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漠痴汉

2023-12-11

飞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治沙番茄

▶ 何 华

太阳挣扎着从云层里一跃而出,金灿灿的光芒极速散开,放眼望去,大地一片锦绣。我和柴在军坐在高高的沙丘之上,静静地感受着流沙世界。一株翠绿的嫩芽出现在眼前,意气风发,迎风招展,对生命充满着渴望。霎时,风起沙立,一堵“黑墙”向我们隆隆地压迫而来……柴在军说,这是一年中风沙肆虐最猖獗的时候。三十三年,柴在军就是在这里降伏大漠风沙,成功地践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把三万亩大漠戈壁治理成万亩树林、万亩良田、万亩黑番茄产业的沙漠绿洲农田,将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沙漠农林科技示范园,培育出600 多个沙漠农林作物品种,其中有四项技术获得国内领先水平。建成独具沙漠特色的渠路林田标准化配套的黑番茄产业基地和国内外专家进行沙产业交流的平台,黑番茄被遴选为航天食品。柴在军也被评选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复退军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

一个信念

柴在军就生在这里。他的童年饱受风沙侵袭,吃不饱肚子是常事。性格倔强的他正是从少年起就有一个治沙的信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柴在军也算是个有钱人。他部队转业后,有过短暂的地质工作经历,随后辞去公职去外地创业,挣了4300多万,那是在一个万元户都成香饽饽的时代啊。他没有投资当时风头正盛的矿产,也没有投资获利丰厚的地产,更没有尽享锦衣玉食、高堂华屋,而是将这些血汗钱全部投入到巴丹吉林沙漠南缘,他认准了就是要在沙嘴墩、风沙口这些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防沙治沙。不仅如此,他还要研发培育超旱生农林作物品种,他要践行钱老让不毛之地变沃土的沙产业理论。他一遍一遍读着钱老沙产业思想,心中升起浩瀚多彩的梦幻,沙产业就是柴在军的星辰大海。

然而,防沙治沙,谈何容易。

1990 年,高台县委、县政府给柴在军划拨了三万亩沙丘,柴在军正式走上了大面积防沙治沙和实践沙产业思想的漫漫长路。起始,望着一片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他懵了,他一时不知道从何下手。他跑新华书店,跑大学图书馆,找来相关书籍,边学习,边做笔记;他去农科院,去涉农涉沙研究所,拜访治沙专家,拜访院士。柴在军跑遍全国农林院所及高新农业示范区,在43 天时间里考察了全国九个省的102 个县,他漂洋过海远赴以治沙节水享誉全球的以色列取经借宝。一些专家学者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不计报酬到公司基地搞研究,抓试验。终于形成了一套“先抑沙造地,再开沟种树”的思路。但抑沙就得先修路,在茫茫沙滩上每向前推进一米的路程都异常艰难,何况要建成关照三万亩地的路呢。既然决定了,再难也得干。军人出身的柴在军雷厉风行,他招募来农民工,白天与农民工一起先整平沙滩再铺一层树枝,谁知第二天一场沙尘暴把刚刚铺好的树枝吹得无影无踪。人进一寸,沙进一尺,站在荒漠的沙丘上,柴在军仰头望天,欲哭无泪。这时,有人说起了风凉话,看把你给烧的,有那么多钱干什么不行,非要把它白白地扔在这沙滩上。他也不断地问自己值不值?冷静下来后,经过再三论证,柴在军把修路治沙工程放在了风沙相对较少的夏天。夏天的沙滩,灼热难耐,由于长年遭受风沙肆虐,阳光酷烈,炎热干燥的地面温度高达60℃以上,柴在军和农民工们挥汗如雨,豆大的汗珠,掉在沙滩上,哧地一声就蒸发干了。他们在整平的沙滩上铺一层树枝,再去河道拉来鹅卵石,把15 公分厚的鹅卵石铺在树枝上之后,还要往鹅卵石上铺一层沙加石,最后撒上一层土,便形成了沙滩上的路。有路,就可以通车。南部黄沙滩,北部盐碱地,他们就是靠这条路把黄沙一车一车拉来垫到盐碱地。不久,南部的沙丘被拉成了平地,沙地拉完就是土层,在土层边外围草、用方格挡沙,用玉米秆围成挡风墙,再开沟,再栽树,就这样一寸一寸艰难地种植了32 公里防护林。

