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B市三所幼儿园为例
2023-12-12陈诗淇
陈诗淇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530299)
一、引言
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中。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现实中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不如预期,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深入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而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为提升广西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首先,以B市三所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向教师发放电子问卷103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其次,对A幼儿园进行实地调查,选取小、中、大班共10名教师开展访谈,将这10名教师的访谈编号分别设为A-J,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培训四个方面展开,并对访谈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二)研究工具
一是自编问卷“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调查两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培训四个维度。经测量,问卷的信度为0.882,效度KMO值为0.875,问卷信效度佳,符合统计学要求。二是“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访谈提纲,提纲包括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培训四个维度,共计20道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幼儿教师信息意识薄弱
1.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频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36.89%的教师每个月会使用十次信息技术进行教学,35.92%的教师完全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18.45%的教师每天都使用信息技术教学,8.74%的教师每周使用六次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地调查发现,教师通常使用口头讲述或呈现静态纸质教具的方式进行五大领域教学,以减少复杂的信息技术教学。例如,C教师说:“在农村幼儿园重要的是把知识教给孩子,这完全可以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掌握信息技术对我来说有难度,所以不太愿意学。”农村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会影响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频率。信息技术教学使用频率低不仅会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且还会减少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信息技术的机会。
2.教师对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认识不足
当教师被问及有多了解信息技术对幼儿认知发展利弊时,56.31%的教师回答“不太了解”,25.24%的教师回答“完全不知道”,仅有5.83%和12.62%的教师回答“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实地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游戏中仅仅使用课件呈现静态的教学材料,例如,放映图片、音频等,忽视教学材料与幼儿的交流互动。3—6岁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等辅助手段才能理解与掌握五大领域的核心经验。教师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幼儿活动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才会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
(二)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知识结构存在短板
1.教师缺乏对信息概念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基本信息概念(比如信息、信息源、信息素养等)的了解程度不同:47.57%的教师“不了解”,28.16%的教师“完全不了解”,14.56%的教师“比较了解”,9.71%的教师“非常了解”。例如,在访谈中F教师表示:“中专毕业前我没有学过信息知识,在日常教学中也较少涉及,所以不了解信息概念是正常的。”由于教师对信息概念的理解有限,在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时,无法准确地判断其适用性,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缺乏多媒体设备操作与应用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48.54%的教师对多媒体设备操作与应用知识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21.36%的教师“比较了解”,18.45%的教师“不太了解”,11.65%的教师“完全了解”。实地调查发现,教师通常只使用一种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例如,用音箱播放音频、智能白板播放视频等。掌握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与应用知识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更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关键,教师对多媒体学习的含义掌握不全,难以发挥多媒体设备的组合功能,难以契合活动内容需要。
(三)农村幼儿教师信息能力较弱
1.教师操作信息设备的熟练度有待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48.54%的教师“不认同”自己能熟练操作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信息化教学设备,23.30%的教师“非常不认同”,21.36%的教师“比较认同”,仅有6.80%的教师“非常认同”。实地调查发现,教师在不熟悉教学设备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时,会出现活动卡顿的现象,导致幼儿进入消极等待状态,不利于幼儿注意力品质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教师欠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48.54%的教师“不认同”自己能根据活动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23.30%的教师“比较认同”,21.36%的教师“非常不认同”,6.80%的教师“非常认同”。实地调查发现,教师统一按照教材设置的内容开展教学,没有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本园实际情况进行筛选、修改。《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应当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2]教师是幼儿成长的重要指引者,用“一把尺子”式的教学方式衡量所有幼儿的发展,不仅会忽视幼儿的差异性,而且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效果不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信息素养培训的作用时,43.69%的教师认为“没有作用”,27.18%的教师认为“有作用,但一般”,20.39%和8.74%的教师认为“作用较大”与“非常有用”。教师参与培训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有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实地调查发现,参与培训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园长指定的教师,二是刚入职的新教师。这些参与培训的教师并未将所学内容细化并付诸实践,也没有将相关学习成果分享给园内的其他教师,这种情况不利于教师团队的整体成长。
