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时代的叙事学

2023-12-12

山西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博里生活

碎 碎

有时候想,人的改变和年龄那么密切。自然,一定也会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比如婚姻、阅读和行走。但是,年轮所带来的视野扩容会让一个人变得更有能力共情,时间公允地给每一个人都派发疾病和挫折,这些复杂的体验大于日常生活,让人在庸碌中渐渐生出丰富,生出审美,也生出价值判断。

年轻时很容易讨厌一个人,因某个小事,某一细节,便会在心里否定这个人。年纪大了之后,很难完全讨厌一个人了。大都可以和平共处。讨厌,是用力的一种情感,犯不着。犯不着为一个关系不大的人用力,浪费心绪。倒是会为这个人为何会让人讨厌而生出点兴趣来,类似于某种嗜腥嗜膻的心理。

这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内心会扩容进来家庭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生活碰撞。尤其是人到了中年,个体的我不再是单一的我,而是一个多种身份重叠的我。我必然会在身份的转换中看到年轻时“我”的单一和缺失。

只要人还有阅读的习惯,那么,一定会在自媒体,或者是在微博上,发现更多远离自己的生活标本。那些人,那些事件,那些漏洞百出却又无法自察的生活片断,都让人觉得人间还有那么多的不同。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化的存在,让“我”有了一个对他者世界的窥探欲。照理说,一个人能对他人,对他者的世界怀有好奇,至少说明一个人并不算很老。基于这样一种自我洽切的逻辑,我会在微博和各个自媒体中间,找到自己喜欢阅读的标本。

网络社会,好像可以给人更多的机会去释放和滋长一个人的恶趣味,或隐秘的奇葩趣味。豆瓣上,甚至有很多各种奇怪趣味的小组,让你从中发现同类。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一个女明星的微博。她看起来温婉柔和。她的微博内容无不岁月静好。绿植,水果,摆盘漂亮的西餐,健身房里轻盈而矫健的身姿,孩子脸上的稚萌表情,夕阳,湖水,翻开的书页,手账,电影剧照,声色光影,无不静物画一样安详娴雅,传递出上流社会闪闪发光的生活品质,诠释着她不言而喻的幸福。每次看,都会被那些图文带到她所拥有的那种幸福境地里了,相信有一种人生,万般美好。

直到有一天,偶然看到她微博下面的评论,发现只要一有人对她拥有的生活嘲讽,置疑,批评,都会被她毫不留情地回骂。骂得远比对方凶悍和出格,不留退路。那些回复,有些反应过激。尤其是,对于一个人生胜券在握,生活高高在上的公众人物来说,她犯得着和那些不相干的人计较吗?几乎每一条夸赞她的,她都没回复,回复的全都是那些找茬的负面的。让人遗憾,那是一种多么不值得的纠缠与自我消耗。

她在评论区里的表现,轻而易举地戳破了她在微博里营造出来的优雅温柔,好像一只光滑饱满的气球裂开了一条缝,咝咝撒气。

她被骂被泼污水的由头,不过是因为,她选择结婚的男人,曾经有过家庭和孩子。

常常,你在文字里想表达这个,人家却在字里行间嗅出了那个。这是表达的漏洞,也是人心的繁复。写出来的字,不再属于作者自己。也不再受他人摆布。

面对不友好的话,自己更狠地回骂过去,表面上看好像是不落下风,实际上也是在拉低自己。

微博里的她,与评论区里出现的她,像是两张皮,让她的面孔一半显出上妆般的釉亮,一半是卸妆后的暗沉。

有一阵晚上临睡时会翻看一个女人的微博。因为她的微博很有营养吗?完全不是。相反,看后常会觉出无聊。

明知无聊却还是会看。无聊是一种病,很多人病入膏肓。对于这种病,我常常,也懒得抵抗。当很多所谓的意义显得可疑,无聊似乎也能给人快感。一种向下滑坠的快意。一种对本能不作抵抗的自我麻醉。或许也是繁忙生活中的一种隐性调剂。

