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课题研究融于教学实践?

2023-12-12策划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3年40期
关键词:课题课堂研究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提 问

师傅常告诉我,课题是做出来的。那么如何将课题实施融于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和学生活动,让课题不局限于课题本身?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第二小学 沈老师

课题研究要做好“三破三立”

从教30年,从乡村小学到镇中心小学再到县城小学,其间20多年笔者一直承担着学校的教科研任务。每到申报课题、动员教师参加时,听到的更多是抱怨的声音,看到的是畏惧的情绪,他们不是以课题“高大上”为借口,就是以课题是“伪教研”为托词,不愿参加课题研究。不可否认,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存在不切实际的跟风逐热、华而不实的“高难动作”、流于形式的轰轰烈烈,以致教和研“两张皮”,教师疲于应付结题,达不到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效果。

如何让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教研活动和学生活动紧密对接,让课题研究不局限于课题本身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三破三立”——

破除“完成任务”的认识,树立“追求价值”的思想

课题研究都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强调理实结合,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这些都需要教师以积极、端正的态度参与研究活动,而不能仅仅是完成主持人布置的任务。实际上,无论什么课题研究,都是在追求特定时代的价值。教师只有树立“追求价值”的思想,才能有意识地把课题研究自觉地与教学工作实际相衔接。

如我校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创新作业设计研究”,校长每两个月都会安排一些任务,当部分教师东拼西凑地报送材料时,笔者则在思考: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确保学生学业质量提升?为此,笔者以“减负提质”为价值追求,在设计作业时不断学习、实践、调整,最终梳理出作业设计的“大单元”“全学科”“真情境”三整合策略,让学生的作业在真实情境中立体整合、在学科间渗透、在活动中融合、在实践中创新,促进了学生的能动输出,有效解决了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破除“另起炉灶”的认识,树立“继承创新”的思想

课题研究都有一个大的研究目标,参与研究的教师可围绕目标开展一系列小项目化研究。这里的小项目化研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小项目化要继承课题研究大目标,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这样才容易让课题研究紧密对接教师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研究创新。

2014年,笔者加入市级名师工作室,师从一位特级教师开展研究。当时师傅申报了一个课题——“基于故事资源开展生本课堂的实践研究”,要求工作室成员分别从“故事导入激趣”“故事阶梯回旋”“故事资料补白”“故事促进听说读写提升”“故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故事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等角度开展研究。这些小项目研究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我们刚加入工作室时白纸黑字罗列的教学困惑点。三年研究下来,我们提出了“故事语文”的概念,但笔者发现,我们此前的研究被束缚在策略和方法上,没有深入探索“如何在构建生本课堂的基础上通过故事育人”。于是,笔者继续开展研究,拓展深化了“故事语文”的内涵,从故事思维、故事文化、故事审美和故事语言四个角度进行继承创新。2022年,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安徽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破除“畏难抱怨”的认识,树立“攻坚克难”的思想

课题研究听起来“高大上”,实则研究的过程艰辛晦涩,需要不断学习、积累资料、分析案例。正因如此,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有着畏难抱怨的情绪。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哪一天不是在开展研究,只不过这些“研究”未被冠名而已,如“生字抄写几遍最有效”“小组合作几人最合适”“新时代的家校矛盾怎样处理”等。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从思想上我们不应畏难抱怨,而要抱着“攻坚克难”的想法面对教学中的每一个难题。

2011年,笔者在一所乡镇小学任教,苦于学生阅读面窄、愁于学生不爱阅读,恰逢主管部门提倡信息化教学,于是笔者开始了“信息化如何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研究,带领几位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让阅读内容丰富化,利用微课制作让阅读有声化,利用评价激励让阅读泛在化,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书香校园的建设。

(浙江省义乌市龙回实验小学 郭勇)

课题研究,首先需要一场头脑风暴

笔者认为,课题之所以局限于课题本身,原因有三。一是课题研究的目标导向欠准确。不少教师将课题研究单纯划归至个人专业发展诉求,甚至当作评优晋职的“敲门砖”。二是课题的研究思路不清晰。根据笔者的经验,不少课题研究在立项之后都处于缓慢推进甚至停滞状态,直到接近结题时,申报人才匆忙找材料、凑成果、写报告。三是课题研究成果单薄,很多还停留在手抄报、课件、自制书册等“低阶”水平,成果的级别和思维含金量有待提高。

真正做好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围绕课题进行头脑风暴,然后再付诸研究行动。

在这场头脑风暴中,首先,全体成员要树立统一意识:课题研究应锚定师生双方共同的成长与发展。课题研究只有将师生双方都纳入其中,才是“两条腿”走路的研究,才能让课题研究真正与教师研修、课堂教学、学生全面发展较好地融合起来。

