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小语种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研究

2023-12-11韩建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小语种专业建设民办高校

韩建

摘 要:中国与世界贸易愈加频繁,对各个国家的相关语言人才需求也就越大,在这种环境下,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阿拉伯语、日语、泰语、韩语等小语种专业,与之相应的是学习小语种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鉴于民办高校多是贴近社会需求来进行专业化实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小语种专业的教学效果,推动多元化教学建设,让学生拥有更高的小语种技能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对民办高校小语种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關键词:民办高校;小语种;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4.022

0 引言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便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持续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产业以及经济形势等逐渐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在这种与世界各国均有一定产业对接的背景下,多项产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在持续上升。但在实际中,虽然我国民办高校重视对专业人才的专业化能力培养,但应试教育给我国教育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极深的影响,许多学生都只是掌握了小语种的应试技巧,一旦将这些学生置身于外语环境或正式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与其在学校中获得的成绩相去甚远。因此,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小语种专业特色建设,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语言技巧应用在实际当中,进而推动民办高校的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打造一条有品质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1 民办高校加强小语种专业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1.1 社会需求变化

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推动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又推动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和产业交融,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均提高了对专业化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就外语相关领域而言,英语人才的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基本能够实现动态平衡,但市场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矛盾却愈加尖锐。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近几年高校小语种专业人才的就业率趋近于100%,这使得小语种专业在社会上的关注度有所提升。虽然市场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上升,但我国具备开设小语种专业建设的高校数量较少,并且我国小语种专业院校基本都是重点高校,这使得学习小语种的门槛相对较高,再加上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只有部分学生才能达到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标准,导致小语种人才供给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量。以义乌为例,作为小商品批发集散地,却拥有“世界商都”之名,在2011年,义乌被评为全国第10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世界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常驻义乌,更有成千上万的外商在义乌进行产业投资,而义乌的小商品如今也早已出口至全世界200多个国家,这种出口规模和国际化的经济发展形势,使得小语种专业人才市场在义乌已初具规模。

1.2 提高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近几年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包括许多重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也会因能力水平达不到社会企业的要求或自身对本专业对口工作不感兴趣而选择其他工作。除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之外,许多社会企业也同样面临人才困境,大量的高校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工作需求,而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又相对较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校毕业生虽然在专业技能实践上存在一定欠缺,但高校毕业生对于各项专业技能的知识储备相对较高,若高校毕业生能够掌握一门乃至多门小语种,那么其面临的可供选择的就业面将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小语种专业人才稀缺的当下环境中,掌握一门小语种便拥有了在企业中快速发展的重要砝码,这对高校毕业生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把控,强化小语种专业建设,培养出既拥有较高的小语种知识储备,又拥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高校对企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3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对高校的定位是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且具有一项乃至多项职业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民办高校秉承着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其社会服务定位无疑是基于当地的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需求的,而小语种专业特色建设的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够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以此主动迎合当地的市场和经济发展需求。以需求为教学目标的小语种专业建设,既能够保证小语种专业毕业生的个人能力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又能够保证高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教育部对高校提出的要求,让高校能够凭借着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2 民办高校小语种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2.1 确立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市场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主要向语言翻译、商务交谈、国际贸易以及懂得相关产业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虽然这种人才是外贸企业对小语种人才的普遍要求,但是大部分的外贸企业的规模都不算大,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外贸企业并未设置专门的翻译岗位,大多数都是在需要进行商务洽谈或产业合作时,到专门的翻译公司去聘请一名临时的翻译人员。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人员成本小且选择相对灵活,而劣势在于聘请的译员并不了解相关产业知识,在进行翻译传达时,并不能够完整的传达出甲乙双方的合作意向,因此这种临时译员虽然方便,但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在进行小语种专业建设时,要确立语言能力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要让高校毕业生既能够承担起翻译的任务,又能够具有某项产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其在随行翻译时,也能够参与到项目合作洽谈中,以此最大化发挥出小语种专业人才的应用优势。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德语-经济学”本硕连读就是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与经济学相关课程教学相结合,将课程教学与语言教学进行同步,强调对学生的小语种能力培养与经济学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步开展。除了小语种外,英语的学习同样重要,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世界多个国家都能够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因此,在掌握小语种的同时,掌握英语的实际应用技巧,能够让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出色。此外,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影响力也在持续上升,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因此在进行小语种专业建设时,也可以将学生以汉语教师作为目标进行培养,让毕业生能够走出国门,以教师的身份在不同的国家传播中华文化与汉语言文化,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小语种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德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并通过教学模拟实践来实现小语种专业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培养目标。