三十三年如一日,三万沙丘变绿洲。

三十三年过去了,尽管柴在军已不是当年的追风少年,但他腰板依然挺直,眼睛炯炯有神。他拉着我走进一个地窝子式的窑洞,我惊奇地发现,这里面有土炕,有电灯,那是他因治沙而落入困境最艰难时期的唯一住所。即使现在,一年中总有几天,他要在这里度过。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头脑冷静地思考,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找回创业时的激情。在这里,他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三十三年,凭什么在坚守?柴在军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他开着车,拉我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没有了车道,我们俩便下车徒步。踩在冰雪覆盖的羊肠小道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到一个洞口前,柴在军停了下来。那是他九岁时曾经住过的地方。那年,为了顶替生病的母亲挣工分,村上派了一个农民把他送进了深山老林扫羊粪积肥,当日在山坡上挖了一孔窑洞、垒了个灶台,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这样孤孤单单在这野外荒郊住了下来。他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劳动锻炼,每天都提前完成扫羊粪任务,但距天黑还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懂事的他上山采药,目的是为生病的母亲赚点药费和自己上学的学费。有一天,正在采药时,一声狼叫,他转身一看,三匹恶狼朝他扑来,情急之下,他扔掉药兜朝着山梁方向奔跑呼救,就在此时,两只藏獒从山梁冲了下来,击退狼群。惊恐万状的柴在军朝着村庄的方向号啕大哭,哭声震惊了一位牧羊大哥。问明情况后,大哥安慰他说:“小兄弟,你不要怕!从今天起你就睡到我们家的帐篷里。藏獒给你挡狼,我母亲给你做饭,这里狼多危险再不要一个人采药了。”当看到柴在军双脚在流血时,大哥问:“你的鞋呢?”柴在军说:“我妈病了,我舍不得穿她给我做的鞋,留着上学时穿。”善良的大哥当即送了他一双鞋。这一幕,在柴在军心头刻下了永远难以散去的印痕。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他在心里默默地撒下了治沙富民的种子。

凝目洞穴,听着柴在军的故事,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之中。沿着崎岖的山路徒步返回,这时山坡上站着四匹骏马,柴在军脱帽向马儿做了一个仿佛是打招呼的动作,马儿竟然列队过来,温顺地跟着我们走了约两公里山路,由于护栏的门锁着,马儿再不能前进了,柴在军摸着头匹马儿的头说:“你们回去吧!”奇怪的是马儿好像听懂了人话似的,扬起头颅,摆了摆尾巴,依依不舍地沿着来路慢慢返回。

天地人中央,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灵性。

一份心愿

一个人的治沙,究竟有多难?只有治沙人自己明白。

柴在军是怀揣着期待进入大漠的。当他把自己所有辛辛苦苦的血汗钱全部花光,三四年内无任何收益时,那种无奈与困惑,使他真正尝到了“艰难”二字的内涵。贫困伴着寂寞,像一只无形的爪子挠着他的心,心很痛。善良的动机,美好的期望,巨额的投入,艰辛的劳动,并没有换来如愿以偿的效果啊!他卖掉了房子,卖掉了车子,含着眼泪把四岁大的孩子托付给亲戚照管,自己挖了一个地窝子将就着居住,这就是他全部的家产。

钱老说:“要提高利用太阳光生产食品的效率。微藻生产就是扩大的食品原料,那么我们沙漠的贡献就大了,沙漠里还有什么好东西可拿出来,提出来,这就要开拓思路,找出新路子。我体会提出的沙产业的任务,我们要在100 年内逐步地做,中间不断地有所生产有所发展。青海、甘肃河西等地区阳光比较充足,所以那些地区有它的优点。这样我也想到田裕钊同志要开发的微藻,只要阳光充足,恐怕像西藏那地方也一样可以开发利用。那么至于说盐藻,用盐藻生产胡萝卜素,这个在盐湖地区是大有希望的。”沙漠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沙产业将会创造上千亿的价值!

