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话剧《桑树坪纪事》的意象表达

2023-12-12闫璐璐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纪事桑树舞台

闫璐璐

话剧《桑树坪纪事》的导演徐晓钟十分注重戏剧创作中的意象表达,他所追求的诗化意象是在某种象征形象催化下得以产生,通过观众心理联想从而创造出的蕴含着哲理的诗化形象,这个形象产生的前提是现实主义,是具有“诗情”特点的现实主义。

“形象的种子”是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徐晓钟本人也表示过在导演构思中“形象的种子”是他创作时必须确定的因素,并且早已成为他的习惯。“它是演出的总体象征,是演出整体形象的胚胎。我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颗‘种子,是因为导演基于它将要从哲思、诗情和形式上‘生发出整个的舞台演出形象。”它不仅触发导演创作哲思的延展,又能够激发导演创作诗情的流露。“种子”的孕育激发了创作者和观众的思索与联想,将“本意”得以升华,进而有了新的“意译”。他在创作话剧《桑树坪纪事》时形象的种子内核的构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依据种子的提炼需要以剧本所提供的冲突、主人公的贯穿行动,最高任务为基础,针对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发展、伴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发展将导演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对哲理内涵的理解融入于种子的凝练过程。其次,根据剧本所描述的时空节点,人物生活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的西北小山村——桑树坪;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处在极“左”路线猖獗的年代,封闭压抑的环境对当时民众的思想产生着负面影响,封建主义蒙蔽下大众思想的匮乏、极“左”思潮中民眾的无知和愚钝得以显现,正是这些极左思想和封建文化心理对桑树坪人的渗透,由它延伸的罗网将这些生活在桑树坪的人牢牢地束缚住,无处可逃,一系列悲剧的酿成就像是一张相互交错、密不透风的大网。除此之外,诗意语言的表现还需要借助旋转舞台空间作为戏剧时空的推手,在“写实”和“再现”美学原则为主的戏剧舞台演出中,“转台”常用来起到迅速转变场景的作用,然而徐晓钟导演经过多次实践尝试,将“转台”这个机械换景装置转变为协助完成特殊戏剧艺术效果的“艺术语汇”的手段,他提道:“转台在我们戏里不仅是迅速换场景的机械装置,而且是完成特殊艺术效果,组成艺术语汇的艺术手段。”他在创作话剧《桑树坪纪事》时巧妙地运用了旋转舞台,如第一幕桑树坪村民庆祝收割麦子自办的“联欢会”中,麦客榆娃被邀请表演,年轻的寡妇彩芳自告奋勇选择与他对唱,表演时彼此相互对视的瞬间被徐晓钟导演做了特别处理。此时转台开始旋转,在光束的照射下进入双方的主观世界,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外化,彼此表明心意相伴起舞,这种细腻的表现手法一瞬间让情感升华。徐晓钟恰到好处地利用“转台”的旋转,让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两个维度上都能被这种情感牵绊,明显感受此刻人物内心的炙热,这种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内心情感的处理让观众产生共情。紧接着,照亮现实,榆娃被村民“围攻”,无奈之下两人以暂时分别换取长久相聚,舞台时空进入两人分别的场景,旋转舞台再次启用,舞台向左顺时针慢速旋转,而榆娃却向右逆时针艰难地行进着,这种逆向人物行走方向的旋转将人物内心冲突和复杂思绪之下心理所承受的煎熬与折磨尽情地在观众面前展现,以此表明他们在重重压力下生活和情感的艰辛与不易,表现出麦客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努力生活的精神,在进行艺术展现的同时增强艺术感染力。最后,未尽之意的表达则需要主题音乐的帮衬,徐晓钟研习了苏联话剧演出中音乐的使用原则,他的惯用手法是主题音乐的使用,即同一主题音乐的反复运用。创作话剧《桑树坪纪事》时他以剧本体裁为依据,加上对中国观众长期在中国传统戏曲歌舞化艺术样式浸泡中所形成的审美习惯的考虑,将音乐范围设定在民歌风格的框架之内。在深沉的韵律下映衬桑树坪人所处时代的阴暗、人物命运的悲惨。利用音乐识记性特点,增加不同场景使用同一个音乐的频率,加深观众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并唤起之前情境的记忆,整个反复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对之前情感的蓄积,将内在含义进行串联,从而引导观众思索。主题音乐的选用将听觉形象融汇于视觉形象之中,节奏感所带来的力量是直接、强烈的,能够在刺激听觉感受时捕捉情感,赋予它新的生命和价值,是未表达之意的延伸,使人物情感塑造得更为动容。

