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立意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以《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的教学为例
2023-12-12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周学文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周学文
随着新课标、新高考的落地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共识和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后逐渐沉淀并最终形成的最具学科本质特征的素养与品质,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笔者基于素养立意,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的教学为例,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运用教学评价等策略,旨在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与灵魂,其达成度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树立大单元意识,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从整体上设计各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整体性是指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层次性是指要根据学生原有水平,设计具有梯度性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化、可达成的教学目标;可检测性是指教师在学生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后能够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评估与反馈。本课所在单元时空定位在20世纪中后期的冷战时期,上承20世纪初期的革命与战争,下启20世纪后期以来的和平与发展,三个单元共同呈现了20世纪不同阶段世界发展的形势和特征。在大单元意识的统领下,本课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具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更加凸显素养导向。
二、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但限于篇幅和结构,教材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不能完全覆盖全部教学内容,加上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比较细碎,散落在教材的各个角落,整合的深度、广度、效度不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为突破教材局限,教师应该基于素养立意,结合教学实际,合理确定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本课时空定位在从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即处于“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冷战时期。冷战之下,世界总体维持着和平,冷战是另一种和平。本课以和平共处为立意,以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为主线,把教材整合为“走向冷战:脆弱的和平曙光”“走出冷战:探索和平共处新路径”两部分,使本课立意更深远,主线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导向更明确。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潜能,培育其核心素养。二是要创设多样历史情境。历史是发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史实,具有不可逆转性、复杂性等特征,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呈现历史遗迹、文字记载等实物史料,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虚拟、立体、动态的历史场景,创设多样、丰富的历史情境,为学生与历史之间开展对话搭建平台,让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立场去思考问题,感悟历史变迁,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提升学科素养。在探讨冷战爆发的原因时,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元史料,设置恰当设问,创设多样历史情境,让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其学习潜能得到激发,素养得到提升。
四、科学运用教学评价
新课标坚持以生为本的评价理念,强调要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导向、激励、诊断、调节功能,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让评价贯穿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全时空、全流程。新课标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四个层次的学业质量水平进行了分层细化描述,使学业质量水平成为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评价时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并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新课标以多元化为评价原则,包括评价对象、主体、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立体、精准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学习潜能的激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对冷战的影响进行评价时,笔者提供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史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站在特定人物的视角、立场进行思考,理解历史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使评价更具多元性、精准性、科学性、诊断性,有效服务于教与学的跟进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更精准,学生的学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