柴在军钻在地窝子的窑洞里,手捧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如此经典的沙产业论述,没日没夜地读,边读边思考……他突然感到了力量,找到了方向,好像有人从后背推了一下,他灵醒了。他认认真真地告诫自己,沙产业是有一定周期的,不能操之过急!他努力地平复着心情。钱老沙产业理论是柴在军黑暗中的火把,是他前行的动力。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是钱老留给我们一份丰实而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财富。

柴在军清醒了。他立刻上北京邀请钱老的秘书顾吉环教授和钱老的儿子钱永刚来现场诊断把脉。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陆续伸出援助之手,驻地部队官兵和市县政府机关干部的义务劳动都安排于此。他的同学、朋友们也纷纷解囊相助,因为他的真诚和所做的事业打动了很多人,使他们多次来到柴在军的基地调研帮扶,提出解决柴在军治沙遇到的问题。

这种近似于绝境的宭迫,最终使柴在军认识到,治沙防沙,说到底是要把沙地变成产业。治沙不治穷,白治一场空!这是柴在军在这次困境中滤出的治沙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是“昙花一现”!长远可持续的治沙,应该是全民参与。

二十世记八十年代初,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创建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作过讲话,这是前人从未有过的原创性论述,在当时并非都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1992 年11 月18 日,钱学森致信王寿云先生说,“我说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也要作为一个大项目组织全国力量进行研究。估计到建党100 周年就将在我国全面铺开”;1994 年6 月17 日在致刘昌明信中,更明确,“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件大事,它不但会促进我国奔小康,而且将在21 世纪推动我国奔向中等发达国家”。钱学森将他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写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认为这是自己重要学术成就,足见钱老对这一理论的重视。所以,一些老领导建议柴在军大胆、放心地在自己三万亩沙田实施钱学森理论,力争在全国搞出经验来。老领导一席话,使柴在军如沐春风。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

很快就到了清明节,母亲提出柴在军陪她上祖坟一起扫墓。途中,柴在军发现有一处地方竟然草木茂盛,他很是惊奇!当时他的第一感觉是,这里地下有水。后来找人挖掘,果然有一眼天然泉水。受此启发,再结合专家们开出的“会诊处方”,他决定利用祁连山纯净的雪水,种植日光温室下的高原红提葡萄。在沙地上到底发展什么产业能够带动农牧民致富?这是困扰他很长一段时间的一个大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他兴高采烈,驾着汽车,打着口哨,在广袤的大漠戈壁奔驰着。在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柴在军又抓住国家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在高台县和肃南县山区发展反季节红提葡萄产业。思路清了,目标明确了,如何实施,他得稳扎稳打。他与请来的专家拉着锅灶上山下乡,来回奔波,经常在兰州、高台两地穿梭,夜间大部分时候在兰州至高台的火车上处理业务,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大伙都说他是累不垮的“夜猫子”。柴在军有阅读《毛泽东选集》的习惯,他常常说,他们那一代人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他尊崇毛主席“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的教诲,他搭建大棚、提供技术、赊销种苗并订单包销吸引农户加盟,他组织协调信用联社为新坝乡小泉村农民贷款300 万元,帮助农民消除顾虑,增强信心。每座面积为0.75 亩的大棚收入可达三万元,他一口气搭建了70 亩种植高原红提葡萄的大棚,带动起五个县十个乡的农民群众利用祁连山高原冷凉资源、干旱干燥和光照充足的优势发展反季节红提葡萄种植,生产出全球海拔最高、生长时间最长、唯一能够在腊月采摘的葡萄。