她长得非常漂亮。精致的五官和身材,明星般的光艳照人。她偶尔会发自拍,发自己的美照,每一次都让人惊艳。美的杀伤力是永恒的。她在微博上毫不掩饰地热烈追星,追的是两个年轻俊美,风头正火的男明星。她转发几乎所有与他们有关的图文报道,去各地看他们的演唱会,晒出的门票都是数千元一张。她放任自己的花痴,跟风去买所有他们代言的产品,那些产品价值都是数千乃至上万元一个的,她在微博上有图有真相地开心展示。那是一种痴狂的不计回报的爱。

她微博里也有对日常生活边边角角的记录。经常发美食。但她并不承担任何家务。她发的美食大都是深夜子时前后的外卖,红黄青绿的重口味,汤汁淋漓的样子很迷人,所谓深夜放毒。也会发她家保姆做的美食,一桌子琳琅满目,要么是某个特殊日子,比如生日或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她老公做的一桌好菜,她快乐地晒出来。满屏的幸福洋溢出来,仿佛人生就该如此。

如果是她的邻居,或者是她周围不远不近的人,她一定不会这么敞开。不会愿意让人看见她家的客厅,卧室,洗浴间,厨房,和院子。

她会一进门即关闭自己家里的大门,不留一丝缝隙。但是在她的微博里,她毫不设防地发图片展示这些地方,包括她的孩子,她的床铺,她的电脑桌,她的储藏室里囤积的数量和价值都很惊人的存货,她晨昏颠倒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她休假所去的地方,那些地方的饮食与风物……几乎是一个透明的人。

看她的微博,会让人感觉,有些人天生为享福而活。无尽的享餍。无尽的消费。无尽的物质王国。她发出来的东西几乎全是名牌,各种奢侈品大牌。有两回,我无聊地把她晒的图保存下来,在天猫上用图片搜索功能去搜,看价格,于是知道了她一双Gucci的鞋子5000 多块,一件外套2 万多块。一个很小的卡包1 万多块。更不用说,她在上海有套大房子,在上海郊区有套带院子的别墅……有一次她展示她囤的化妆品,各种世界顶级名牌,完全是商场化妆品专柜一样的丰富,让人目眦欲裂……我只是观赏性地看,偶尔也会揣测自己的生活,与她的距离。

但是,并没有艳羡过。大概是因为,她晒出的那一切好生活,并不是她自己赚来的。她多年都不工作,却轻易得到那样的生活,以她的美貌,她的出身,她的婚姻,她的家庭条件,她自动就拥有了那一切。未经奋斗而享有,那只是命吧。就像不劳而获。我从那些流光溢彩的生活里看到的,更多的还是空虚。

虽然是化过妆的空虚,变形了的空虚。但是,漂亮的空虚也还是空虚。

她的生活的空虚,内心的空虚,她得到这一切的空虚,在她微博里暴露无遗。

轻而易举获得的富贵生活,都是可疑的。会让人有失重感,失真感。好像随时会消失。好像那一切随时会被上帝收走。

她还太年轻,只要她还拥有那种生活,也许她永远都不会这么想。微博里展露出来的她,理所当然地拥有,挥霍,仿佛生来应该如此。没有对自己生活的质疑,追问,与惶惑。别人的苦难,辛酸,与打拼,好像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事,不在她的关注范围之内。

有一次她发了一条长微博,写她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非常昂贵,品种多到惊人,却并不符合她的口味,她不喜欢,她不过是吐槽一下母爱并不是全都对的。结果网友里有人评论,羡慕她。网友的回复里,充满了生活的汗水味道,网友说,好羡慕你能有这样的妈妈的爱,而自己的妈妈呢,每天在工地给二三十人做饭,很辛苦,每天只能挣100 块钱,从未给自己买过衣服。

她没有回复。那样的生活,不在她的观照范围。

生活不会永远是甜。尤其是,不会无缘无故地一直甜下去。如果一味地甜,那甜也会腻味得发苦。平白无故地得到的,应该也很难长久。

我从没觉得她是一个幸福的人。

虽然她发出的所有图片文字,都闪闪发光,金光四溢,让人相信她是一个活在蜜罐里的人。

不是用自己的才情与智慧、心血与汗水挣来的上流生活,却能拥有,与其说那是一种优待,不如说是一种麻醉,一种蒙蔽。也许是废掉一个人最隐秘的方式。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未经奋斗,唾手可得的生活,其实也是不值得过的。

