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失的她》:供需双振·现实参与·产业升级
——兼论悬疑电影在工业美学观念上的建构与延伸

2023-12-12◆张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消失美学

◆张 韵 王 荻

近日,由陈思诚编剧、监制的悬疑类型电影《消失的她》引爆了中国2023 年电影暑期档。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7 月24 日,《消失的她》累计票房突破34 亿,观影人次超8000 万人次。片方更是在7 月14 日发布了密钥延期的通知,将放映时间延长至2023 年8 月21 日。作为电影市场中久违的一部优秀悬疑类型影片,《消失的她》不仅引发了一场全民话题参与,也创造了暑期档中国电影市场的新记录,成为今年暑期档的一部“爆款”电影。影片讲述了何非的妻子李木子在结婚周年旅行中离奇消失,在何非苦寻无果之时,一名陌生女子假扮妻子身份出现在了他面前。而随着故事发展,夫妻二人似乎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更多的谜团慢慢浮现。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电影市场再次被点燃,该影片在商业方面的高回报率为市场的供需端带来了良性循环,观众主动加速回归影院,展开对影片内容与艺术价值的讨论,使《消失的她》靠现实议题不断“破圈”。对照电影工业美学所提出的时代命题,以《消失的她》为例,不难发现部分类型电影已初具备了一定的工业观念,但在观察与分析中国电影市场现状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电影工业化制作,通过类型文本、技术、产业、美学等层面上的保驾护航,完善“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与延伸。

一、供需双振:商业回报与良性循环

暑期来临,纵观国内文娱消费市场,影视板块的活跃度持续升温。截至7 月22 日,来自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电影市场暑期档总票房已突破100 亿元,这也就意味着自2019 年后暑期档重现百亿级现象。随着大众观影习惯逐渐恢复,包括暑期档周期长的影响,电影市场在供需两端做到了有机循环。

在供给层面上,电影类型充足,上映规模和节奏均逐渐回归正常,多类型的影片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观影选择,这其中不乏悬疑、科幻、动画、喜剧、伦理等多种题材,诸如悬疑片《消失的她》、喜剧片《超能一家人》以及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等。《消失的她》更是自上映以来连续17 日蝉联单日票房冠军,极大地提振了电影市场,加之政策上叠加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更多优质影片在暑期进行排片,而《消失的她》等作品作为头部影片,为市场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产业发展也彰显出韧性的一面。

在需求层面上,《消失的她》以悬疑推动情感的类型化创作满足了社会及观众对亲密关系的认知需求,这取决于陈思诚对其类型电影有着驾轻就熟的作者思维,无论是早前的“唐探”系列,还是后来的《误杀》,都是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出其不意的情节反转,塑造出影片多重的表意空间。正如《消失的她》以一起杀人事件揭示了婚姻的真相,结合泰国坠崖孕妇新闻热点事件,以及社会对于两性关系、女性意识的讨论,影片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心理需求及商业效益。同时,端午档与暑期档的相对可持续性,使影片独具“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以预见,暑期档的观影要求一旦被满足,还将带动工作日票房的恢复和超越。商业投资与市场回报的良性循环在电影工业产业化升级的当下,势必完成供需双振的良性化运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现实参与:社会话题与大众狂欢

当现实题材结合了类型电影的悬疑元素,作品便是社会话题讨论的一个出口。《消失的她》上映后,全网掀起了关于恐婚、反赌及恋爱脑等话题讨论,这些主题原本就贴合社会现实,揭示了当代社会的情感和生存困境,公众通过影片去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现实和审美意义,也是一种大众文化领域的审美狂欢。目前,《消失的她》俨然成为了内地影史国产犯罪片的票房第一,能够达到逾30 亿元票房级别的影片,必然是一部引发大众共鸣的影片。对此,陈思诚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表示:“一切艺术的最高追求都是雅俗共赏,如果拍了一个片子,是极端的个人、作者表达,但是别人都看不到,有什么意义呢?电影是需要跟人分享的东西。”[1]票房的一路狂飙无疑是对影片具备功能性话题的认可,《消失的她》像一个社会现象的放大镜,人人都能从它的情节中找到可讨论的现实话题,通俗化的情节叙事与情绪化基调,促使大众对此类悬疑电影产生讨论,进而持续发酵。

