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专业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研究

2023-12-26郑娜娜孙唐水

物流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专业课理论课课程思政

郑娜娜,孙唐水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对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2018 年3 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啃下一批‘硬骨头’,包括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等,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是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作为服务型、实践型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必须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敏觉性,回答好教育的“根本问题”和“首要问题”,是社会工作专业落实“立德树人”的切实保障[1]。

1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与育人功能

1.1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也就是说要寻找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于学科教学体系,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要求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把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高校所有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 和专业课(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后者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梳理相关文献研究,王迎春、杨福平等认为,专业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使之提炼为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讲授和人文价值的协调统一,打造有故事性、灵魂性的课堂,来实现“立德树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的目的[2]。闵辉认为,课程思政的提出旨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特点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外延化、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方式,实现现代化[3]。赵继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其中前者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后者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他将课程思政界定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4]。总体而言,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育人活动,而专业思政是把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思政有机整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客体、手段方法等各方面,然后以思政为主线将各要素有机整合形成思政合力的一项活动。因此,本文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围绕“知识探究”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发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适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社会工作专业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专业思政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性、实践性、助人性属性,使得专业教育内容自然蕴含多重思政元素。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其助人自助、服务社会、追求社会福祉、助力社会建设等作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然而目前中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职业稳定性差、可用性与适用性不足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就需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提炼总结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理论和技能,尤其需要在中国特色的专业价值理念上下功夫,“树人”必先“立德”,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其中首要位置。而中国社会工作中的“泊来性”、“年轻性”特征,使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涉及到课程,还应该涉及到教师、教材、教育方式等。因此,在我国特定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环境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既要遵循专业社工的价值理念与方式方法,又需要与中国本土化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治理情境相契合[5],因此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围绕“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设计和优化课程的各个环节,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培育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从专业角度,全方位、整体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专业思政,从而实现精准、高效、全面“立德树人”。

2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有着深厚红色基因的国家“双一流”大学,其前身是1942 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这一红色基因一直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培养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始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红色基石,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校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体系。南京邮电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架构专科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打通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支撑关系,建设专业课程思政的手段和方法,结合现实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制定周密合理的计划,稳定有效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1 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专业课程思政需要全局整体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这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体现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汇于各科的教学当中,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参与到学校育人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课程思政的全面质量提升带动“三全育人”工作,以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带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社会工作一流学科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示,根据教育部一流专业思政建设指标要求,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目标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细化思政目标具体要求。具体来说,要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上下功夫,把知识传授与解决问题、书本知识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理论知识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养好”的高素质人才。

2.2 架构专业思政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度育人理念,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协同的立体化育人模式,突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将价值引领蕴含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的问题。特别是要强化专业课育人导向,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挖掘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深度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以及德育元素,在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一方面要积极探究专业课思政育人内涵和科学体制机制,充分结合专业课自身优势,提炼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范式,通过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载体,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另一方面要不断探求专业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一般规律,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目标的精准对接,找准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2.3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紧紧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修订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架构。为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和课程标准审核制度,优化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制度,落实教学督导等听课制度。

第一,教材编写。教材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作为培育专业人才的教材不仅应该包含着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知识体系,还应该包含着“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红色覆盖社会工作专业教材,才能让学生汲取到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和精神食粮。南京邮电大学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中,首先对专业教材开展“思政审查”,实行优胜劣汰。对可供专业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优质教材例如《社会学概论》 《管理学》 《社会保障概论》等,做到百分之百使用。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进行“思政审查”,剔除其中明显存在“思政”问题的内容,甚至淘汰这类教材,重新挑选“思政”正确的教材,如果依然没有这类教材,就结合专业特色,根据服务中国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精心编写专业教材。目前专业编写并出版的教材有《社会救助信息化》 《多视角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养老服务管理》等,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精心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到教材中。

第二,教学设计。要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教学组织设计尤其重要,为此,需要考虑教学主体、教学内容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几个方面。在教学主体方面,构建思政理论课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范化建设;在教学内容管理方面,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对照思政教育核心内容,全面修订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将专业实习作为教学中重要的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价值、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实习、实践环节来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思政也应该走进社会,南京邮电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构成了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的“2-2-10-4”(即大二下学期2 周“认识实习”、大三上学期2 周“专业见习”、大三下学期10 周“专业实习”、大四下学期4 周“生产劳动”) 专业实习模式。每一阶段都有课程教学大纲,思政目标和要求明确写进这些教学大纲中,实习时严格按照大纲执行。

第三,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载体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南京邮电大学构建“政—企—校”专业思政育人平台,本专业与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等部门和机构建有专业校外实践基地30 余个,建立“府校社”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把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成立学生社团和公益组织,让学生亲自践行专业思政,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就包括红色专项和思想政治专项。专业充分借助“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专业思政,形成了“心语心愿”、“周末去哪儿公益”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和“社会工作协会”学生社会品牌。

第四,教学组织。系部基层教学单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基层教学单位必须建立相应组织,南京邮电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成立以党支部书记带领、系主任负责、各专业课程团队负责人和辅导员参与的专业思政建设小组,明确了各自职责;在课程思政方面,支部书记负责及时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主任负责指导和审核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各课程负责人负责本课程思政的制定和实施;辅导员则从学生角度及时提供对课程思政效果的反馈。

第五,教学评价。南京邮电大学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落实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比如南京邮电大学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制度,由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牵头,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评课督课活动,同时本专业支部书记和系主任必须完成5 次听评课。同时,社会工作专业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观摩、培训、竞赛活动,提升教师思政课程教学能力。专业依托校内外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组织教师观摩思政教学名师授课,虚心学习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线上或线下课程思政建设培训,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示范建设,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2.4 推进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施课程思政,就是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也要在专业发展上具备有效育人的能力,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教学体系。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导者,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政治思想素质,南京邮电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依托校院两级制度,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宗旨,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周例会、月例会、实地考察等形式多渠道学习,内容包括学四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典型事迹、师德师风楷模等。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自评、学生评、同行评,将“师德师风”纳入年度考核评价指标。树立典型,倡导“师德师风”示范引导作用。其次,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每一门课程中体现育人的功能。再次,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本专业注重开展对专业课教师的日常培训,将德育意识与能力建设全方位落实到各个环节,在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教学督导随堂听课、教学技能竞赛、日常政治学习、研修培训等方面强化德育意识,特别是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的提升,如在研究学生的能力、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能力、课程思政教学与管理能力、课程思政评价能力等方面提升德育能力,每门课的授课教师不仅要传授好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品格立项,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 结束语

作为价值与知识相融合的社会科学类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天然的思政与人功能导向。社会工作专业的“西方泊来性”和“年轻性”、“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使得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准确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和首要问题。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时,应在专业课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自然有效地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力争实现课程既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育人目标融合融入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专业课理论课课程思政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