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分析

2023-12-12李玮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唱法声乐

李玮

民族声乐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是以舞蹈和音乐的形式出现,后续被划分为戏曲、民歌、曲艺、说唱几种类型,最早的民族声乐是以民歌的形式来开展的。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歌剧进入我国,由此诞生了中国民族歌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音乐的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声乐创作也进入高潮,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变得日益多样,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诞生了《太湖美》《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优秀的民族歌曲。除此之外,通俗歌曲、影视歌曲以及抒情歌曲也迅速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传统民族声乐的特点规律被不断地总结和传承,并且接纳了西洋美声唱法,这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第一,民族性。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文化语言各有差异,从地域和生活特点来看,我国地域辽阔,涵盖了诸多类型的地域地貌,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不同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这里是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湿润又温暖,因此,壮族声乐的演唱也更加活躍、清脆,让民族声乐表现出了一种朴素的亲切感,壮族人民的基因被深刻印刻在了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如《水源洞传歌》;从方言和文化来看,方言与普通话的最大差别就是语言的不同,方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学习方言能够大大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当前,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要演唱具有民族性的声乐作品,必须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音乐意象,而方言便是展现民族声乐风格的最有效路径,利用方言来演绎声乐作品,既能够演唱出作品的民族性特征,也能够增加其文化色彩,如山西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陕北民歌《小桃红》,浙江温州民歌《对鸟》,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等。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很少有夸张的动作,更多的是载歌载舞,用方言来演唱,让中国的民族声乐颇具特色,可以从演唱者的肢体动作、语言和服饰来看出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

第二,时代性。在各个时代,不管是歌唱家、作曲家和听众,都有与之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青睐于英勇抗战的演唱作品,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表现出了独有特色的时代感。从时间维度来看,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不过40余年的历程,但尽管时间较短,却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极大地巩固了中国民族声乐根基。在不同时期,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截然不同,比如,在近现代为了唤醒人们的拼搏精神,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松花江上》,这首歌激励人们同仇敌忾,表现了对“九·一八”事变的愤怒,歌曲在问世后就得到了广泛推行。不同时代的民族声乐,其演唱风格的处理方式也各有差别,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大都是围绕新时代改革开放来进行,表达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比如《走进新时代》《多情的土地》等。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港台流行音乐进入我国,对21世纪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让演唱内容具有更强的抒情性。从歌曲题材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将中国民族声乐划分为小调、山歌、号子等多种类型,不同的民族声乐各有差别,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体裁变得更加多元,与美声、流行等演唱风格相互融合,衍生出一系列新颖的题材形式。比如谭维维的《敕勒歌》,其题材是流行音乐,但是演唱风格则是多种风格的融合,表现出了豪迈、爽朗的特点。

第三,多元性。在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中最常见的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演唱者在掌握演唱技巧之后就会形成独有的演唱特色,每一位演唱者其风格、音色各有差别,即便是演唱同一首作品,采用同样的技巧,演唱者的个体差异不同,听者听了之后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与语言文化、地域环境、作品形式、历史时代都有着密切关联。从一些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来看,他们都非常擅长灵活应用演唱技巧,以李谷一为例,其演唱的个人风格十分突出,不仅技巧应用得炉火纯青,还融入花鼓戏的演唱特点,在慢节奏的作品中有一种妩媚的感觉,在快节奏的作品中则有一股伶俐、泼辣的劲,李谷一的气声演唱方式在当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在她的作品《洁白的羽毛》《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中都可看出,其演唱中还融入京剧元素,如《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听众们赞不绝口。