诚然,“在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电影的艺术人文性是其底色,只有在故事内涵和逻辑表达上进行延伸和拓展,才能建构电影的艺术品格。”[2]《消失的她》的艺术性从社会话题的深度探讨中来,又应用到具体的文艺创作中去。在文本叙事上,这是一部将悬疑元素做到极致的类型电影,其艺术化处理手法为影片渲染了悬疑质感,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通过多重反转展示现实过程。编剧利用层层反转的“戏中戏”编排,呈现出人性在正邪两念之间的不稳定性,观众从一开始对男主人公何非的“相信”,到中间的“怀疑”,以及最后的“痛恨”都是随着情节的推进所触发。故事表面是在讲述一个犯罪案件,实则内里引发了人们对婚姻情感的现实思考,将影片诉诸生理与心理层面,激发观众的“通感”,剥丝抽茧直至迷雾散开,调动出观众亢奋的神经系统,获得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其次,画面造型艺术丰富场景空间层次。在场景的设计和搭建上,影片多处体现出了隐喻的艺术,例如主场景中的海景公寓,大量“直线”的映射如同“鸟笼”,将事件中的人物笼罩在阴影之下。在色彩的运用上,影片一改以往同类型悬疑电影所表现的阴郁氛围,借由高饱和高明度的色彩信息呈现给观众,梦境中的白色明调暗示着对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但现实中的何非在遇到李木子之后,大量的绿色暗调表现着他的贪婪和冷血,除此之外,影片中小岛咖啡馆等场景致敬了梵高的美术元素,通过美术造型丰富影片的场面信息。最后,用艺术解构与电影互动的方式实现艺术创造与审美传达。影片将美学的综合价值做到了有效结合,例如绘画、音乐、建筑等其他艺术的审美优点均为影片所用,这些要素不是机械的拼贴,而是有机的融合,从而成为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映后的《消失的她》延展出了一系列的社会话题,受其艺术性的影响,原本严肃的议题在大众狂欢的讨论下变得相对温和,一度使影片在电影市场出圈。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影片给观众带来观影体验和热议话题的同时,牺牲了故事和人物行为逻辑的合理性,不少观众指出影片有逻辑硬伤、情节老套等问题。比如涉及真假李木子的部分,何非完全可以找到李木子照片,或者直接向大使馆求助,对比其入境照片求得证实。并且朋友沈曼一开始既然怀疑李木子已遭不测,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联系警方或大使馆,而不是苦心孤诣演一出戏。诸如此类的情节漏洞,细节的经不起推敲,使影片在艺术表达层面留下了缺憾,这也是导致此前口碑呈现两极分化的具体原因,创作者需正视作品的艺术性弱于其商业性、功能性和话题性的事实。但《消失的她》在悬疑类型上的流程化创作,在中国电影市场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为电影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参考。在新时代稳步发展的中国电影工业化需要高效地整合发挥每个电影产业链中的创造力,把电影美学发挥到极致,进而提升观众审美效果和影片的综合艺术实力。

三、产业升级:跨媒介叙事的生产之道

《消失的她》在全产业链的运作流程都符合电影工业美学的特征,所以项目才得以成功破圈,这也是其自身扎实的文本设计以及团队所有主创共同努力的结果。从项目立项、拍摄制作、过程管理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对这一系列流程展开分析,通过“三观”——即创作观、制作观和传播观进行概括,能为其他电影项目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创作观上,类型电影强调的是电影的产品属性——功能性。不同电影题材的类型化创作生产,使电影具备功能属性,类型划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消费需求,从而构建起电影与观众之间有机的关系网,至于如何将“类型”与“产业”进行兼并融合,还需要制作观和传播观的理念加持。

在制作观上,电影作品的生产和策划阶段对收回制作成本尤为重要,产业运作从“粗粝”到“精细”的效率升级过程,能有效地规避成本浪费。从“唐探”系列到《误杀》,陈思诚凭借持续攀升的票房数据,证明了自己在商业上的品牌效应,这背后是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化的工业生产流程。《消失的她》整合了强类型影片、海归青年导演(同时兼任监制)、高知名主演等因素,构成了陈思诚电影生产的基本模式,整个团队在前期的剧本策划、中期的内容生产、后期的宣传发行等方面协同合作,利用跨媒介叙事的生产之道,拓展电影内容的生产范畴,为电影工业“规模化”产出提供了条件。