柴在军要给周边群众许一个心愿,他要带领大家治沙致富。

一个人一点绿不算绿,全民绿才是绿!绿起来,才能富起来!柴在军深深地吸了一口烟,他望着远处的山丘,自言自语……

一粒种子

1964 年10 月16 日,当家人正在张罗着给柴在军过三周岁生日时,广播里突然播出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大漠戈壁爆炸成功的消息,全家人高兴地举起了他左亲右亲,兴奋不已!但幼小的柴在军并不明白这是件多大的喜事,懵懵懂懂中只感觉这是一件全家人都喜欢的大事。这件事,他一直都记得。因为苦涩童年的记忆里像这样令全家都高兴的事实在是没有多少。长大后,他才渐渐地懂得了这件事的意义,这是挺直中国人的脊梁、保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啊!正是这件事,才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在世界上不被人欺负并具有了话语权的历史!

“用100 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这是钱学森的急切呼吁,这是人民科学家的时代征召。柴在军领衔拔旗、攻城略地。

从1983 年至1999 年16 年间,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通信共计186 封。涉及沙草产业内容的就有47 封,这其中就包括与奔波在甘肃着力推进沙产业的老领导的通信。现在老领导虽然已经卸任,但依然关注着甘肃沙产业的发展,并曾撰文《钱学森创建沙产业理论的实践意义》,以支持沙产业。面对领导的真诚帮助,柴在军愈加不懈努力,唯恐哪步有懈怠或没有做好而有负于老领导的栽培。

和二十世纪一起到来的,还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喜讯。春天写在大地上,也写在中国人的笑脸上。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各种学术会议与交流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密集举行。

治沙防沙十余年,“绿了戈壁却垮了身体”的柴在军应邀参加一次国际治沙学术会议。看到茶不能饮、咖啡也不能碰的柴在军,与会的联合国官员及德国专家觉得很好奇。于是就征询原因,当得知柴在军因严重失眠而透支了身体时,德国专家递上了一个全英文包装的物品,嘱咐他一定坚持服用。柴在军坚持了半个月,奇迹出现了。找专家研究,原来这个是由含70%的黑番茄酱和含30%的黑加仑合成的食品。从此,柴在军对黑番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黑番茄在国内非常稀少,相关产品在国外,不易买到。“只要是决定了要做的事,再难也要做。”柴在军的倔劲上又来了,他连续几天,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打,一个通讯名录接着一个找,终于以每粒15 元的价格,花六万元买回了“一白酒瓶盖”装得下的种子。

关于这次传奇际遇,柴在军至今也觉得是天佑惠赐。从此,柴在军和黑番茄有了不解之缘。

开弓没有回头箭。柴在军和研究黑番茄的德国专家取得了联系,一个历史性的华丽跨越就这样来临了!

“黑番茄在德国、美国种植,其发芽率不足24%。而我们的基地处于北纬38 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最适合黑番茄培育生长的地方。”柴在军如数家珍般对我说着,即使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听出了他的激动与自豪。

只要方向对头,咱中国人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往往会产生令人惊讶的奇迹。沙产业是农业型的产业,它的产业特征是以“尖端技术”发展的“大农业”。

当东方的天际微微睁开惺忪的睡眼后,柴在军已经吃完了早餐,他踏着第一缕晨曦奔赴肃南。近年来,种植黑番茄获大利后,周边三县农牧民们出现了抢种黑番茄热,为了科学种植、保证质量,柴在军常常去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牧民种植黑番茄。他从这块田地转到那块田地,转着,转着,不知不觉中太阳落山了,这时候,柴在军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中午饭呢。于是,急忙调转车头往家赶,赶得太猛了,车一打滑,陷进了沙滩!手机也没电了,他就扯开嗓子喊“救命”,正好一位找羊的大爷闻声而来,当得知是黑番茄老总后,主动打电话联系村委会。不一会儿,主任带了十二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帮助柴在军从沙滩中抬出了汽车。村干部说:“您是带领我们致富的好人啊。”望着他们带来的热腾腾的饭菜,柴在军的眼眶湿润了。这就是中国的农民,他们是全世界最好的农民,你给他一点点好,他就会用全部的热忱来回报。这件事,给柴在军以极大的信心。他默默起誓,一定要做好沙产业黑番茄,为老百姓谋利益。