其次,要有清晰的课题研究思路并一以贯之。比如: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划分合理、各阶段研究任务明确、根据各个成员特长布置研究任务……最好的方法是在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分别制定一份《课题研究进程表》,其内容包括:研修时间、研修主题、研修人员(主持人、参与人)、研修总结等。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文献学习要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比如:为了统一研究意识、明确研究对象,可以阅读学习能起到方向指引作用的政策性文件,包括相关部门颁发的通知、方案、意见等;为了检验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可以阅读学习名人大家的相关论文著作;为了评估课题研究的成果、效益,可以阅读学习实操性强的案例……

最后,课题研究成果应是在教师、学生共同的学习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无论是教师的论文、课例,还是研究或调查报告,还是学生的各类“文创成果”,都需要经历一个逐渐积累和进阶的过程,而非临到结题时“急就章”。所以,面对不同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要设计与之对应的实践活动,在学思行合一中收获研究成果。比如,在“整本书阅读推进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实施过程中,第二阶段可以围绕跳读和精读相结合的策略开发《西游记》阅读方法指导课型,设计如复述师徒故事、绘制群仙(妖)关系思维导图、制作西游人物名片、撰写读书笔记、开展主题辩论赛等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热情参与进来,成为阅读学习和活动的主人,获得个人发现,享受阅读素养进阶的快乐。进一步地,课题组成员可将这一经验推广到其他书籍的整本书阅读。用一本书唤醒另一本书,师生的学习收获趋向思维高阶化,如读书沙龙、辩论会、阅读笔记、发表的论文和习作、获奖的课例和演讲等。

(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教文体局 刘世荣、河北省沧州市南环小学 黄晓宇)

教师成长的台阶由课题研究搭建

目前,课题研究几乎已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功,很多教师都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苦苦跋涉。如何将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融合起来?笔者认为,一线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度”——

选题有“精度”。一线教师的课题要想和自身教学紧密结合,最好的路径就是从自身的教学问题出发,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观念,即“教什么研究什么,怀疑什么研究什么”。例如,笔者目前正在参与一项武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中学高质量作业设计与指导”。之所以选择做这个课题,是因为“双减”实施以来笔者恰好在带毕业班,如何在此背景下合理安排学生作业是笔者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于是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并指导自身的日常教学。

成果要有“深度”。很多课题研究的成果是基于理论和理想课堂的意义构建的,并没有经历教学实践的检验,所以,要想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研究过程就必须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进行大量教育实验。同样以上文提到的课题为例,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在班级中布置了“造物作业”“统计作业”“社交作业”“远程作业”“vlog作业”等一系列新形态作业,既发挥了“跨学科任务群”的引导作用,又实践了“五育融合”的教育主张,使日常教学与课题研究过程融为一体。

迭代要有“力度”。现实中,教师的研究成果多用于评奖、职称评定而非一线教学,这是对课题研究的敷衍,也是对日常教学的失责。课题研究的选题来自真实问题,研究过程就是教学过程,研究成果就是教育智慧的凝结,将成果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科研价值,并且不断发现问题、反思自我、再次解决问题,就是课题研究成果不断迭代的过程,也只有不断创新研究成果,才能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此外,课题成果的运用也不拘泥于课题的主持者或参与者,而可将其推广到全校乃至更大的区域,使课题成果价值最大化。这才是对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目的最有力的回应。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 王希)

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教研一同推进

据笔者观察,大多数教师是不喜欢做课题的,因为他们常常谈到“看到理论就头大”“语文没有学好,写不出论文”“备课、上课、改作业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做课题”……从这些抱怨中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存在着误解,认为教学与课题“两张皮”,各是各的事。这需要管理者引导教师厘清概念、强化认识、统筹推进,通过建立机制去激励他们在“教中研”“研中教”“教促研”“研促教”,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推动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

“教研组、课题组”一个组

教师的一天是忙碌的:熟悉教材、备课、上课、教研、管课间、改作业、分餐、守午休、上延时……陀螺般地被“抽”得悠悠转。如若再让教师找时间、找地点,聚起来研讨做课题,恐怕真没有时间。

怎么办?唯有统筹。从组织架构上,把教研组和课题组整合起来,教研与科研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以教研组为单位,申报科研课题,主研人员原则上为本组教师,若有必要,也可少量邀请“外援”,解决研究人员分散的问题。倡导“办公室研究”,把教师办公室升格为教师研修室——把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安排在一起,集办公、备课、教研、科研、辅导于一体,解决研究场所紧张的问题。教学处排课时,每天安排一课时作为同组教师集中研修时间,集中交流主题,解决课题研究时间分散的问题。只有保证人员、场所、时间,教师才能把课题研究当作“家常便饭”,真正推动学科组团队协同发展。

