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背景下混合式教改实践探索
2023-12-11王美岭
王美岭
摘 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本文以《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落实“三进”工作。从课程设计目标、教学步骤出发,探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述与翻译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实现路径,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三进;翻译课程;教学设计;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4.070
0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三进”要进好,教材是关键。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推进“三进”工作的教材要方向正确、内容权威、好用管用。“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是外语类专业与时俱进、回应国家急需和时代之问的重要举措。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提出期许: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做出新的贡献。“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是创新和完善外语类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有效途径。
《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旨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从跨文化视角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该教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三进”背景下围绕该教材进行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以及教学实践意义,有助于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1 融入“三进”的翻译课程教学设计
《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所有翻译练习材料选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权威文献,此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翻译能力培养进行了有机结合,体现了“三进”中的进教材。教材在提升学生专业翻译能力的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了将人格塑造、价值观引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体现了“三进”中的进课堂。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依托,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体设计目标如下。
1.1 课程设计目标
(1)思政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课堂研讨等形式,使学生领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学生需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内容。
(2)翻译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以下核心术语的内涵及译文:习近平外交思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发展道路、“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核心概念解读与翻译、关键句理解与翻译、重点段落分析等翻译,使学生掌握以下翻译策略:语义对应、语义解释、语义融合、视角转换、语篇衔接。
(3)教学方式改革目标。
我国混合式教学最早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12月提出,他认為混合式教学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在线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4)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围绕专业教学内容,打造丰富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模拟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参加“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等,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及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1.2 教学过程
1.2.1 课前
教师根据本单元主题以及目标,布置以下任务:
第一,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每组选以下主题准备课堂PPT汇报:(1)中国翻译史。(2)我最喜欢的外交官以及翻译名句赏析。
第二,布置观看网课。教师将网上课程资源,如外交学院“当代中国外交”、高等英语教学网《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虚拟教研室等学习资源链接至超星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看网课,使学生复习时政文献的翻译策略。
第三,试译重点段落。段落如下:
(1)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3)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4)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5)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6)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1.2.2 课中
课堂90分钟授课内容以及时间分配如下:前15分钟用于主题PPT汇报以及讨论。通过关于“中国翻译史”的PPT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主题:
第一,古代对翻译人员的称呼(如“象寄”)和中国古代的外交家(如张骞、玄奘等)。
第二,通过梳理我国翻译史的几大翻译高潮,使学生理解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的使命:由“外译中”变为“中译外”,即继续履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使命的同时,肩负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关于“我最喜欢的外交官”PPT汇报,了解我国的外交立场,外交部译员的翻译风格及策略。
课中10分钟由各小组负责人组织开展关于试译段落的重难点讨论,比较组内译文,最后各小组口头汇报。接下来的25分钟,教师讲解,解读本单元核心概念以及理解关键语句,探讨翻译策略。在此过程中,解答学生试译段落遇到的疑惑。教师将通过解读以及师生研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以下核心概念的内涵及词组结构。“习近平外交思想”译为“Xi Jinping Thought on Foreign Affairs”,引导学生由词组“习近平思想”“外交”的翻译过渡、到整个词组的翻译。注意foreign affairs与diplomacy的区别以及介词on的用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译为“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独立自主”可采用语义对应法译为independent。外交政策的修饰语为“独立自主”、 “和平”,置于foreign policy前后,避免译文头重脚轻。“和平发展道路”为偏正短语,译为“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搭配,给出“坚持和平發展道路”的译文。“一带一路”建设译为“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引导学生注意官方文件的表述“‘一带一路建设”或“‘一带一路倡议”,而非“战略”。“新型国际关系”译为“a new approach to /model/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引导学生理解“新型国际关系”的实际含义新型国际关系模式,使用增词法加上approach /model/type。“人类命运共同体”译为“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译文a human community with/for a shared future细微不当之处。“全人类共同价值”译为“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或“shared human values”,引导学生留意humanity一词的含义。核心概念解读及翻译完成之后,教师总结词汇层面常运用的策略:语义对应、语义解释、语义融合、语义替代、词语语境化等。
紧接着,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前试译段落进行语篇理解与分析。试译段落文字铿锵有力,气势恢宏,有较多并列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中英文转换。原文第一句话包括三方面内容:外交工作的总体原则,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分句合句法,(1)单独成句,(2)(3)合为一句。(1)中,“高举……旗帜”,引导学生使用语义对应法译为“hold high the banner”或解释性翻译法译为“we will remain committed to”。引导学生分析句的三组“坚持……,不搞……”,对这类包含正反两方面内容的排比结构可采用融合性翻译策略。“坚持……,不搞……”可以考虑省略,而根据语境,采用“champion…over…、…rather than…、focus on…instead of…”等。
课堂的第二个45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训练内容如下:
(1)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2)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
(3)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
(4)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
(5)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
(6)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
(7)“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8)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朵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9)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篇及句式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而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强调语义的内在连贯,较少依赖语言形式规范,语义逻辑的“隐含性”更明显。英语强调语法功能与词汇性质的统一,语义逻辑更多表现为显性的语法关系。因此,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要充分考虑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在传达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要考虑译文思维逻辑和语法组织,提高译文可读性。拓展训练部分:(1)中前后两部分是递进关系,翻译时,可使用连词and+限定词such+名词diversity(文明多彩)指代前文内容,实现语篇衔接。(2)为类比修辞,可使用语法衔接词(just as)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明确说明,以便译文读者理解。(4)与(5)阐述了文明发展的多种样态,可采用合句法,进行逻辑调整。“茹毛饮血”可采用解释性译法,译为primitive hunting(原始社会狩猎活动)。时政文献用词风格之一是四字词的运用,达到气势恢宏的效果。句(4)与(5)中运用的四字词“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翻译时可采用语义对应法,分别译为“colorful”和“magnificent”。引用古诗文,也是时政文献的语言特色。译者应结合具体语境,考虑语体特征和语义连贯进行翻译。句译文可保留原文的形象化特征,有效衔接上下文,传达原文内涵。拓展训练完成之后,由教师对比学生译文及参考译文,归纳句子以及语篇层面的处理方式。
1.2.3 课后
课后,教师布置翻译任务,可借助批改网中的AI评测,对学生的翻译实践练习进行完整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评测,实现“数字赋能”。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根据本单元教学主题,打造第二课堂活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例如,通过模拟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学生扮演领导人、记者、译员等角色,了解我国的外交立场、理念与目标等,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等。通过鼓励学生参加“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等竞赛,达到“以赛促学”“学以致用”。例如,通过鼓励学生讲述我国外交家、外交官、抗疫英雄的故事等,让世界了解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认识当代的中国。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融入《理解当代中国》元素。例如大学生参与旅游景区宣传资料的翻译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
2 结语
本文以《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翻译课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利用在线学习资源。教师要制定详细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教学目标,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衔接工作,授课过程中进行汉英两种语言风格的对比及探究时政文献翻译策略,打造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多维度落实“三进”工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a-06-01)[2022-09-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张洪仪,柳文佳.新文科背景下的“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编写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44(06):91101.
[3]高飞.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2.
[4]孫有中.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17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