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视域下新媒介艺术传播中的失语性研究

2023-12-12张桃红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媒介艺术

◎张桃红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介艺术强调观者对观察对象的感性体验与交互感受,失语性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消除语言的影响,全面展现出新媒介艺术的独特性和价值。

一、新媒介艺术与失语性的概念和特征

新媒介艺术区别于传统媒介艺术,是新时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态,随着新媒介而出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新媒介艺术利用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手机应用程序、计算机科技等新技术制作处理创作艺术品,被视为数字时代的艺术形式。新媒介艺术包含数字艺术、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视频艺术等多种类型。新媒介艺术的具体表现有很多,各方面的技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得这种艺术的表达和展示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常常涉及到对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感知觉体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应用,强调艺术表达的直观性和体验感[1]。同时,新媒介艺术在创作和呈现方面,还会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和媒介,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具有很强的跨界性和互动性。这些特点与失语性强调言语表达的不足性、模糊性和不完备性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新媒介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创新的可能性。

失语性则是指一种朦胧模糊或不完全的语言形态,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的感觉。新媒介艺术与失语性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新媒介艺术可以用数字技术传达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或感悟。数字信号和数字艺术作品的特征使得新媒介艺术可以在表达多维情感和主题上达到更高的精准度和深入度。例如,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视觉音乐”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结合来呈现与音乐神经的交互,从而达到有意义的交流。失语性激励着新媒介艺术不断突破语言的限制,通过数字信号来传递语言,让受众可以产生交互体验,而无须通过言语来表达和交流。

二、文化创意背景下媒介艺术失语性的表现

(一)新媒体技术链接文化创意产业中媒介艺术的失语

媒介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中重要的创新形式,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时代形成的新媒体影像艺术产生了自己的新影像、新语言和新美学,也带来了新的媒介文化革命[2]。新媒体技术革命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和挑战。在网络化的背景下,媒介艺术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种崭新形态,既承载着文化的价值认同,也传递着民众的文化认同,又在跨界联动中发挥着特异的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首先,数字技术高速发展,而现实的政策和法规未能很好地跟上其发展步伐,导致媒介艺术在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等各方面局部失语,从而造成市场不健康和生产不稳定的局面。同时,媒介艺术的表现形式复杂,并且面向对象范围广泛,缺少稳定的市场和审美需求,难以形成规范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从而限制了媒介艺术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正在发挥作用。互联网的时空消解和信息传递的便捷,使得各类媒介艺术作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价值认可、传播和分享。新媒介艺术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例如,人工智能等数字设备和应用程序的出现,为媒介艺术的个性化定制和用户体验组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背景下的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则可以为媒介艺术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创意材料,增强其数据可视化能力。因此,新媒介艺术链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媒介艺术,通过数字技术的协助,媒介艺术作品可以更加准确、深入地传达情感和思想,同时现代数字媒介交互系统的广泛使用,也可以突破语言的障碍,为文化的传达和交流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增强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互补性。

(二)失语性在文化创意中的表现和演化

米歇尔·威尔生(Michele Willson)认为,媒介艺术是一种反传统美学的形式,不仅是创造性的抗争和文化革新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强调了影像、声音和程序码等新艺术媒介对于创作和消费的转换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媒介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互为关联,媒介艺术作品通过数字技术的加持和媒介语言的复杂性来呈现独特的视听觉效果,在传播上有着非常强的表现力和创意性。但同时,媒介艺术的传播也存在着失语性。

首先,媒介艺术拥有一种跨界语言的类型和无限变幻性的属性,存在着它传达意义的语言偏差问题。受媒介语言多样性的限制,在媒介艺术作品的传达中,往往会存在着信息的笼统性或者受众的文化背景对传播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误解性,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作品的信息表达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博尔基的作品《秘密文件》,作品中他在一个由纸张堆叠而成的屏幕上呈现出精确的走线、图标与符号,但对这些图案的背后,大部分观众却无法确认其具体含义或所指,沉入一种探究和猜疑的状态,去深入思考这些神秘的信息背后内在的含义,没有完全传递出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其次,在媒介艺术的传播机制上,还存在着一些传统的限制和阻碍。在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繁荣发展下,媒介艺术已经具有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能力。而媒介艺术在未来的演化趋势中已经逐渐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发展模式。媒介艺术更多趋于完成数字化和互联化的过渡,并在数字技术、智能设备、网络传播等方面的发展中逐渐展现出崭新的表现力。例如,在虚拟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全新技术的突破性创新等方面,媒介艺术有望创造出更有深度、更为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多层次媒介的融合,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美感体验。从传播理论的角度出发,媒介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内容的载体,更是一种特殊表达形式的依据,尤其是在可视化、听觉化的新型传播环境下,媒介艺术拥有更为深远的表达价值和无限的可能性。

(三)如何看待新媒介艺术平台的失语性

新媒介艺术平台的失语性是新媒介艺术传播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当今社会艺术家和策展人愈发关注如何将艺术品打入新媒体平台,但是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某些细节和艺术家本身的表达意图,这种失语性往往会导致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产生偏差。