“教研经、课题经”一起念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新问题会层出不穷。若我们还是“凭经验”、用“老办法”,怎能解决“新问题”呢?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在“教心学”、在“了解儿童”。教师还是真正的“专家”,因为教师天天都与儿童在一起,天天都在运用教育心理学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研究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总结规律,既要成为教育实践的“专家”,更要成为教育科研的“专家”。

中小学的课题研究,一般以行动研究、实践研究居多,理论研究很少。教师要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发展即成果”的观念,以课堂为核心,以学生为对象,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解决不了的真困难梳理凝练成课题,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运用科学研究的专业视角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策略,然后再运用研究成果去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

“教学果、课堂果”一并评

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结果。“重教学、轻科研”“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教学安排教学的,科研安排科研的”“教学绕不开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科研总是忙开题和结题”等,都是当下的现状。

我们应该摒弃“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维,彻底放弃“时间+汗水=成绩”的做法,认真去核算“投入产出比”,既为学生当下的学业成绩负责,还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所以,我们在统筹教学和课题“一锅出”的同时,还应考虑教学与课题一体化考评。关键在“五看”:一看“真问题”,即问题的来源是不是当前真正遇到的、解决不了的;二看“真研究”,即是不是运用科研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找路径、寻答案;三看“真成果”,即看成果是不是从教学实践中来;四看“真运用”,即看研究成果是不是能真正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五看“真成绩”,即看学生的成绩是“蛮干”来的,还是教师“巧干”来的,衡量核定教学成绩中科研的促进、催化作用有多少。

(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校 丁世洪)

在课堂的深处勘寻课题

如何让课题贴近教学,切实为教学释放教科研带来的红利,让课题成为教学发展的副产品,反哺教学的科学化发展?笔者认为:关键在教师,根本在课堂。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的深处勘寻、实践和研究课题,从而真正享受课题带来的乐趣和智慧。

在课堂的深处勘寻课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是教学的源头,更是课题问题产生的源头。深耕课堂,关注课堂教学的知识主线、逻辑主线和情感主线等,从课堂的教学结构上去探索和发现每一种不同课型的最优范式。用课题研究的方式,系统性分析、科学性实践、综合性访谈、循环性论证,在锲而不舍的深耕过程中,勘寻到独属于自己的优质课题,这将会引领我们发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品味。

以物理学科为例,针对“八年级物理的启蒙课有没有超越人教版物理教材内容的新设计和新上法”这一问题,我们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对初中物理每一章的启蒙课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思考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将物理原理和伟大科学人物进行关联,通过“照见古今——科学史话”“探索规律——定理定律”“启迪未来——创新发展”等启蒙课的设计,切实发挥了课题对课堂教学的反哺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课堂的深处实践课题

对一线教师而言,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课堂的改善和变革。有了来自课堂深处的课题之后,持之以恒的实践尤为重要。实践课题是当前课题研究中普遍不够深入但影响和作用又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可以说,没有课堂实践数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质量的提升。

每一个学期教师们都要面对公开课、研讨课、比赛课等形形色色的展示课,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等问题和困难长期困扰着一线教师。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课题研究,聚焦重点、难点,深入实践与课题有关的课堂教学,让研究案例、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成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收获。例如,我们在做“基于生活情境的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课题时,课题组教师每周都要设计一节与课题紧密相关的公开课进行教学实践。当遇到学校教研室安排的公开课时,我们会从已经开展的课题研究课例中选出与教研室的公开课要求契合度高、有代表性的课例参加公开课,做到了统一和整合,切实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适合的教育教学类比赛、论文比赛等机会时,课题组教师可从已有的课题“产品”中筛选出价值较高的参加。如此,课堂深处的课题实践,让课题成了研究课堂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

在课堂的深处研究课题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在课堂的深处研究课题,就是一线教师重塑自我价值的过程。如果说课堂深处的勘寻教会我们发现问题,课堂深处的实践教会我们探索问题,那么课堂深处的研究便能够引领我们寻找问题的答案。研究报告、教学案例、论文等,都是将实践推向规律总结和成果应用的研究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从颁布到深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课题将是扭转传统教学重心从“如何教”走向“如何学”的关键,课题更是实现核心素养统领和驱动教育培养学生关键品格与必备能力的优化路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十六中学 汪小龙)

猜你喜欢

课题课堂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第一次写课题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