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的进展、挑战与深化路径
2023-12-11宋丹瑛
宋丹瑛
摘 要:该文以三阶段划分方式对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教育进行历史回顾,基于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特征及招生状况。同时,以文献计量学视角,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教育的研究焦点、研究领域、主要问题进行归纳综述。探讨培养目标与成效评估相结合、改革招考形式,拓展生源渠道、以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摆脱传统路径,探索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形成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质量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旅游管理硕士专业(MTA);硕士教育;可视化分析;文献综述;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167-06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MTA (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in three stages, and analys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nrollment status based on data visualization methods. It employs bibliometrics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ing focus and main problems of MTA.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with combin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reform recruitment forms, demand-driven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facilities, improvement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Keywords: 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 master education; visual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hot topics
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与完善,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专、本、硕、博”完整的层次体系。旅游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对从事旅游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作为硕士层次教育的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MTA)点建设目前已走过十余年光景,开办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業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以期解决我国旅游产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人才供给长期处于低学历、低水平、非专业等现实矛盾。
旅游管理硕士教育与旅游管理硕士的专业学位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发展较早,属于学术型硕士,而专业学位发展历程较短,其培养对象(具有3年或5年的工作经验人群)和培养目标均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教育,属于专业硕士。其主要目的是适应旅游产业实操性强,弥补行业人才短缺的现状。
在全国深化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应用型职业教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回顾与经验总结是必要且重要的课题。文章试图总结2011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发展的历程,并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对学界研究的主要领域、问题、对策进行总结归纳,明确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提出深化发展路径。
一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发展沿革及现状
(一)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发展三阶段
1 发展前身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前身为旅游经济专业,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实施新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时,由原旅游经济调整为旅游管理,并将旅游管理设置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至此,旅游专业属性定位划分至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延续至今[2]。
在学术型硕士发展10余年后,为了适应旅游行业实际发展需求,培育行业急需人才,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始起步。
2 初创期
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设立了专业旅游管理的教育项目,主要目的是培养旅游及旅游相关产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自此,MTA教育才真正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2010年9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出现在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目录上,意味着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7个MTA授权点开始招收MTA的学生,我国的MTA 招生教育项目进入了正轨。
3 发展期
2011年,全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A教指委”)成立,秘书处挂靠在南开大学。一共有57所高校获得了第一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授予权。自2011年起,每年都有新的院校获得MTA授权。到2017年,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开始分为全日制学生招生和非全日制招生,弥补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块空缺。截至202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MTA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如何提高MTA的教育水平。
(二)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招生现状
自2011年以来,MTA招生数量逐年扩大。根据数据发现近年来招生院校数量持续增加,授权的地区范围有所扩大。整体来看,2020年各校招生总人数较上一年有所减少,但非全日制学生的名额远远大于全日制学生。到了2023年该现象发生变化,招生院校与招生规模均大幅度增加,其中全日制学生总数已经反超非全日制学生(表1)。
1 招生院校数量及范围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硕士专业目录库的院校统计,2020年招收MTA专业的学校共有98所,相比于2019年的94所院校,数量略有增加。开办此专业的大学地区的分布范围涉及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3],从此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了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2023年全国共有134所院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增幅达到37%(表1)。
从招生院校的分布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整体来看呈“东高西低”态势。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分布有关。②从2020年分布图来看,我国沿海地区MTA招生院校分布較多。例如,山东(6所)、辽宁(6所)、浙江(5所)和广东(5所)。③旅游大省对MTA教育重视程度较高,近几年开办数量增长明显。例如,四川、云南、山东和河南在2023年的招生院校比2020年增加了3所,增加数量最多。另外,湖南7所、内蒙古自治区6所、重庆6所、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和江西5所。高校总量相对较少的云南与海南也分别有6所、4所院校开办了MTA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所有能够招收硕士点的高校均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④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招生院校从我国“985”高校到普通本科院校均有分布。“985”院校如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及武汉大学等提高了人才培养层次。
2 招生分类及人数变化
