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道路工程》教学探索

2023-12-12尹应梅胡三根

物流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道路工程道路思政

尹应梅,邹 超,胡三根

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承载思想政治教育[1]。随后,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表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2]。随着我国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工科及交通强国建设的推进,道路交通行业建设者不仅需业务素质过硬,更需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责任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道路交通专业人才[3-7]。在新工科与交通强国背景下,大学生培养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之路。为适应新时代的培养要求和紧跟公路交通发展的节奏,依托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广东工业大学迫切要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6-8]。

道路是交通强国之要、兴国之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无缝融合,这就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7-10]。为此,本文以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程《道路工程》为例,在分析目前教育现状基础上,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培养效果,推进课程思政在道路工程专业课程中实施。

1 《道路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道路工程课程性质与内容

道路工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必修课,是集道路路线勘测、路基路面结构于一体的、复杂的综合性系统课程。主要涉及道路工程的历史沿革、相关基本概念、道路的基本分类、道路线形设计、路基路面结构设计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11]。该课程在《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和《工程力学》等基础课程开设后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道路工程常用术语,道路工程结构组成及其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及现行规范基本的设计理论,能读懂道路工程设计图纸,掌握目前道路工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增加作为从事交通类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为培养专业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理论依据,为培养专业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道路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要性

教学中常认为思政教育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这些纯理论课程教学难以引起不同专业学生的共鸣;学生也常认为思政课只需背知识点,通过考试即可,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涉及思政元素少,课程内容相对缺乏人文关怀,尤其在地方工科院校,即使在重视思政教学的大背景下,专业课思政教育也难以落到实处。这样直接导致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资源并没充分挖掘,学生工匠精神和为国奉献的责任担当就大打折扣。

《道路工程》课程涉及“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地质学”等基础理论,其知识点存在很多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同时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是本课程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方面,使得教师无形中陷入只关注知识讲解传授的局面,最终导致课堂整体气氛低沉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对道路工程具体设计和施工缺乏感性的认识,不利于学生掌握道路工程的相关理论。此外,以往该课程的考评常采用卷面考试。回头看专业课与思政课基本处于割裂状态;正确的思政理念在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领域尤为重要,思政教育缺失极易导致道德失范。为此,通过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融会贯通非常必要。

再者,仅靠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能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大学生对专业课的热情和接受力较强,专业老师结合专业知识的讲述信服力比思政老师更强,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已成为拓宽和渗透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专业教师要秉承坚定的信仰,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凭借广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和方法,认识和解读世界形势,探究社会现象和矛盾困惑分析中国特色和优势;培育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提升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操。“课程思政”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破坏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三者关系而产生冲突[10]。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无形融入,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进行价值观引导,通过列举一些能激发学生社会情怀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道路工程》理论知识内容丰富,实践性强,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便于专业教师提炼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得到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荣誉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9-10]。因此,课程教研组进行课程大纲修订和教学改革探索,使教学内容更科学,更有力量;考虑把打造“蓝天”、“青山”、“绿水”的生态环保理念、“工匠精神”、“四好公路”等我国政府大力弘扬的精神理念纳入教学中。好的专业教师应该能用丰富的知识论证理论观点,实现科学的说服力,爱上这门课,喜欢所学专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绿色环保意识等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扎实的学科知识。

2 《道路工程》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道路工程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把本课程的知识点与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将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案例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到思政与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的最佳契合点进行优化融合;坚持道路工程课程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哲学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思想、职业精神等内涵要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领会思政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责任和职业荣誉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对道路工程课程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发现该课程思政元素有:

