是为了写秋白之思,为了展现秋白的所思所想,从而呈现出完整的中心任务,因此这部剧的名字是《瞿秋白》,而不是《秋白之死》,这样看来,此折中的昼也就相当于是夜的序引。溯源,溯的是秋白的根源,更是革命之根源,“‘穷病,病入膏肓的岂止瞿家,更是这破败死灭之世道,逼杀你的岂止一个‘穷字,更是那垂死冷漠之宗法。”这便是秋白走上革命道路的根源,母亲是秋白生命的根源,母亲没了,因为封建宗法制度的剥削而自杀,也因此激发出了秋白革命的根源。“满目凌弱暴寡,处处欺天罔地,漫漫长夜,几时到头,千求万乞,一概无用。”所以秋白与一众革命志士便做那裂空的闪电、惊空的霹雳去了,不见晨曦,誓不归来。

第二折《秉志》中,昼的表演时长为20分钟,夜的表演时长为12分钟。这里昼的表达要比夜的多,也因此笔者认为这里作者想要重点讲述的是昼间秋白的忠诚之志,昼为主,而夜为辅。昼间的内容是国民党军派遣中统干部王杰夫不远千里来劝降瞿秋白的过程,谈话过程的对弈如对战,剑拔弩张的语言和气氛让观众仿佛身临谈判现场,而瞿秋白的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态度也令人敬佩。“我本一小小卒儿,不足为奇,不回头。”“我便死了,你也输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皆是秋白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惧生死之志向,但其自知“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因此在夜间的虚境中,将志向托付于自己的挚友鲁迅与爱人杨之华,拜托他们代替自己将正道之光传递下去,这里有一个导演的细节意向是秋白为鲁迅点燃香烟,随后火柴不灭,代表了共产主义之星星之火,只要有人传递下去,便可成燎原之勢。接下来鲁迅见了秋白之妻,要将秋白遗作出版发行,以此来秉明所有共产党先驱的志向:“又不只为他,也为文学,为青年,为中国,为了来日之中国。”

第三折《镌心》中,昼的演出时长为16分钟,夜的演出时长也为16分钟,因此这一折的昼、夜是同等重要的。昼中是秋白在狱中“闲”来刻章,“其下一个‘心,其上比‘无又多了一点。”这是在向共产党和人民表达自己的忠诚炽热的爱国之心,他在狱中写下《多余的话》作为临终遗言,宋希濂不死心持续追问“还有么”,秋白答曰:“还有中国的豆腐也颇美味,世界第一。”还有“永别了!”一句简单又悲壮的诀别话语,展现了秋白一心赴死、绝不归降之意志。本折在夜中的表达,颇有几分缱绻缠绵之感,遗言写好了,心志交代完成后,便是与我心中最爱的妻子之华道别的时候了。秋白心有两爱:一爱共产党之事业,一爱吾之妻子之华,所以在临终的前一晚,镌刻内心,聊以表志。而从某一特殊的角度理解,对党之忠诚和对妻子之思恋也有其共通之处,之华也是秋白革命道路上的“战友”,为秋白著作的收集发表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她与秋白是“执子之手,齐奋合鸣”的存在,是“秋之白华,相惜惺惺,印之在掌,镌之入心”的相依相恋,因此,在秋白即将赴死的诀别时,之华由心底说出“携手而死,也是幸福的”。可是她还不能死,她还有未完成的事业,她还要代替秋白去走他未走完的路。

第四折《取义》,是写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情节,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折将夜之所思幻境放在前面了,并且第一次呈现了非瞿秋白之思。这一折的夜只有8分钟的表达,却足以表现作为秋白之死的主要行刑者宋希濂的不为人知的心魔,那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兵败被共产党俘虏、面对责问的不知所措和内心的百般煎熬,是在幻境中无法脱身的窘况,“不是我等处决了他,是他审判了我等,处决了我等”。与宋希濂的慌张无措完全相反的是瞿秋白的淡定从容,这一折中的昼放在最后,足有24分钟,可见编剧的用心至深,作为压轴的戏自然还得是由秋白来演绎。“他则顾施施然闲步在前,众军士好一似扈从随辇”,此乃真气节也。他即将赴死却仍旧从容欣赏公园里的美景,想到了梦中的趣事,看时间尚早,便又返回记录下来,这一行为,好似不像是赴死,倒似去与好友相约般闲适,可见大道正义在秋白的心中已然无可替代,即使是死亡,也不足为惧,“为这天下再无这等可怜人,我等百死何惧,百死何憾。”这是秋白最后的呼唤,也是和他一样的革命先辈的共同期盼。人生自古必会消亡,但秋白与他的盟友却留下了一片血红夺目的赤诚之心照耀着泱泱中华。

《瞿秋白》这部戏剧的另一艺术特色是人物饱满而立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瞿秋白这个主角人物,要想在现代舞台上再现一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伟大英雄人物,当然离不开编剧之手笔、演员之形体和导演之魂灵,而这三要素在本部剧中被运用得十分融洽。瞿秋白是一个观众心里十分崇高的革命先驱,但是要想这个人物丰满地立在舞台上,他就不能只有勇敢大义、一往无前的精神面貌,他同时也需要有柔软的内心世界,有观众看不到的深沉的一面,这一点在编剧那里就已被精准地抓住并表现了出来,用昼与夜来呈现当下的瞿秋白,一面向阳,一面向月光。前三折里每一个夜里的场景都是秋白月夜里的内心世界,第一帧梦境是刚刚被俘虏的秋白,即使是再英勇的人也定会有无措和慌乱,面对已经预见并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不是不恐惧,不是不留恋,只是在敌人面前他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梦境里他本能地想要找寻母亲,那个人类最原始的庇护伞,可是在分不清现实还是梦境的虚幻里,秋白依然看到了母亲的离世,看到了母亲在封建黑暗的制度里被迫身亡的场景,所以这又变成了他面对艰难险境的盔甲,变成了他一往无前舍生取义去战斗的戎装,是母亲的死让他有了冲破黑暗的决心和勇气,这也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瞿秋白,他有人的七情六欲,也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对亲情、爱情、友情的眷恋,是人之自然情愫,与妻子诀别时是孤独凄婉的,与挚友诀别时是不舍难过的,但也是坚决的、义无反顾的,这样的瞿秋白,才是永远“活着”的瞿秋白,才是最应该呈现给观众的瞿秋白。

猜你喜欢

秋白瞿秋白昆曲
昆曲
再读瞿秋白《多馀的话》
吾友秋白
吾友秋白
作品(十)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瞿秋白三次被捕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补园和昆曲
传染的呼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