1)设立之初,在教育部扩大专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下,我国MTA教育以非全日教育为主。MTA招生类型分为两种,即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模式。2020年计划招收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686人(占35%),非全日制学生1 247人(占65%),非全日制学生人数远远大于全日制学生人数。非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在发展前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2)202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大幅度上涨,涨幅超过了110%,总人数已经反超非全日制招生总数(图1)。
3)部分大学专注于非全日制旅游管理研究生的教育。以2019年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海南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海南大学招收全日制学生15人,非全日制学生70人;广西师范大学招收全日制学生32人,非全日制学生60人;南开大学招收全日制学生9人,非全日制学生50人;中山大学招收全日制学生45人,非全日制学生69人。2023年非全日制招生排名前列的院校有中山大学(70人)、西北师范大学(70人)、青海民族大学(65人)、广西师范大学(60人)和海南大学(59人)。其中,中山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仅招收非全日制生源,在全日制上没有招生。
(三) 主要招生院校
2020年MTA招生院校共98所,计划招生共计1 933人。其中,40所院校仅招收非全日制MTA学生,34所院校仅招收全日制MTA,24所院校两种类型生源共同招生。招生总数全国排名前十的招生院校见表2。
分析上述院校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有:①区域优势明显,旅游业发达。如广西、海南、四川、厦门和贵州等地。②旅游学科基础雄厚,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例如中山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海南大学和四川大学等。③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强有力的话语权。例如,中山大学、华侨大学等。④相关学科支撑有力。多数院校相关学科基础雄厚,较早拥有MBA、MPA等相关学科招生资格,可在师资和生源上资源共享,提供保障。
二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与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CNKI)以“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作为关键词,搜索截至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剔除不相关文献,结果共有76篇(图2)。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98年,是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撰写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初探》。该文的发表恰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实施新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原有旅游经济专业改为旅游管理专业。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研究热点较为分散,文章数量较少,但仍然可以通过聚类方式析出研究热点(图3)。结合软件与具体文本的双重分析,发现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培养模式
专业硕士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是硕士教育的探索和创新。对于培养方式的争论是专业硕士学位探讨的重大问题,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培养方式的探讨学者们各抒己见。
1 培养目标同质化
很多高校仍然采用教育部关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没有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培养目标没有结合当地旅游企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4-7]。
2 培养计划未考虑学生实际工作需要
培养计划的制订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多数高校的培养计划存有的问题包括没有区别制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生的培养计划;制订的培养计划仅考虑课时是否合理,对企业需求与学生需要考虑欠缺;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缺少相关行(企)业专家的参与。因此,学者们研究热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培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创新性国际人才;根据地方企业需求及各高校特色灵活定制培养目标;弹性学制、多种教学模式及评估模式的灵活运用;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的关键在“灵活”“创新”“弹性”等方面[4,8]。
(二) 招生方式
现行考试制度首先采用MBA联考的方式对MTA学生进行初试,再由各院校进行面试复试(个别院校有额外要求)。此种招生方式有好处,也有弊端。优势在于联考方式保证了考试公平;初试加复试的方法能够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素质;复试环节给各校留有伸缩余地。其劣势体现在初试联考限制了从事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入学比例。旅游从业者普遍学历较低、工作压力大,工作之余复习笔试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国家统一笔试的录取分数门槛限制了旅游专业人士的入学率,这与培养目标相矛盾。与MBA相较处于劣势。MBA的办学历史悠久,涵盖范围和领域优于MTA,因此与MBA相比较而言,MTA的招生处于劣势[4,9-11]。
(三) 课程建设
培养模式建立之后,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成为重点。主要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与行业结合不紧密,课程结构、配比不合理,课程教材缺乏等。因此,课程建设中探讨的焦点在于正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最优化;设置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材的改进等方面[12-14]。
(四) 實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特色与亮点,是应用型教育的重要体现。实践教学要注重小组讨论、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和专业见习与实习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实践基地(校外导师)师资问题
大多数学校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模式。但校外导师往往不固定,身兼数职,无法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2 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实践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存在着实践基地质量不高;实践基地管理不足的问题。目前主要关注点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与案例开发的结合与应用和校外导师的重要性等方面[15-16]。
(五) 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延续学术型硕士的现象较为突出。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托根于学术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缺少头脑风暴法或者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学者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讨论集中在“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究为重点”的新模式[17],案例教学的应用[9]、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与制度认可和根据学生特点与学校资源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其中,案例教学是MTA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涉及的案例不符合学生认识;缺乏配套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缺乏具体的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有些案例教学所涉及的案例往往是知名企业、大企业、发达地方企业的案例,又或者是全球性的、高科技企业的案例,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并不适用。教学使用的经典教材与典型案例多引自国外,缺乏时效性与创新性,缺少本地企业联系;缺乏配套教学设施,案例缺乏综合性与参与性,在知识深度方面有所欠缺,对实践能力培养也有限[4,18]。
(六) 质量保障
多数高校缺乏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考核的体系单一。绝大多数MTA教育中心现行的毕业考核方式仍然沿袭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考核+毕业论文”模式。