2.2 重视提升小语种人才的人文素养

小语种专业人才的稀缺性使得小语种专业人才在就业择业时具有更大的优势,这就使得小语种人才在市场中具有较为浓烈的商业色彩而缺少了人文素养。因此,在加强小语种专业特色建设时,应当将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人文学习应是高等教育环节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中,最佳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更具有创造性,但最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其能够以较高的洞察力察覺到生活中所遇困难的缺陷,并将其攻破,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品格、能力以及修养上都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一直是美国一流大学重视的教育内容,我国的人文素养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许多高校相继开办人文教育讲座并开设了人文教育学科,最终的教育成果并未达到预期。对此,高校应在开设人文教育学科的同时,将其作为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对于一些没有选择人文教育学科的学生,校方也要定期组织人员参加人文教育讲座,尤其是小语种专业的学生,由于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需要到世界各国进行就业,在此期间,外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将会对其造成持续性影响,因此,最好人文素养培养,能够让毕业生塑造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规避在外任职时,外国思想对其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冲击,继而引发思想和行为问题。

2.3 提升小语种特色专业教师能力水平

想要做好小语种专业特色建设,加强教师能力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是关键。在建设小语种专业前,高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小语种专业教师资源较为紧张的问题,一是小语种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二是小语种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存在差异,三是小语种专业教师选用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必须要使当前的小语种专业教师队伍资源合理化,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技能经验实践,并与相关企业联系,给小语种专业教师提供一个进修和挂职锻炼的渠道,使其兼具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小语种专业对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和字面表达能力有着双向要求,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语言的发音方式,帮助学生重建语言习惯,还需要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从多元化的角度增加学生对各项专业领域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到工作中去。小语种专业教师还需要加强思想建设,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引导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避免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因各种不良信息而迷失。

2.4 加强多形式小语种教材建设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小语种教育培训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多方面领域的国家化趋势使得小语种专业教学在实际中面临的情况愈加复杂,原有的小语种专业教材教授的内容和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以阿拉伯语为例,《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在2000年便已完成编订并出版,但在阿拉伯语的教育史中,丁俊表明:虽然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但国内发展至今仍没有一套完全按照该大纲要求编修的系列教材,大纲新而教材旧的问题尤为突出。不仅仅是阿拉伯语,许多高校在进行小语种专业建设时,或多或少地都存在教材编订上的问题。一方面,国内关于小语种专业相关的教师人员较少,而能够达到编修教材的教师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稀缺性的教师资源使得编订出来的教材难以满足大众化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下获取信息的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开展教育的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用也有了更高效的选择性,因此,传统的小语种专业教材在当下并不能够满足高校学生对语言能力学习的要求,教学效果也达不到社会发展对小语种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基于此,高校在进行小语种专业教材建设时,应当重点加强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借由网络信息技术,开设具有专业领域特色和小语种文化特色的综合网络资源库,其中包括各类纸质教材、网络教程、学习网站、通用软件以及综合试题库等,在充实小语种专业教育资源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渠道和方法来学习小语种。鉴于英语在世界通用语言上的国际地位,高校在进行小语种专业教材建设时,也可以编订一些小语种与英语结合的双语教材,这种双语教材能够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的理解和互相转化,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与国际接轨,如果条件允许,这种双语教材还可以选择中文教师来进行讲解,进而使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中国小语种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加强切实有效的校企深度合作

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是培训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加强切实有效的校企深度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是高校进行小语种专业建设的重点方向。但高校与企业的联合育人教学模式实现难度较高,一方面是许多企业对于实习生的态度较差,有部分企业认为实习生难以胜任工作,也有部分企业认为实习生可能会涉及到商业泄密问题。另一方面是小语种专业的岗位限定问题,小语种专业的面向岗位主要是翻译、外贸员以及培训教师等,这些岗位除了翻译之外,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同一家企业所设定的翻译员岗位又极其有限,这也就使得高校与企业在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无法形成切实有效的深度合作。对此,高校可以从两个方向出发寻求合作,一方面,高校需要与当地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外合资国际化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培训机制,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由专人负责对学生以及企业内部人员的实践能力培训,保证双方利益,继而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联合国外高校进行联合办学,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换学习,使学生可以获得到国外深造的机会,通过改变语言环境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小语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业务范围逐渐与国际接轨,经济市场和社会发展对小语种人才均提出了较高的需求,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建设能够为高校增添教学特色与亮点,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而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建设应当结合当地的市场发展方向和国际形势变化,继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小语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应用水平,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直接与市场对接,快速填补市场在人才资源上的缺口,推动经济市场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祖静.河南省高校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建设道路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7):2527+60.

[2]房丽娜.“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培养复合型小语种人才研究[J].成材之路,2021,(19):45.

[3]黄威.新疆高校小语种专业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J].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2,(3):8892.

[4]李芳,孙舒.高校多语种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8):6566.

[5]黄玲燕.民办高校小语种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初探[J].科教文汇,2016,(2):3940.

[6]周文贵,李捷,蔡海云,等.民办高校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8,(8):123125.

猜你喜欢

小语种专业建设民办高校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语言的发展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