这个理,可能没人会告诉她。只有生活本身能教会她。——如果生活一直没有教给她,那可能是生活要蒙蔽她一辈子,让她一直生活在只有一种滋味、一个维度的世界里。

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幸事。

有一枚流行词叫“视奸”,很是形象。我为什么还会时不时去看她那样的微博呢?我对自己的人性,感觉也很可疑。

有个当过记者,后来专事写作和经营自媒体的人,她微博有一百多万粉丝。能聚拢起来这么庞大的粉丝团,一定还在于她文字的力量吧。文字像有一种特殊的气味,会吸引来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人,她的粉丝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她的微博成了一个树洞。她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发出一封或数封网友向她倾诉心事的私信,私信里凡牵涉有发信人的真实信息的,她会打码处理。这样的微博下面,总能汇集起热烈的评论。每个人的留言见仁见智,各有锋芒。她偶尔也会现身作答,答得常常言简意赅,尤其热闹的是她的粉丝和网友们挺身而出踊跃回答。每个人都能在那些讲述里代入自己,提供经验,化解矛盾,成为例证或反证。

那些私信里展示的,都是生活中的刺,内心的不适,情感中的龃龉与困厄,上半生的牵痛与下半生的失意,种种错位失衡,有的非常私密,好像翻开了世界的背面,见出人心与人性的阴影部分。

人生的种种,如何从爱到不爱。从不爱到忍无可忍。种种伤害与背叛。家庭的困境。一地鸡毛与各种狗血。眼泪与心碎。肝肠寸断与魂飞魄散……当然展示的偶尔也有诗意与远方。有幸福与心动。有人生的宽广开阔与无限可能。吸引粉丝像看连续剧一样看下去的,不仅是那些故事样本的多样性,它们所展示的人性的纵深,人生的各种不测,内心的细密纹路,还有叙述者对它们的描述与认识,显示出来的心性与教养,精神上的折光,就像呼啸的海浪长期冲刷巨石之后在石头上留下的纹路,记载着海浪,飓风,雨雪,与时间互相浸淫改写的样貌。

山本耀司说,“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一个人的真实,或许体现于他最难言的地方,最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展示出来的微博私信,让人看到一个个心碎的段落,然后还有更心碎的;看到幸福的,还有更幸福的;看到狗血的桥段,还会有更狗血的。好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人生的补充与拓展。是自己曾经的,或者未来可能遇上的。人类的一切,都与我相关。

有时会在那些痛苦心碎的故事里,停留辗转。吸引我注意的,常常不是幸福和快乐,而是痛苦和心碎。好像那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质地。会让人在其中想象,何以如此。然后从中想象,如何获得安慰与突围。

总会在一个人的痛楚与不幸里,感受到人类的震颤。

有一次我一时兴起,也往她的微博发了封私信,谈及我的阅读感受:

你的微博像一个阔大无边的树洞,让我们在这里看到彼此的人生。从他人身上,也能反观自身。每一个他者,都是自身的镜像。我们在这里倾吐,释放,交流,看见世界的背面,并且互相汲取营养和能量。

看到姐妹们在这里倾吐婚姻中的苦楚,郁闷,纠结,进退两难。我觉得是这样,一个是,如果你的生活中没有比婚姻中那些细密的感受更重要的事,那么婚姻中的一切,就会变得很大很大,成为压迫你每一天每一时刻的巨石,让你不停地烦恼和痛苦。

如果你除了婚姻,还有别的支撑,甚至是更重要的支撑,那么那些困顿烦恼和痛苦就可以不值一提,或者忽略不计。

比如你有能让你体现价值感和创造性的工作,有可以沉浸的兴趣爱好,有除他之外别的能懂你,可以和你深入交流的人,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是现实中的人还是网友。

