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食物观”下我国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23-12-12任源远

中国水产 2023年9期
关键词:养殖业水产品渔业

◎ 文/任源远

水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食物观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空间不足、养殖方式粗放、饲料原料短缺、良种缺乏、质量安全隐患较多等方面制约,需进一步在养殖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升级、多元饲料供应体系构建、适养良种培育、质量安全提升等方面发力,从而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到,“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体现,它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关注数量安全的同时关注质量安全,使我们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食物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食物观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渔业而言,践行大食物观,就是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宜渔则渔,全方位、多途径、高质量、可持续地开发渔业食物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水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水产品的来源途径有两种:养殖和捕捞。中国水产品总量中约80%的产品来自水产养殖,中国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近60%,高质量发展水产养殖业对践行大食物观和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一、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水产养殖业对稳产保供和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大

水产品是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水产养殖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原的重要手段,在解决食物匮乏,提高人类身体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年均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6500万t左右。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6690.29万t,其中水产养殖产量达5394万t。中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为解决居民“吃鱼难”、保障优质动物蛋白的供给、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和促进全球水产品有效供给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依然保持了水产品稳定供应,水产养殖对“菜篮子”产品稳价保供贡献突出,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发展水产养殖业对保障生态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大

发展水产养殖业可以降低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强度,有利于保护野生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有利于自然生产力的开发利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水产养殖甚至有助于减少其他活动和产业对水生环境的负面影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水生态环境还有净化修复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类以及淡水养殖中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对环境有着良好的净化修复作用。海水养殖贝类及藻类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碳汇作用。唐启升院士团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我国近海贝藻养殖碳汇有较大幅度增加,总碳汇量从2001年的394万t增加到2020年的659万t;净碳汇量从2001年的255万t增加到2020年的430万t。水产养殖业发挥现实、高效、有价值的增汇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发展水产养殖业对助农增收和乡村振兴贡献大

随着科技进步和养殖模式创新,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出效率越来越高,是名副其实的高效农业。研究表明,渔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值、单位劳动力产值高于大农业,渔业单位劳动力创造的水产品产量远高于猪牛羊的产量,单位劳动力渔业创造的价值和产值更高。在当前全球粮价上涨,我国饲料粮进口依赖度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水产养殖业在投入产出方面优势明显,可使用更少资源生产出更多优质蛋白质。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及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是一些农村地区保障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近年来,水产养殖业产值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从2017年的9183.65亿元,到2021年的11775.45亿元,前后增长了近28.2%,成为当下十分有增长潜力的产业。水产养殖不仅为渔民带来经营性收入,还可通过带动水产品加工、餐饮、文旅等产业发展,直接或间接促进农民增收,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大食物观”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

(一)养殖水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大食物观”理念强调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也逐步改善,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处于逐年增长态势。近年来,我国居民对水产品消费需求量持续增加,由于受到天然水生物资源量的限制,捕捞业产量有限,因此水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更多依赖于人工养殖,中国水产养殖业在渔业生产中已占主导地位,水产养殖规模稳定增长。数据显示,中国水产养殖由2017年的4905.99万t增长至2021年的5394.41万t。2021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47.36kg,比2020年上涨2.09%。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我国人均水产品的消费量为22.8kg,仍然低于我国“膳食宝塔”推荐的居民水产品摄入量,我国水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二)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加快发展

落实“大食物观”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技术的革新。要通过科技的牵引和支撑作用,把好水产养殖育种关、产业关、质量关,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近年来,在大食物观指引下,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水产养殖业正在加紧转方式、调结构,在新品种培育、病害防治、水产疫苗研发和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渔业节能减排、渔业信息化等领域积极作为寻求突破。水产养殖业高投资回报率的特点吸引了众多互联网企业等社会资本纷纷投资设施渔业,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渔业生产、流通等深度融合,有效降低养殖风险,加快渔业现代化步伐。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有保障

“大食物观”的本质是吃得好、吃得安全。践行大食物观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在落实大食物观的实践中,水产品质量监管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不断加强,产地水产品与市场监测频率持续加大,企业规范程度大幅提升,使得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更加放心,进一步促进水产品消费。