四、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幼儿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定式的束缚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较低,对信息技术与幼儿发展间的价值认识不足,信息知识结构存在短板,这主要源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即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受制于固有经验、知识等因素,使得思维模式僵化,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首先,年长的教师倾向于认为信息技术是年轻人的专利,对信息技术的接纳度较低,这种畏难心理导致他们在教学中不愿意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甚至将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推脱给新教师。通过观察年长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现,年长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相对较低。正如E教师所坦言:“虽然我可以观察别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我不敢尝试,因为害怕在教学中出现意外,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其次,传统教学观念使教师过分注重发展幼儿的智力因素,忽视培养非智力因素。例如,C教师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在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掌握知识,至于采用何种方式并不重要。”最后,教师往往把信息素养提升等同于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忽视信息技术同样具有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等思维能力方面的内涵。这使教师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时只能停留在基本操作层面,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园所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不符
首先,在培训组织方面,幼儿园一学期开展的两次培训多流于形式,未收集教师的真实需求,讲座结束后,未建立针对培训效果的反馈机制。其次,在培训师资方面,主讲人均来自中小学领域,缺乏学前教育的专业背景,这使得他们在把握幼儿园开展活动的要求,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在培训内容方面,主讲人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讲解相关知识,对契合幼儿发展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所需的技术实践,如动画制作和视频剪辑等方面的内容则涉及较少。例如,F教师表示,参加培训对其自身帮助不大。培训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如班级管理方法、班风建设等,但这些内容与幼儿园以保教结合为主的教育方式并不完全契合,因此,多数教师在参与培训后收获感不强。
(三)园所信息化设备配置不足
由于B市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教育投入有限,园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配置难以得到保障。影响教师信息化设备操作不熟练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园的信息化设备配置不足。幼儿园虽然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数量有限,难以实现一班一机,限制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正如A教师所说,目前幼儿园里还有三个班级未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包括自己的班级,平常开展活动需要与其他班互换教室,没有相应的设施支持。班级缺乏信息化设备的支持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能力发挥受限,阻碍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
(四)园所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重视
根据实地调查及访谈结果可知,幼儿园管理层并未强制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秉持信息技术可用可不用,不影响教学的观点。因此,教师更偏爱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非优先考虑信息技术教学。这种观念导致幼儿园管理层对教师教学监督的缺位,使得教师难以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教学误区,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影响信息素养水平的持续提高。例如,G教师说:“在遇到其他幼儿园参观或领导视察时,我们会遵循幼儿园领导的指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领导并未对我们提出强制性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的使用与否,取决于我们自己。”
五、提升策略
(一)加强信息知识学习,助力新时代知识赋能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要依据教师成长规律,培育众多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人才。[3]首先,对教师而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包括计算机操作、网络搜索、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通过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性定义,教师将更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在幼儿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价值,丰富个人知识库,并最终助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突破思维定式,实现被动接受—理解—主动应用的态度转变。其次,在程序性知识方面,教师应熟悉各类信息技术软件的操作步骤。例如,在小班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截取《宝宝巴士》中的儿歌片段作为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吸引幼儿注意力,增添活动趣味性和互动性。最后,教师需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持续更新知识体系。例如,通过阅读报刊、参加学术研讨会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学前教育领域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对自身教学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认知,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带来的教学要求,勇于走出传统教学的舒适区,积极拓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场域和应用空间。
(二)建立激励机制,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到,要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4]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手段。首先,幼儿园管理层要摒弃信息技术可用可不用,不影响教学的观念,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幼儿园管理层可建立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如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环节中,增设教师信息化教学成果评价项目。其次,幼儿园管理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举办各类比赛。例如,通过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微格教学比赛等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并根据参赛者的表现,评定比赛等级,提供适当的奖金作为奖励,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最后,将信息素养的学习内容纳入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范畴,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以此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
