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11齐贵云
齐贵云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最后以我校陆文莺老师主持的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例,从课程团队建设、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资源库建设、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探索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79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提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综合教育理念,它并非特指哪一门课程,而是强调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政教育理念,通过暗示、模仿、感染、认同等方式产生微妙的间接性影响,从而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真正让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落地生根,做到所有课程都有思政、所有教师都能育人。高職院校目前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向国家输送高层次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否能德技兼备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不仅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的期待和要求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诡谲,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隐蔽,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转移到互联网这个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加上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容易受外界思想的侵蚀与干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为大学生带来大量方便快捷信息的同时,也对其思想教育领域带来了负面影响。新媒体信息传播快,来源渠道广,量大且十分繁杂,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如果这个阶段长期接受海量不良信息,在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心理等方面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有限,教师与学生沟通机会较少,虽然德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程,但是德育要想收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将所有课程充分利用起来,启动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只有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渗入思政元素,从正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领,从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才能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段话不仅饱含着对中国青年的殷切希望,而且也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学校课程设置一定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他各类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艺术素养,还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统筹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基本出发点,根本目标是实现德、识、能全面育人。
1.2 课程思政是协同育人的必要手段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德育元素渗透、融入到其他各类课程中去,从而让所有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上同向同行。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思政课程当然仍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显性的德育教育,重点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政治思想方面来铸魂育人,培养学生做胸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而课程思政则是隐性的德育教育,要积极发掘各学科各专业思政元素、思政功能,坚持价值引领,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参与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坚定国家立场,立志报效祖国,引导学生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伴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进,在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高职院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专业课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如果要强化隐性的德育教育,当然要重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领域广泛,涉及内容复杂,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只有各自发挥优势,协同共建,形成合力,才能培育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是现阶段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实际上的推进过程中也相继遇到一系列问题。
2.1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在认知上存在一定偏差
“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公开地讲思政,而是将价值观引领渗透于教育教学中,将价值观引导与专业知识传授合二为一,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内置于其中的价值观。但是现实中仍有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他们关注的教学改革往往是关于专业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而很少关注专业课育人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只讲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价值引领。甚至有些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选择的案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对于案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没有深刻的理解,乱贴标签,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较差。
2.2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不足,教学模块缺乏系统性的思政元素剖析
课程思政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育人,而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还是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将不同的思政元素渗入到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中,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巧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品格培育,将各章节、知识模块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转化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内生性元素。专业课程每个章节、每个教学模块都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但目前来看,很多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只是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将相关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案例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提及一下,并没有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政元素挖掘,形成系统性的思政元素剖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渗入式教育。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受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授课策略影响很大。当前很多教师在展开思政教育教学时,尚未对这一情况引起足够重视,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授课,课程内容也略显陈旧、缺乏新意,难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些教师很少主动更新自身知识储备、革新教学方法,在面对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困惑难题时,自己也不能深入分析、研究,当然也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
2.3 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有效的思政教育监管及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想长远而深刻地落实下去,就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保证和监管、考评体系。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机制的落实可以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有效运行。课程思政建设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由于是在初始阶段,目前在组织构建和责任体系、经费支持和管理、组织活动和调研、监管评价等制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我校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是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我校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行业中的建筑装饰设计、管理、监理及施工等工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化进程也在持续推进,建筑产业规模庞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巨额的流动资金和丰厚的利润导致一些人蒙蔽了双眼,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时有发生,大量“豆腐渣工程”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巨额经济损失,并且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本专业毕业生要想胜任这些工作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正确的 “三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作支撑。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还能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建筑装饰施工图深化设计和绘制工作需要依据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和法律规范,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新时代法治理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3.1 多元融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增强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
课程思政团队负责人第一时间组建由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着重开展对团队成员政治素养思政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组成采用多元融合的方式,集专业教学、思政教育和企业实践,团队成员积极配合、各展所长,深挖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反复打磨,深化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人格塑造等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就像盐溶于水之中,无形无色自然而然被学生吸收。
3.2 关注学生发展,坚持德育引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育人价值导向,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效结合。“设计‘课程思政时应重点关注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思辨的方法等由高到低的认知逻辑与实践路径”。围绕政治意识、人文素养、技术思想和职业情怀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认知。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生活,对传统道德、传统价值观、中国精神等产生怀疑,甚至出现道德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观点。我校专业课教师在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优雅,结构灵巧,坚固耐用,现在仍保存完好的宫殿、坛庙、园林、城防、陵墓如故宫、天坛、长城、拙政园等至今仍是世界建筑的瑰宝。虽然现在建筑材料越来越先进、环保,建筑技术、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但是豆腐渣工程却屡禁不止。通过古今对比,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化工程伦理观念。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中国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人才是关键因素,我们除了需要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还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依托。培养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这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工匠精神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师在每次讲完新课给学生布置作业如楼地面、顶棚、墙柱面、固定家具装饰施工图的时候,都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相关案例学习,首先完成施工图深度设置的分析工作,然后分析装饰造型,确定施工图内容,进行尺寸、界面和断面深度设置,完成深化设计,最后由学生对完成的作业自评、互评,从点滴开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做事的品格。学校每个学期都有一到两周的实习安排,让学生有机会去现场体验、学习工匠精神,深刻认识绘图设计员的工作职责。
3.3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立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2016年在爱课程平台上对社会开放,2018年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学员已经超过数千人,在被确立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后,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在制定出本门课体系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定各章节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保持与思政课程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为了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热情,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专业课教师依据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深入挖掘各章节的思想政治元素,搜集和筛选相关的经典案例,案例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我有幸作为思政课教师参与了这个团队,与其他团队成员一起深入分析和梳理案例中的思政知识体系和图谱,形成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感染力同时又能引发同学们深入思考的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以便其他教师共享资源。
3.4 创新教学效果评价,制定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效果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很少或者没有体现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适量减少课程专业知识考核所占的比重,适当加入育人方面的考量。我们在给学生评定成绩的时候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法治观念、价值观等“软实力”的一面酌情考量进去,使学生能得到一个更符合本人实际情况的成绩。虽然课程思政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过程与结果两个阶段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综合素质提高等几个方面来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对于教师我们也可以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其承担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客观的评价。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有助于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改的积极性,更加投入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明确自身育人角色,找准育人角度,增强育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客观的评价结果也能使得教师看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真实反馈,从而督促自身优化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充分运用大数据、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引领学生思考、感悟、鉴别、体验,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应注重定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不能进行简单地用成绩等数字说话。为了鼓励教师长期坚持课程思政,自觉地把课程思政看作是教书育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专业课及其他各类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从而真正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培根铸魂的作用。
课程思政是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进行的多学科教学改革。所有课程都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的基本原则。学校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知识模块不同,融入的思政元素不同,方法也会不同。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生源、师资力量、学科特点等实际情况,在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宗旨的前提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首先要有相应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所有教师不管是思政教師还是专业课、基础课教师,都要转变观念,教书要以育人为本。学校教辅机构也要提高政治站位,以知促行,做好管理服务育人。课程思政不仅是对目前育人项目、育人载体、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期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高职院校应在破立并举中逐渐形成一体化育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德技并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荣刚.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立魂[N].学习时报,2023424(A5).
[2]刘国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励志气、立骨气、砺底气[N].中国青年报,20220510(10).
[3]杨蕴丽斯日吉模楞.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3(02):105.
[4]靳铭 杨雨霏.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 47.
[5]韩艳玲.培育工匠精神,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J].青海党的生活,2022(4):15.
[6]李刚.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