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

2023-12-12吴丽芳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小学数学

吴丽芳

摘  要: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生高效掌握新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具体表象、重视想象、巧用迁移、渗透思想等方式确保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品质

数学学科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还具备高度抽象性。基于这两种特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感到困难、单调,甚至枯燥。为此,教师要立足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表象创设、数形结合等方式直观感知数学知识,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提升“四基”“四能”,促进和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促进自觉思维

1. 激趣,放松心情促思考

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和学生特点,通过趣味性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产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答问题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拍7”这一趣味性游戏帮助学生加深对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让全班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依次由1数到70,数到7、含有7,以及7的倍数的学生要拍手,数出错的学生表演一个小节目。随后,举一反三,让学生对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感觉记忆乘法口诀是枯燥乏味的,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了兴趣,自主调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2. 激趣,乐于表达促思维

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借助直观的事物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性认识,再进行数学算理有序表达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理性认知。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和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一些物品,带领学生回想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并引导他们积极研究、思考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特点。交流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也相等。”整节课上,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在轻松的氛围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和谐的课堂氛围和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中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了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具体表象,培养形象思维

1. 表象积累,激活学生思维

表象的积累对于学生理解概念、定理、法则等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轴对称”这节课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按照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概念,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如京剧脸谱、展开翅膀的蝴蝶、双喜字形状的剪纸等图案,让学生将图片中的图案剪下来,尝试通过折叠、旋转、平移等操作探索图形的特点。经过不断的操作和总结,很多学生都发现沿着这些图案的某条线对折之后,直线两侧的部分可以完全重合。学生结合这一发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主探究和思考,初步积累了轴对称的表象,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

2. 数形结合,开拓解题思路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抽象的内容化为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出示题目:在长24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3米种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可以栽几棵树?学生解答后,出现了两种答案:8棵和9棵。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线段图(如图1)解题,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通过画图发现当两端都要栽树时,栽树的棵树要比间隔数多1。這样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路简明清晰,顺利解决问题。

三、重视想象,发展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会多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进而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这节课时,教师出示问题:工厂实际每天能够生产250件产品,比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件数少了50,这批产品按原计划是3天完成,现在实际生产这批产品需要多少天?教师发现有的学生解题误列等式[250-50x=250×3。] 教师把这个等式写在黑板上,并让这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再通过逐步解析和延迟设问的方法反向发问:“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出这个等式的?等式中的[250-50]具体表示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比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件数少了50的?[250-50]能够正确表示出‘比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件数少了50这句话吗?要求原计划每天能够生产的产品应该怎样列式?[250+50]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的逐步思索、分析,将难点一步步拆解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每一步的含义,使学生在探索、分析中通过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巧用迁移,促进思维转化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立足学生的思维角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化,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向更深处蔓延。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并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发散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如图2所示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一组母鸡和小鸡的个数”的规律。随后,教师可以提出“如果接下来要再出示母鸡和小鸡时,应该是几只母鸡、几只小鸡呢?”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在学生多次练习掌握规律之后,教师可以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找规律,填数,如“3,6,9,12,(    )”“11,9,7,5,(    )”。这样,学生逐渐从形象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有效培养了相应的理解能力、推算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渗透思想,巩固思维能力

将数学思想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并将其渗透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实际的教学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如果直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用它代表一张饼,并引导学生了解单位“1”的含义。接着,将这张“饼”分成大小相等的2份,然后指着其中1份告诉学生:“现在一张完整的饼变成了2份,对于其中的任意1份,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通过这种方式,使“二分之一”这个数量具有了特殊的含义,让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巧用教学策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不断引导学生立足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和想象,使其切实把握数学本质,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琳. 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 新课程研究,2022(8).

[2]鲁琳.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8(5).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小学数学
浅谈初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