缺乏外部约束机制。同MBA国际上三大著名的认证体系相比,MTA教育发展与评估没有与之相关的职业组织或评价组织联合考评,缺乏职业认证体系建设[4]。
三 改革策略与完善路径
(一) 培养目标与成效评估相结合
多年前,黄炎培先生就提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了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总结诸位学者的观点,基于以下培养原则设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专业化,特色化;加强校企沟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计划;以学生工作实际需要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4,6,17,19]。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该同培养效果的检验放在一起,即评估标准多样化;长期跟踪机制的建立;评估形式多样化[5,19]。
(二) 改革招考形式,拓展生源渠道
第一,借鉴GMAT考试的模式,逐渐转向资格性考试。第二,弱化笔试,增加院校自主招生渠道。在笔试上,对于某些长期从事旅游管理类工作的在职考生适当降低门槛(或加分)。第三,扩大招生信息的宣传范围,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参加考试。第四,针对旅游管理机构或旅游企业开办MTA定制班。第五,吸纳国际生源[4,9-11]。
(三)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
第一,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合理进行课时分配。第二,加强校企联系,与企业共同规划课程设计。第三,课程内容富有创新性,时常更新。第四,灵活设置课程体系,结合工作需求,拓展选修课程。第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灵活设置教学内容。第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强化教材改革。第七,搭建多种平台,引导企业入校,企业家授课[12-14]。第八,改变传统学术型三段式的培养方案制定,将传统的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转变为学习公共基础课、商业基础课、职业素养课、实战能力课程和发展能力课程这种五位一体的凸显高级应用型人才特色的培养模式[8]。
(四) 摆脱传统路径,探索教学方法
第一,减少使用传统的讲授式、禁锢学生思维的静态的培养路径,更多地使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动态的培养路径[8]。第二,实施“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究为重点”的新模式,结合旅游业中的现实问题引入教学。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融入课堂。例如“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第四,鼓励学生参加行业大师讲座、课题研究等活动。第五,多多提供实践的机会。
未来优质教学案例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案例,优质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便于实践使用。案例开发的渠道建设为依靠多方力量建立案例库;使用全国旅游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案例库资源;认同教师作用,使用比赛的形式促进案例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利用本地发展热点开发案例[10,16]。
(五) 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质量
1 完善的教学设施
一方面有利于MTA研究生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院校招生。优越的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基础的教学办公场地、旅游规划实验室、多功能数字模拟导游实验室、专业技能实训室、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等基础教学硬件设施和网络信息平台的教学设施体系[20],学校将培养目标涵盖到的教学硬件设施和网络信息平台设施建设,做好后勤保障。
2 科学选拔实践教学基地
高质量实践基地需要具备下列素质:第一,综合实力强,确保其具备相应设施设备、能够提供相应经费;第二,管理科学;第三,能够提供高学历或丰富经验的人员指导学生;第四,学校选派专业人员参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过程[20]。
3 创办高质量实践基地
第一,合作共赢。学校基地要共同发展、企业员工与学生共同成长。第二,资源共享。学校与基地两方共享资源,促进学术交流,优势互补。第三,制度基础为保障。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系统[21]。
四 结束语
我国的学者对于改革和发展MTA教育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结合多位学者的经验和我国MTA教育的发展趋势, 今后改革方向将持续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加大课程改革力度;②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不断优化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以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如今不断变化的环境;③加强基础教学设施与课程(与学术型)差异化建设;④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师资与教学条件,实现特色化发展路径。⑤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促进基地建设,以提高旅游管理專业硕士教学水平;⑥改革“进口”(招生与入学条件)与“出口”(考核,毕业条件)的传统模式;⑦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收集和反馈学生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对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EB/OL].http://www.mta.edu.cn/2011/0908/c12433a127831/page.htm.
[2] 杜江.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初探[J].旅游科学,1998(1):3-5.
[3]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硕士专业目录[EB/OL].https://yz.chsi.com.cn/zsml/queryAction.do.
[4] 刘佳,李莹莹.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思考与对策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0):16-21.
[5] 陈炜,徐苇苇.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保障机制研究[J].商,2015(9):271,267.
[6] 尹正江.市场期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5):71-74.
[7] 何建民.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我国问题及发展设想——以上海财经大学发展目标与特色为例[J].旅游科学,2006(1):63-70.
[8] 尹正江.基于应用能力质量观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6):84-86.
[9] 梁茜.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7-19.
[10] 蔡君,张茵.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3):36-39.
[11] 彭真,谭根梅,刘彩云.江西高校学术型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特色培养[J].文教资料,2019(27):114-116.
[12] 张鲲,黄学彬,周文.MTA专业旅游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8(1):135-137.
[13] 谢镕键,邢洪飚.旅游传媒课程纳入MTA培养方案的现实意义[J].传媒,2020(4):82-85.
[14] 赖晓华,滕汉书.MTA旅游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7):67-68.
[15] 谢镕键,刘宏兵.海洋高校MTA案例协同创新研究——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0(1):179-181,198.
[16] 江腾飞,李春芳.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3(1):21-25.
[17] 王淑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郑州大学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23-26.
[18] 蔡建刚,胡晓琰.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难点问题与对策建议[J].高教论坛,2019(4):109-111.
[19] 舒波,阚艳丽,曹旸.MTA人才培养关键成功因素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7,40(1):62-67.
[20] 王梦晗,甘畅,尹建军,等.MTA培养模式创新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3):226-228.
[21] 林晓明,林颖,覃路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思考——以华南师范大学和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基地为例[J].大学教育,2020(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