三、“大食物观”下我国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水产养殖空间不足,生产布局不尽合理

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及环保政策的收紧,一些优良的养殖水域、滩涂等大量被占用,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2021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009.38千ha,同比下降0.38%。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超容量超规划养殖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如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却开发利用得不够。

(二)主体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仍然是以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为主,粗放式养殖较多。这些水产养殖场往往基础设施简陋、陈旧,经济基础脆弱,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化、高层次养殖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综合经营规模,生产和管理都较为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差。传统养殖方式和管理与现代渔业不相适应,盲目追求高产,造成病害频发,养殖产量和效益受到很大影响,对养殖业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影响。

(三)饲料蛋白源紧缺,水产养殖成本高

在全球气候变化、俄乌冲突、印度禁令政策等背景下,世界粮食紧缺,鱼粉、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水产养殖饲料成本大幅增加。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饲料原料的消耗量巨大,而养殖行业大而不强,养殖效率低下,与我国紧缺的饲料粮资源相矛盾。国内饲料行业整体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饲料配方技术和加工技术较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仍存在以鲜杂鱼等原料直接投喂的现象,粗放的水产养殖方式进而导致养殖成本高,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四)种质资源退化,缺乏优良适养品种

我国水产种业育种体系尚不健全,当前国内水产育种技术主要以群体选育和杂交育种为主,随着多代选育,会出现生产性能提高缓慢和近交衰退的现象。此外,国内规模化的苗种公司数量不足,很大一部分水产养殖苗种来自个体养殖户和小型苗繁厂,个体苗繁厂或者小型苗繁厂近亲繁殖、种质退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病害多发。优良新品种、适养品种和专门化品种缺乏,新拓展的渔业生产空间大多与传统养殖空间在生产条件和环境要素方面差异较大,不论是盐碱水域还是离岸深海,新的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需要新的适养良种。

(五)生产过程不规范,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在一些地方、一些品种上仍然存在,禁用药物仍被不法养殖者使用,常规药物休药期规定仍未有效执行。有部分企业故意以“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名义,将应按照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的产品“改头换面”,规避政府监管,有的产品还掺杂使假,造成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此外,由于执法监管手段有限,面对分散养殖和产品流通经销,监管难以完全到位。

四、“大食物观”下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有关建议

(一)拓展养殖空间,优化生产布局

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稳定池塘和近海水产养殖面积,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江河湖海宜渔水域,积极探索大水面生态渔业、离岸深海设施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盐碱地水产养殖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的水产养殖模式。加快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优化养殖生产布局,明确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让养殖生产和生态环境更加协调。

(二)推动转型升级,提升产出效益

着力推动传统粗放养殖逐步向科学精养模式转变,加快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动工厂化循环水、生态环保网箱等设施渔业发展,发展并推广新型高效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和技术,如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藏鱼于水”“藏鱼于技”,提升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三)构建多元饲料供应体系,降低养殖成本

提升饲料饲喂效率,优化饲料配方结构,在满足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一部分原料选择价格相对较低功能类似的产品进行替代。例如使用经过发酵法、酶化法等方式加工处理后的动物性蛋白去替代饲料配方中的鱼粉;使用杂粕来代替豆粕等常规植物蛋白;使用富含油脂的籽实类原料及动物油脂来部分代替豆油。同时,加强一碳蛋白等新型饲料原料的开发。

(四)加快育种创新攻关,培育适养良种

加强联合攻关,提升育种技术水平,实现精准、高效育种,确保所培育品种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适合深远海、盐碱水域养殖的水产品种开发和新品种培育,研制出适合不同环境条件的水产新品种。研究制定水产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我国水产种业育种体系,推进水产种业振兴。

(五)强化生产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水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在“产出来”方面,要加大水产养殖标准体系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持续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和用药指导。在“管出来”方面,要加强养殖水产品检验检测和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及使用假劣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及其他投入品的行为,守住渔业发展底线。

猜你喜欢

养殖业水产品渔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