还有一个是,女人容易把她生活幸福快乐的希望与源泉,都寄放在男人身上。在男人那里一旦得不到,或者没得到充分的供应,她便觉得痛苦,失衡,饥渴难耐,不能平息。

那么这也说明了,你自身的匮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想从对方那里得到,注定失望。

一个20 多岁的女人,容易怀有这样的幻想,你的男人应该对你如何如何;一个30 多岁的女人,也还容易这样要求。但是,一个到了40 多岁的女人,生活会教给你,再也不需要这样想了。——如果还在这样想,那你只能让自己生活在内心的地狱里,水深火热。

爱,性,所谓的情绪价值,都不要指望对方给你充分提供。

实际上普遍的情况是,哪怕你说了他一万个不是,你也离不了婚,还得继续过下去。或者离婚的成本太大,你支付不起或者感觉得不偿失;或者你为了孩子无法选择离,必须咽下这一切。

那么实际上,你也可以修炼成,不管他怎么样,你的幸福快乐都不寄放在他那里,不需要、不指望他来提供。他再怎么让人不满意,你都不受伤,修炼成情绪不受他影响的那种。这需要强大的心力。如果你做不到,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因为我们改变不了对方,只能改变自己。不能向外求,只能向内求。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为不管对方怎么样,自己都能平静,自足的人。这么说有点理想化,但是怎么说呢,人生,就是无尽地修炼。

人生就意味着,无边无际的忍耐和韧性,对于身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和谁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他的缺陷和问题都会无限放大,成为内心的刺。如果你的心有足够的弹性,便能够消解这些。放下对男人的期待和幻想,就是放过自己。

幸福是一种能力。如果你不幸福,那说明你的能力不足。

我在写这封信时几乎陷入自我感动和自我升华之中,以为会收获赞美和掌声。没想到在她发出这封私信的微博下面,骂声一片。我认真看了每一条,发现700 多条的留言里只有两个人认同和肯定,其余的全是讽刺、挖苦和唾骂,近乎暴击。主要的意思,一是说我是在讲大道理,令人生厌。二是说我在弘扬女人的忍耐,却不敢深究男人的问题,这是腐朽的女德思想……面对满屏的负面批判,我深感意外。世界远不是我想象。看来是我的表达有问题,讲得很枯燥,没故事,这是我的失败。没故事就没吸引力和说服力。当然很多人感到的,是我的观点更有问题。也可能因为,她的粉丝大都是年轻人,根本没耐心忍耐。

但是我在她那里说出我了一直想说的话,于我,也是一种清理和镇静。这世上也许并没有绝对的政治正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在别人眼里可能全是错的,只是,对我自己适用。

这个教训,让我看到我太自以为是了。找一顿骂也挺好的,让生活狠狠打击一下我的自以为是。好在这顿骂除了我自己,并不为人知,一顿无名的骂,也可以等同于没有。这很有趣不是吗。

我从此再没有去看过她的微博,也不想再从那个树洞里看到别人的生活。就此戒掉了那份窥探欲,人生轻省了很多。

有一天她说要来找我,那时我们还不算熟悉。我以为有什么事,在办公室里接待的她。她坐下来和我聊家常,我一直等到最后,等她“卒章显其志”。却一直没有等到。她真的只是找我聊聊天,说说心里话,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事要找我帮忙。

她说看我的脸,便觉得我可以信任,相信她说什么我会懂她的,所以就来找我了。这份信任让我有点受宠若惊。毕竟,城市里的人,并不习惯对不相干的人打开自己内心。

她和我同龄。脸上有两酡高原红。她并没有在高原生活的经历,但那酡自然红,像是高原红,晕染出了她内心的能量和活力。

她是我孩子同学的妈妈。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培训班外面的一排座椅上认识,一说起来,才知道两个孩子正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就有了些共同话题。她的样子实在是过于朴素了,或者说是落伍于这个时代,她说话的用词、腔调、语气,也天然本能,毫无修饰,门户大开让人一眼望到底。让人会在心里有一点不由自主地不看重。

后来我的孩子和她的孩子成了好朋友。那年她孩子生日,她和孩子邀请我家孩子去他们家一起过生日,我家小孩很开心地答应了,这是他第一次得到这样的邀请。后来我和她的联系便多了起来。