平台失语性作品的流传是可控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可以通过合理的宣传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平台失语性的艺术作品,并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特点。也可以适度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来传播艺术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艺术作品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使作品的影响力扩大。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平台的失语性及其对作品的影响,需要掌握度。此外,不应过度依赖新媒体平台,可以选择面向更小众的平台,以保证作品可以更好地被目标人群接收。并且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同时,也应维持对于其他传统艺术平台的关注,给观众提供多层次的选择。总之,新媒介艺术平台的失语性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艺术家和策展人应该倾向于平衡舆论和作品的受众,科学地计划,使艺术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文化。

三、新媒介艺术传播的失语性在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实践

(一)媒介艺术传播的失语性与互动美学互补

新媒介艺术的失语性对于作品的传达效果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互动美学的应用使媒介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和效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失语性产生的缺憾,进一步提高了其表现力和文化价值。媒介艺术的失语性在互动美学的加持下,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互动美学的引入,媒介艺术的传达目标更加具体、深入和精确,同时在观众的参与和体验中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拓展。

互动美学基于超越主客体传统关系的概念,创造出一种真实性和特异性的体验模式。通过引导观众与作品内在世界的互动交流,引发观众自身的思考与认知活动,实现作品信息传达的精准化和针对性,进而提高媒介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传播效果[3]。例如,技术可能运用的互动媒介艺术形式中,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都是结合媒介艺术和互动体验的表现。通常,媒介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艺术家对于人类情感、行为和思维等方面的深度思考,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引入使得观众能够在经历一个真实世界、虚拟世界和增强世界之间的相互转换的同时,感受到作品展现的声、光、色等元素,进一步提高了作品表达的丰富度和艺术价值,艺术家还可以选用不同的媒介和互动模式,如视频、声音、互动装置等等,来实现作品的表达,弥补传统媒介和语言的局限性。

(二)失语性对新媒介艺术创新的影响和价值

新媒介艺术作品的传播往往受到语言文化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在各地区和各群体中得以普及和接受,这就导致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媒介艺术作品传达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具体的技术实现和展示方式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和传播渠道等进行转化和传递,这需要更加高效的传播策略和手段。

这种失语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媒介艺术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介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都离不开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文化背景、媒介语言和技术展示,恰恰由于这种丰富多样的传播背景,新媒介艺术才可以有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观众群体及市场空间。这就使得新媒介艺术作品具有更加国际化和多样化的价值与影响力。虽然新媒介艺术传播的失语性对新媒介艺术创新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和影响,但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创新动力。通过借鉴传统媒介、技术创新和全球化思维等多方面的资源,新媒介艺术有望进一步实现自我创新,扩大受众市场,提升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国际化影响力。

(三)如何缓解新媒介艺术传播失语性的不利影响

首先,建立更具沟通性的创作模式。艺术家可以选择更加注重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度的创作模式,通过在创作过程中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同时也使艺术家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其次,控制知识的累积层次。新媒介艺术通常需要一些先进的技术或更高的学识积累才能理解,这往往导致观众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因此,艺术家和策展人可以通过降低知识的累积层次、更加平易近人的解释来缓解失语性的影响。最后,强化多元化的视觉语言。为了避免失语性的重复出现,艺术家应该构建自己多元化的视觉语言体系,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这可以通过注重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来实现,让作品更加符合观众的认知模式和心理期待。总之,缓解新媒介艺术传播失语性的影响需要考虑观众的认知和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创作技术技能,从而在平台、作品、创造者和观众四个方面全面促进艺术传播的发展。

(四)新媒介艺术传播的失语性对传播框架的挑战和启示

传统的媒介传播框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艺术的特点和传播模式。新媒介艺术常常涉及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领域,这就需要在传播策略、技术手段、互动体验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需要[4]。新媒介艺术作品的传播路径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的趋势,这就要求传播框架要更加灵活、开放,不断调整和变革传播策略和手段,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构建新媒体艺术作品传播框架时,可以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通过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和设计手段,提高作品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另外,在传播新媒介艺术作品时,更应该在互动体验和沉浸式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线上群体等多种手段和技术,将互动体验和社会共享作为传播框架的重要元素,来推动作品的传播和接受。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过载的问题也值得深思。新媒体艺术具有信息量大、内容难以处理和筛选等特点,容易导致信息过载和阅读疲劳。这对传播框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与新媒体厂商合作,通过技术手段、设计、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改进。而对于线上资源重复出现的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和复制性会导致拷贝、盗版、灰色连接等现象增多,尤其是新媒体艺术作品初次呈现时容易被重复出现,这也会给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这是传播框架需要思考的问题。另外,对于视频平台内容审核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视频平台地位特殊,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新媒体艺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但由于视频平台的内容审核政策和审查机制不确定性较强,给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传播带来了不稳定性的影响,传播框架需要更具商业针对性。总之,失语性对传播框架的挑战是不容忽视的。要更好地应对失语性的影响,传播框架需要更加适应新媒介艺术领域的特点,关注观众的认知、受众、文化差异和反馈,以更加多样化的传播体系和策略朝着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新媒介艺术传播的失语性对传播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传播框架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资源,不断拓展传播策略和设计手段,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优化作品的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提高媒介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媒介艺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纸的艺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