在传播观上,《消失的她》运用了精准的借势营销和多渠道营销的方式,抢占市场先机,借用“两性关系”“杀妻骗保”等话题不断渲染悬念,实现票房逆跌。具体来看,《消失的她》利用类似戏剧反转的美学亮点来为影片赋能,最具形象化地实现借势营销的效果,并在宣发层面强调该片的“美学”与“推理”相结合的特质,使电影类型进一步细分,受众群体基本垂直定位在女性、推理爱好者、剧本杀玩家等观众圈层。此外,《消失的她》片方还展开多层面立体化的全方位数字营销,充分利用具有高流量覆盖的社交媒介平台,让影片的信息触达给目标用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到精准定位的同时,最大化地节省宣传成本。“精准算法建构的数字化营销,不仅能快速定位目标用户,还能促使平台上的交流互动由‘内容—用户’的传统关系倒置为‘用户—内容’的新型关系,从而达到快速直观的广告效果。”[3]起初,影片的宣传团队并未透露出真正的李木子任何有效信息,而是在路演宣传中提出“共同寻找消失的她”的口号,让观众参与到剧情的想象之中,借影片的悬念意味不断进行话题发酵。宣发过程中,团队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延续悬疑风格,通过疑点细节制作出多个悬疑感十足的文本话题和短视频内容。截至7 月1 日中午,《消失的她》累计有1436个话题,登陆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热度榜,其中131 次登顶。其中,“闺蜜看完消失的她分手了”这一话题登上微博出圈榜榜首,而在抖音端,“中国妇女报评消失的她”“消失的她散场后情侣状态”“消失的她友情是真的”“消失的她好适合伴侣去看”等,都曾登上热度榜前列,从这些数据来看,影片在数字营销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在抖音短剧年度畅享会公布的2023 推介片单中,电影《消失的她》衍生短剧出现在片单里,制作方在电影悬念反转的基础上,延伸创作出M剧团的前世今生。从一部电影作品的IP 衍生出新的艺术产品形式,可见电影的产业升级有助于实现中国电影全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发展,通过多元的题材和热点内容等元素制造爆款,再借用类型特质借势营销等方法,能够让近年处于历史性低位的影视行业在未来实现谷底反弹,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指日可待。

四、美学延伸:游戏化审美与美学建构

陈旭光对电影工业美学曾做出这样的廓清:“电影工业美学是工业和美学的一个折中,不是一种超美学或者小众精英化、小圈子化的经典高雅的美学与文化,而是大众化,‘平均的’,不那么鼓励和凸显个人风格的美学。”[4]不难发现,《消失的她》不仅在美学和产业之间做到了融合创新,也在美学和大众文化之间达到了平衡,这些都是对电影工业美学的一种构建和延伸。从美学层面来看,影片对“戏中戏”的叙事模式予以沿用与创新,兼顾并强调了某种元电影的属性,使文本的悬疑层面生发出“解谜”的消费快感。这不仅是游戏化审美在当下类型电影中的一次尝试,更是对电影工业美学的一次有利践行。

游戏化审美的践行在影片中表现为叙事的回环结构和超时空游戏空间的改造。影片利用李木子朋友陈麦的戏剧导演身份“扮演”律师身份,在电影中为何非搭建了一场完整的“戏”,这不仅使得原有的戏剧冲突被无限放大,也初步具备了“剧本杀”叙事形式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悬念的类型故事在此基础上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影片中关于陈麦团队秘密基地的场景,是创作团队搭建出的一个四周的水泥高墙,围着中间像“笼中鸟”般的精神病院,看似一种颇具超越现实时空的游戏空间,其实也是利用游戏化的创作思维拓展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丰富了影游之间的互动层次。某种程度上看,它既是一部关于戏剧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总之,在类型创作层面,《消失的她》无疑是一次在电影工业美学版图上进行的美学化实践,在文本与社会不断勾连的过程中,无论是游戏化空间的创意、剧本杀形式的叙事参照,还是“戏中戏”叙事模式的创新、大众文化视野的话题参与,都使得这部电影不仅呈现出了电影产业化流程的成熟、电影工业观念的升级,更显示了创作团队在美学层面重构类型的野心。

结语

2023 年的暑期档持续火热,国产电影正稳步恢复发展,在保持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求电影工业环节对电影类型、产业运作和工业水平持续探索,还要保持创作环节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上的有机统一。《消失的她》在上映两天之后实现票房逆跌,持续出圈赢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一方面体现了它对电影工业美学理念的良好践行,一方面它对其他类型电影的产业运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与此同时仍要居安思危,类似题材一旦出圈,不可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伴随着产业升级的同时必然面临产业乱象丛生,如对同类型影片进行“套路化”“模式化”复刻等。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保持创作的初心,高度重视电影文本的艺术性、社会性与文化性,不仅是商业类型电影的应有之举,更是产业化道路上类型电影得以突围的关键。

猜你喜欢

消失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别让我消失(下)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消失的街头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消失的童年
美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