五月,花开,她又来找我,说她现在财务自由了,一点也不想赚钱也不需要赚钱,可以换一种活法了,就一心只想做慈善。我有点吃惊,无法把眼前的她与她说的话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她身上的衣服陈旧,那是二十年前衣服的式样,她的脸也是一副缺乏保养的样子。她真会有多余的财力与心力做慈善?当一个人说爱做慈善,一般来说像是作秀。

你为什么想做慈善呢?有时候,能管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就很不错了。我讷讷道。

我觉得我们家里的人德不配位。我想通过做慈善,把财散出去,对别人有好处,对这个家也会有福报。她说。

你怎么取得的财务自由呢?我问。

她说她几年前买的商铺,租出去了,现在每月租金三四万,足够她和孩子生活。她们家还有五六套房子,每月也房租不少。我问怎么会有这么多房子,她说因为公公婆婆是拆迁户,所以分到了五六套房子,公公婆婆只有她老公一个儿子。但公公婆婆他们一家人,那么有钱还不幸福,整天吵架闹矛盾,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做慈善或许能冲减那些,对她来说。

这么想有意思。我身边比她有钱有势的人可不少,可从没有人跟我说过只想做慈善。我像是第一次认识她,重新打量她,被她的话和想法打动了。

有一天她联系我,问我能不能给一所乡村小学捐赠100 本书,他们在组织一场慈善活动。我说可以。我买了一些打折处理的书,加上我家里有的,收拾了100 多本送到她家。她告诉我,她在一个培训班上学习,听了很多课,课很有价值,这个课程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她们的小组要感召10 万元钱,做一场有意义的公益慈善活动。感召的要求是,发动自己的朋友圈募捐,一个人最多只能捐200 块钱,这样可发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这样做,一是检验你的人气,你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再一个也是要战胜自己不惧求人的心理障碍,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她当然成了她们小组里最积极的那个。后来她告诉我,她感召来了六七万元,最后也是她联系她老家乡镇的一所学校,用10 万块钱买空调、桌椅,买书和书柜建立起阅览室。她带了他们小组里的人浩浩荡荡开车过去,举行了一场“心连心捐赠”仪式。

她把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发给我看,在红地毯和彩色气球装饰的大教室里,她在活动现场拿着麦克风讲话的样子像个明星,她和老师、孩子们一一拥抱,气场强大,场面温暖。

她在那样的活动中无比绽放。好像她生来属于那样的活动。

她告诉我,这种价值10 万元的捐赠只是第一场,接下来,她还有信心感召更多的人和力量,做更多更大型的这种活动。

很多人都以为我傻。其实我不傻,我心里有数。她跟我说这话时,舒展地笑起来,眼角漾起一圈细纹,使她更显温慈。

她经常发抖音视频。视频里分享的都是琐细的美好。一片枯叶,一朵花,一盘好菜,一件新衣,孩子的一脸笑容,早晨的一缕风和鸟鸣,配上她自己唱出的歌声,镜头里的她总是神情饱满,笑容可掬,活力迸发的样子。那不像是中年妇女的脸,却像未经世事的少女的脸,那是还相信世间的一切,还要领会世间所有希望与美好的一张脸。

在微博上阅读了那么多个标本以后,我突然发现,生活在我身边的她,也是一条又一条生动的微博。她每一次找我聊天时所谈论的话题,都那么打破我对她固有的认知。

有时候,我觉得她某一段话说得有意味,我想拍个视频录下她,发一条微博,或者短视频。她并不漂亮,但她从不回避镜头,随时都愿意被我拍照录视频,她那么坦荡,好像相信与自己有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是值得记取的。

她像地母,能量汹涌。她也是我眼里的异数,带着她粗粝的异彩,便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

猜你喜欢

博里生活
博里农民画——老淮安的文化艺术名片
WHO LIVES ON THE GIRL WEIBO住在微博里的女孩
生活感悟
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与大脑的可塑性关联——“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加博里埃拉·穆萨恰主题演讲记录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