2.1 道路工程的历史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我国秦朝时期,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唐代就出现了以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均彰显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16.91 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路、中国桥已成为我国一张张靓丽的名片[12]。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客货运输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力争2030 年前后进入交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做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13]。为推进交通强国建设,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绘画了“六条主轴、七条走廊、八条通道”的宏伟蓝图,形成了科学的国道公路网规划、各省道公路网规划,促进东部与西部、发达省份与其他省份交通的合理布局,从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高效为人民服务,规划的执行力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适时引入典型工程实例(如深中通道、青藏公路、雅西高速等) 介绍我国在道路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正确认识我国道路行业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2.2 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相关研究表明,交通安全事故与道路工程本身技术设计参数密切相关[11-12]。比如,单调过长直线路段容易导致驾驶员出现疲劳、超速行驶等现象,从而造成交通事故;长陡坡路段视觉盲区内存在转弯现象,容易误导驾驶员诱发交通事故;道路的转弯半径、坡度、车道宽度、行车视距等参数均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例如:京港澳高速公路粤境北段,使用至今已有500 多人死亡;内蒙古S203 线K455—469 段因道路几何设计导致交通事故频发;诸多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案例中设计参数是符合国家规范的,但是由于组合不合理,并与司机的错误驾驶行为结合,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教学中从交通事故案例出发,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交通事故与道路几何设计参数的关系,提出路线线型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让学生直面交通事故的血和泪,深刻认识到遵循专业标准、规范的必要性,在案例中深刻领会大国工匠精神内涵,并在学习工作中不断传承和延续,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等,承担起道路工程人员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追求设计的精益求精。

2.3 忠于职守,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道路工程是保障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反映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奋斗不息的伟大时代精神。道路工程建设者扎根深山、背井离乡,在“不见天日”的艰苦作业环境中工作,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古老精神劈山凿洞,充分展示了当代公路交通人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11]。比如:锡崖沟挂壁公路和郭亮挂壁公路均是以钢钎、铁锤和炸药为工具开凿完成,这些公路见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执着,也蕴含了与自然抗争的聪明和智慧,是罕见的人文景观。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在京张铁路设计中,为解决道路纵坡的问题,创造性的设计“人”字形铁路线路,完美解决了纵坡问题。沈大高速公路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施工修建的第一条较长距离的高速公路,除了少量关键设备进口外,其他设备和材料都采用积极创新的国产产品。同时,在教学中适当将一些充满正能量和时代感的先进人物引入课堂,如忠于职守的援藏干部陈刚毅,勇于创新的沙庆林院士,为公路事业英勇牺牲、被交通部授予“交通局长的楷模”赵家富等。任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解读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拼搏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要通过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中国“交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2.4 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道路工程基础设施对国家经济发展及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道路桥梁与“一带一路”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交通强国”与“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战略与倡议,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始终践行这一战略的核心,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公路建设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目前国家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则公路需与沿线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有机融合,使其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需能成为体现和谐自然美感、赋有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的载体。在道路工程建设中贯彻“绿色环保”、“安全耐久”的原则,树立工程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道路工程》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

《道路工程》课程思政采取案例法将知识点无缝融合思想层面的过程,即通过课程教学,隐性植入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等,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正确的三观、团结协作的意识、艰苦奋斗及为国家奉献的精神。结合道路工程课程的内容,拟定《道路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1) 结合我国道路工程建设和发展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树立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 通过典型工程案例学习,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素质;(3) 基于“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强化环保意识,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达成,需要对课程教学知识点做好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为此,道路工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拟定如表1 所示。

表1 道路工程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教学组织设计

有效的考评机制是推动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不断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教学效果。因此,课题组在学期末课程考核时,完善考评机制。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比10%~50%。平时成绩的考核采取问卷调研、小测验、读书报告、成果汇报、小组讨论等多元化形式,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考题设置中可适当融入思政元素,设计思政元素考查和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定量知识性考题。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教学环节及后续课程表现的数据,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改革。

4 结束语

《道路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符合党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要求。本文在分析道路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设计中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无缝融合在一起,完善教学体系和考评机制,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齐飞,可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道路工程道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析道路施工现场的组织与管理
探讨道路工程路面水稳层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刍议在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施工中质量的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