随后,黑番茄果品被遴选为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被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四部委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被列为神九、神十航天员的太空食谱原料,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集团公司也被列入中国航天宇航员太空航天食品原料供应商。柴在军建成了十万级净化车间,建成了万级净化黑番茄精加工生产线和黑番茄酱日产量500 吨鲜果加工生产线,成为了全球唯一能够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标准的黑番茄世界工厂。当年一举创下销售额突破六亿元大关的历史最好佳绩。

……

一年一个样,样样都好看。蒸蒸日上的祖国西部沙产业,一时引来了众多国家数十位知名院士前来考察交流。

原中国科协副主席、著名沙漠专家刘恕留言:“留下阳光,为未来的食物服务”;俄罗斯著名科学家伊戈尔·佐恩留言:“为把戈壁荒漠变成繁荣的黄金谷地所获得的巨大成就而震撼”“感谢中国的企业家,把沙漠变成了人类黄金般的食物储备”;美国著名科学家、国家大气中心主任迈克尔·格兰茨留言:“这是一个绿化戈壁的巨大成就,如同一次伟大的胜利”;以色列著名科学家尼古拉·奥尔洛夫留言:“我为中国的同行们,在开发利用荒漠土地上取得的成就而惊叹!只有那些新土地发现者才能知晓付出了什么样的劳动,才能获得这些成就,衷心祝愿你们为了人类的福祉取得更大的成就”;吐库曼斯坦沙漠专家巴蒂尔·马麦多夫留言:“祝愿你们在利用雨水径流开发和利用戈壁荒漠中获得更大成就,提供更多生态纯净和多种多样的有机产品”。

这是对数十年如一日挺过多少难熬日子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的柴在军表达的敬意与祝贺;是对甘肃在全国率先实现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思想的震撼和崇敬;这是中国人民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伟大胜利;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要求的最好遵循。

在发展黑番茄产业的这些年里,大漠紫光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周边农民标准化生产种植,使沙区农民普遍掌握了种植技术。真正实现了钱学森提出的农工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使农产品变成了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终端高消费产品,并使张掖市黑河流域的高台、临泽、甘州、肃南三县一区十三个乡镇沙漠边缘的农民由传统农业2000 元/亩的收入,达到了平均7600 元/亩的收入,并节水45%。三十三年来,柴在军治沙播绿,将巴丹吉林沙漠南缘三万多亩不毛之地变成绿洲良田,潜心培育研发沙漠适生农林作物品种,尤以自主知识产权的黑番茄,小种子,大能量,低耗水,高效益!带动了周边三县一区十多个乡镇近30 万农民增收致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从种子研发,到果品生产加工和终端市场消费者的认知,柴在军的黑番茄产业历经二十多载风霜雪雨,耗资近两亿元,饱含了无数专家学者、生产技术人员对该产业的研发付出的智慧和心血。如今,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正在迎接着消费市场的春天。

使得沙漠成沃土的仅仅是埋下了一粒种子!

是的,一粒黑色的种子,发散着金灿灿的光芒,照耀在大漠戈壁,极大助推了乡村振兴工作,助推了一个产业,而且创造了一部西北沙海神话……

猜你喜欢

治沙番茄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番茄炒蛋
秋茬番茄“疑难杂症”如何挽救
番茄果实“起棱”怎么办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冬天的番茄为啥不太好吃
番茄炒蛋做成功啦
滴灌节水技术在治沙造林中的发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