二、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

首先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进入我国,除了美声唱法之外,乡村音乐、爵士音乐等也对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产生了影响,这类外来文化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不局限于单一的空间中,演唱者们也在外来音乐文化中得到了启示。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表现出了中西方融合的倾向,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方现代音乐的调性、多声结构形态之间是相融相通的,作曲家们也以民族音乐作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的音乐技法进行创造,并且与社会时尚相结合,让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产生了新的变化。在时代发展下,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日益丰富,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对民族声乐的需求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特点。一首民族声乐作品不仅蕴含着自身价值,也反映着创作者的思想,在不同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主体也各有差别,审美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审美取向是人们受到各类社会思想的影响表现出的不同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时代的发展下,人们的审美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审美取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前,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演唱者尝试将民族声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其次是新媒体的影响。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的音乐创作是在情感驱动下产生的,在社会的发展下,音乐创作表现出了商品化的特点,音乐家们渴望自己的作品被广大听众所熟知,这就会涉及音乐作品的传播问题。当前,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新时期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能够通过多种终端进行输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极大地冲击着传统传播媒介,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尤其是短视频,这是当前深受人们欢迎的新媒体媒介形态,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声乐作品的传播门槛,在新媒体中流行的民族声乐作品不再是以往的大制作或者知名歌唱家,一些水平不高的口水歌曲也得到了迅速传播。当然,新时期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具有明显差别,其和声、歌词、内容都更加考究,演唱难度也更高。另外,民族声乐和流行声乐也有相似之处,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于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实现发展,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上就不能陷入娱乐化困境,应当从素材创作方式、演唱风格、传播模式等多个方面着手,迎合市场需求,让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能够“走出去”,被更多的年轻一代所熟知。

最后是唱法的影响。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方美声声乐不同,并不单一是一种唱法,两者具有本质差异,中国民族声乐的唱法非常多,各类唱法之间具有共性,但是却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听觉体验。在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唱法更具包容性,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唱法分类,只要应用了相应的曲式结构与和声,就是民族声乐作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下,文化全球化也在不断发展,国外的优秀唱法对于我国原有的声乐演唱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同一种唱法中也能够演绎出多元化的演唱风格,比如,宋祖英与华晨宇分别使用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演绎《阿里山的姑娘》,但听起来的演唱风格就截然不同,前者字正腔圆,有着浓郁的学院风;后者则是采用主流的摇滚、流行方式来演唱,让作品有了更多的个性化表达。如今的跨界歌手们演唱技巧大幅提升,有的演唱者甚至可以将多种唱法相融合,这种现象也表现出我国经济、政治在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创新化发展。

三、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现实意义

从传统的中国民族声乐到新时期的中国民族声乐,其演唱风格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注入新鲜血液,缔造出一个个的神话。在20世纪90年代,民族声乐的美声唱法得到了肯定,到了20世纪末期,人们的精神追求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声、民族和流行唱法成为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三种流行唱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各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得到了融合发展,表现在声乐領域中,演唱风格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民族、美声和流行唱法在发展过程中也与其他唱法相互融合,收获到了听众的关注。比如,著名的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哪一品种的民族唱法,其演唱风格立体明亮、宽广沉稳,吸收了各种唱法精髓,缔造出了民族声乐新风格。还有廖昌永,他继承了美声唱法的朴实浑厚,但演绎出的歌曲却给人一种简单通俗、平易近人的感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严谨、高贵的美声唱法。另外,汤灿、韩红、谭晶等也在吸收前人的风格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事实证明,他们的演唱风格颇受欢迎。

这种多元化的演唱风格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民族声乐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代表着对于本国文明和文化的一种相信和认同,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及文化自信,当前,大众对于民族声乐并不了解,很多人将民族声乐等同于民族唱法,甚至有很多年轻一代认为民族声乐不好听、不时髦。促进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发展,能够吸引更多听众的参与,从而帮助听众建立文化自信。笔者认为,为了提高人们对于民族声乐的文化自信,还需要发挥教育渠道的作用,学生是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力量,从现有音乐培训机构开课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的都是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对于民族乐器的涉猎非常少,而学生普遍对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缺乏兴趣,对此,需要从中小学、高校教育方面来着手,注重培育学生的民族音乐兴趣,让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高校方面,有必要开设民族声乐选修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从中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学生兴趣,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可以看出,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融合化发展将会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在下一阶段,怎样展现民族风格特征是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表现出了时代性、民族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并且伴随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出现着变化。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人们的认知也发生了重建,声乐审美取向发生变化,受到新媒体平台的推动以及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当然,无论怎样,中国民族声乐都是立足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汲取了传统文化精髓的音乐样式,在保留原有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基础上,从审美、音乐唱法等多角度吸收其他的演唱方法,探究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创新方式,这对于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炜:《当下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样性分析及探索》,《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2]杨丽:《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十三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唱法声乐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