(三)建立交流平台,构建信息素养学习共同体
首先,幼儿园的管理层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园所的资金分配,关注教师在教学策划和教学材料等方面的需求。例如,若教师在教学课件制作方面有较高需求,幼儿园管理层可在后续资源寻求上予以侧重。其次,通过向政府寻求支持,邀请其他幼儿园,特别是同在农村地区、曾经或正在面临相同困境的幼儿园园长分享本园优质课程资源、学前教育建设经验和教育科研课题等,并在结束后建立分享群,以便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实现园所内外资源的有机联动。此外,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培计划、京师学前会议等学前教育交流活动有助于拓宽园所人脉资源。最后,在充分利用其他园所共享资源的基础上,组织本园教师共同探讨如何筛选、修改并有效应用教学资源。例如,南宁市幼儿园围绕以朱槿花为代表的市花设计了系列教学资源,农村幼儿园教师可结合本土特色,充分发挥水稻、农田等资源的价值,将其融入主题活动教学。教师在准确把握本班幼儿发展需求与园所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形成特色课例,运用小程序、短视频等工具进行传播,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交流模式,有助于推动园所间教师的互动交流,共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信息能力全面提升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默会知识,其应用需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不断演进的过程,以实现信息知识的顺利迁移。教师应在教学和游戏环节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自身对信息的认同感。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例如,运用希沃白板软件中的动态图片、闯关模式等功能,将基于信息技术构成的多样化的材料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巧妙地融入五大领域的教学课件中,增加幼儿与信息化设备交互的频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动画路径、音频插入等功能,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大班数学,“10的分解和组成”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将苹果树与果篮的图片嵌入课件,树上的苹果分别对应数字1—9。幼儿通过手动操作,将两个苹果数字放入果篮,点击确认键后,若组成的数字等于10,音频会提示“恭喜你,答对啦!”并获得个人积分;若大于或小于10,篮中的数字会自动返回到树上。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幼儿在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细致全面的梳理,包括幼儿认知学习的进步、社会情感能力的成长和学习品质的发展等。将每个幼儿的信息资料整理成一段约30秒的短视频,存入幼儿成长电子档案,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跟踪和分析幼儿的成长情况,同时可以为家长提供了解孩子的独特视角。
(五)制定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方案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到,各地要制定幼儿园教师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实施全员培训,突出实践导向,提高培训实效。[5]首先,幼儿园在培训前要充分调研不同年龄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意愿与基本信息素养情况。培训的重点目标群体应为40岁以上的年长教师,采用新老教师结对子的方式,推动中青年教师帮助年长教师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定期检查并跟踪年长教师的学习情况,以确保他们能够持续进步,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改革的队伍中,克服畏难心理。其次,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邀请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信息技术专家进行授课。例如,主讲人可以侧重讲授幼儿园课件制作、动画剪辑等与实际教学紧密联系的内容,可通过支架式教学的方式现场解析在幼儿园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结合理论和实践,引导教师将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也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与园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培训中帮助教师系统掌握知识,再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遇到的困难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最后,培训效果评估方面,应关注哪种教学方式对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最有效,如案例教学或实践操作等。培训结束后需要评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程度并关注培训效果持续的时长。
(六)增加政策与经费支持,助力园所信息化建设
首先,为解决园所无法实现一班一机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购买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必要设备,确保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此举旨在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关于“中央财政学前教育发展资金重点向中西部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倾斜的要求”[5]。其次,我国始终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但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城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将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增加农村学前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优化农村学前教育的人才结构。最后,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前信息素养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信息技术课程比重,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着力培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幼儿园的见习和实习机会,鼓励教育专业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形成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
六、结语
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为了高效推进这一进程,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幼儿园不断完善支持系统,包括持续的培训、指导和实践。最关键的是,农村幼儿教师自身要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主动探索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