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司鼓演奏的体会
2023-12-12黄销波
黄销波
我热爱我的工作——越剧司鼓。司鼓就是我们常说的乐池中的“鼓板”。2014年是值得我纪念的日子,因为2014年7月21日我进入南京越剧团,在这个具有光荣历史的、全国五大越剧剧团之一的南京市越剧团任职鼓板(司鼓)工作。
进团之后,也就是在2014年的年底,我就担任了南京越剧团经典保留剧目《柳毅传书》的司鼓,学习的成果总是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感谢团领导及主要演员们的支持和提携,2015年剧团排演戚毕名剧《血手印》,我再次担任了鼓板工作;2016年剧团创排《白娘子》,这是我担任司鼓的第三部大戏。有了经历,才会有经验,2020年7月3日我接到担任新创大戏《凤凰台》司鼓的任务,这是越剧团诗韵越剧的三部曲之二,更是我团主要演员、青年领军人才李晓旭的年度大戏,我与全团奋战了两个月零六天,首轮演出,反响颇佳,当然戏还在不断修正,艺也是在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鼓板工作是整个演出的总指挥,我深刻地认识到我的责任、我手中扦子的分量。我掌握整个戏演出节奏的速度命脉,更对台上演员表演性格的展示、情绪的发展、剧情的发展等,起到关键核心作用。
越剧从传统中走来,在当代焕发传统的生命力。《凤凰台》是全新的题材,全新的演绎,要对传统的李白进行不一样的表现。我始终牢记戏曲伴奏是为舞台上的演员服务、是为剧情中的人物服务的目标。李白的性格,剧情的矛盾冲突,以及起、承、转、合都在我心里,都在我和乐队同仁的配合中,在于我和演员的默契中。
从《柳毅传书》《血手印》到《白娘子》,到今天的《凤凰台》,一部部戏,一步步脚印走来,让我更加明白了,演奏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次的演出,既要有规范性,又要有灵活性,扦随心灵走,心随戏中演。每个鼓点都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所谓这个“异”就是节奏,是必须牢牢地掌握在我鼓板手中的。舞台和音乐的完整性,都在于我怎么去操控手中的扦,我怎么去掌控整个乐队,我怎么去把演员和乐队完美地统一起来。这需要我加强学习,与乐队同仁互相磨合,真正起到乐队和演员之间“桥梁”的作用。
掌握过硬的技术是艺术质量的保障。下好扎实的功夫,日日练,天天磨,已经成为我的日修课。追求左手板厚实清雅,右手扦丰满柔和,做到落点要准、板性要稳,无论是文场还是武场,都能拿得起、抓得牢。板和扦配合妥帖,双扦滚打,必须做到既不会淹没演员的唱腔,又不能成为干扰观众听觉上的障碍。我追求的是演奏既要“糯味”又要有“激情”,自始至终把“自我”统一在艺术的整体之中,要引领整个乐队做到艺术的整体协调。
讲究特色,追求特点。每个剧团都有每个剧团不同的演绎风格,不同的演员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乐队也是如此,鼓板更是如此,在剧中抓特点,在人物中找特色。所谓的剧中即剧情,如何让已掌握的技术转化为能为剧情服务、为人物服务、为演员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在排练中找到窍门,在不断的演出中抓住主要演员的个性特点,把特色和特点有机地融合,转化为我鼓板的风格,从而去带动整个乐队的演奏风格的形成。我认为一个人是需要有追求的,是需要有所作为的,这就是我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达到的艺术上的目标。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作为一个越剧司鼓,我始终认为自己既然从13岁进艺校,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越剧,我今天从事的越剧司鼓,不仅仅是我的一份工作,其实更是我的事业。我的整个人是和与越剧的发展、剧种的传承、剧团的兴盛紧密相连的。越剧至今已有117年,从越剧的历史发展来看,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关怀和重视下,越剧迅速发展,我作为一名90后青年文艺工作者,深知我们的党对于文艺工作的要求,以及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尤其是在思想上,我必须认真地、清醒地知道“我是谁”“我是为谁服务”,如何合格做好党的文艺工作。我明白我这项事业的光荣性、使命性和时代性。因为新时代文艺作品,不仅仅是指做好本职业务,这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功底,更要具备新时代的民族复兴的思想自觉性。在思想上、行动上和政治上,都必须不忘初心、谨守言行和坚定信念。所以说文艺工作者不能只满足现状,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本剧种,还要去横向地、竖向地,多元化地学习,闭门造车,终究造不出大器,也成不了大器的。凡成大器者,视野必然广阔,胸襟必然宽广。
加强学习,时刻用学習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觉得,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不仅要“深入”,还要“身入”,而且更要“心入”“情入”,以讲话精神和精髓作为自己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准绳和目标。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为我们、为新时代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的我真心感到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还有很多事业需要去努力,用青春书写好时代的艺术,用青春演奏好时代的音符,用青春敲响越韵情深,用我们的青春去创造时代的英雄、讲好时代的故事、宣传好时代的事迹,唱响我们时代的精神。我知道这一切都要在我的越剧艺术中得以实现,在我手中的扦杆,在我“艺海生涯”的脚下而任重道远。
我辈庆幸生逢盛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大展宏图。对于这个大好形势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它决定一个文艺工作者能否创作出这个时代的真貌。对于党的文艺工作而言,我要做的工作,当然不仅仅是越剧,更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发展、文学艺术界创作的成就,我认为我们每一位年轻人都必须有这样的胸怀,要有坚定观大势的眼光,还要有定大局的思路和谋大作的信心,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再为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越剧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从而与这个伟大的时代有相匹配的呼应。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经典传统。越剧是一个具有丰富群众基础的剧种,“越剧十姐妹”等老前辈们为我们创下了辉煌基业,如今我们面临的是怎么再创造新的辉煌,这需要我们及整个团队共同的努力和发挥。的确,越剧117年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越剧的历史也是一部励志史、创业史和不畏艰难的奋斗史。透过越剧的发展,我们可以参透人生、认识自我,从中获取养分,因为这些历史的经验就是今天我们去再创造的动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学习好历史,把握好当下,才能发展好美好的未来。
我要用我手中的扦杆去完善“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去铸造好“灵魂”。司鼓工作是很光荣的一项事业,司鼓本身就是演剧的一剧之灵魂、一曲之精神,灵魂和精神需要具备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功力,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具有科学的技术、勇于担当的魄力,有心系剧种发展、情系剧团的情怀。在艺术的实践中不断重塑自我,再去争取创造新的时代的作品。这才是我心中的“时代灵魂工程师”。
党给了我们最坚定的自信,剧团(南京越剧团)给了我最强大的底气,观众的掌声给了我最热情的肯定。从艺先要做人,做人不能忘本。师者匠心,守正铸魂;修身守正,立心铸魂,艺海无涯。我于2018年开始就利用休息空隙,来往于南京和上海,向著名鼓师叶家桢老师进一步学习,只要有益我的,我都愿意去学习,向不同老师学习,丰富自我,博采众长,化为乌有。通过加强学习和提升文化修养,增强艺术积累和知识上的储备,我树立了正确的艺术文化思想观,不断自我进修,我定不负阳光,不负韶华,不负越剧团对我的培养,不负我热爱越剧鼓板的初心,做好本职,把职业当作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越剧司鼓,我热爱我的工作——越剧司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