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其表现方法和作品所呈现的表现力并不相同,将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内容通过艺术化形式浑然天成、形神兼备地加以展现,这样的形式感符合美的法则。《桑树坪纪事》总体遵循“表现美学”的处理原则,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糅进“再现美学”,通过“诗化”的手法展现出其内在的含义。年轻寡妇许彩芳与榆娃两人互诉衷肠,彩芳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就在两人约会时,村民们举着火把将其团团包围,意图拆散这对苦命鸳鸯,他们将榆娃捆绑痛下打手,最后榆娃拖着被打断的腿和彩芳诀别,扼杀彩芳爱情的合谋最终取得了“成功”。这场“围猎”,既有众人围猎的外在形式,又有着内在实质,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猎杀”;李金斗打着“为他好”的名义,劝说月娃嫁到甘肃做童养媳,年幼的月娃内心受到冲击,以不出门的承诺来改变父母的决定,但事与愿违,最终被迫还是做了童养媳,以换取哥哥的“明媒正娶”——青女。年幼听话的月娃任其宰割,她的青春和幸福被视作这场“猎杀”围剿的“猎物”,在似懂非懂的年纪做着桑树坪人习以为常的“交易”,完成捕猎;阳疯子福林在众村民的“撩拨”下当众剥去了青女的衣裤,青女的尊严受到了践踏,饱受摧残的她精神受到重创,最终精神失常。这是最为凄惨的围猎,丢掉了人性,践踏了尊严,尽显血猎之下的残忍与冷酷;村民们守护着自己的寸土,他们朝着占用了一间破窑洞的外姓人王志科伸出了“爪牙”,在全村人的“帮助”下,王志科按下手印,以杀人的罪名被逮捕……最终的悲惨结局是彩芳的爱情破碎、榆娃被打断腿、青女被逼疯、王志科被诬入狱、彩芳绝望之际投井自尽,这张密不透风的网最终得以收网。

《桑树坪纪事》是徐晓钟导演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原本这些农民的个人化行为也被放置在群体之上,进而个人命运扩大至群体命运。麦客们艰难地在黄土坡上行走着,汗流浃背的身影恰好映射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以此映射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面对艰难生活的顽强抵抗。在相互猎杀中,人们看到了深藏在杀戮旋涡背后人性的愚昧,以及更令人恐惧的人类本性的冷漠与残忍。制造别人的惨剧,也在制造着自己的惨剧,最终以悲惨结局收场。其中最为震撼的情节应是福林凌辱青女,他在村民的撩拨下将青女按倒,当众撕扯青女的裤子。夹杂着声声惨叫直扣心弦,就在这时,一座残缺的古代妇女形象的汉白玉雕像出现在舞台中间,这一刻所要表达的情感积聚在心中,压抑之情涌上心间——它不仅是一座雕像,既代表受辱青女的形象,又是千百年来受压迫女性的象征,极具力量和感染力,它将心理情感外化和升华,静默之处铿锵有力地诉说着,饱含哲理又具象征意味,徐晓钟导演选用这样的舞台处理方式,将布莱希特“间离”的原则与诗意融合,打破了传统再现生活真实的幻觉,呈现出独特的美感韵味,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心灵,赋予作品更具力量的表达。

徐晓钟导演的作品大多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准,从生活本质出发,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也不会在故事情节的因果中受限,而是在具体生活表象下透过理性思考揭示出人物命运下的哲理思考,折射出形成悲剧的社会因素和人生际遇,将现实之下的本质通过舞台象征化的形式表达。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纪事桑树舞台
杨塘纪事
军迷大舞台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军迷大舞台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正月纪事
奶奶家的桑树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哭泣的桑树
吧啦吧啦小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