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传承文化,阅读充盈人生

2023-12-11湖南秦秋如

初中生写作 2023年10期
关键词:范仲淹书香读书

◎湖南 秦秋如

母题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14亿中华儿女在世界文化碰撞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说:“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总书记的话强调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应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者,而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是实现文化传承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社会呼吁全民阅读,国家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阅读与文化传承”这一母题便应运而生,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写作“阅读与文化传承”这一母题,选材角度甚广。同学们从身边取材,可刻画读书达人。正所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有所成就者大都是热爱读书、勤于学习之人。同学们可从身边寻找读书积极分子,描绘其人,记录其事,颂扬其精神。亦可谈自己的读书故事,谈自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缘。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一件件青铜玉器,一片片竹简木牍,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可抒发自己对文化传承的哲思。同学们从社会见闻层面取材,可谈播种阅读种子的重要性。可从国家、企业、学校角度,或者从个人、家庭角度,书写播种阅读种子的故事。亦可讲述自己的见闻感受,如今社会各个层面重视阅读,致力于打造书香企业、书香街道(社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让人们品味浓郁的书香气息,静享“书里书外”的美好生活。书香已逐渐飘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同学们可据此畅谈自己的体悟。

真题回放

(2022年江苏苏州)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赏留园,觅得江南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学问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

请以“学问藏在______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2022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以笔为舟,文人墨客书写了山水诗路;以书为舟,莘莘学子遨游着知识海洋;以梦为舟,航天英雄创造出太空神话。

“舟”是远行的依靠,是成长的阶梯,是圆梦的翅膀。请用“以______为舟”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可以记叙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2022年广西北部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到《山海经》《天演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红星照耀中国》写毛泽东常读《水浒传》《三国》和《西游记》,《盛世危言》是他喜欢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保尔·柯察金最爱看的小说是《牛虻》,书是他坚定革命信仰的一种利器……

初中三年,必定有一部经典名著对你产生过深刻影响。请围绕这一部经典名著,以“最是书香能致远”为题,以时间为线索,叙写你的阅读故事。

(2022年重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有爱的品行里……

请以“______里的文化”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2021年广西南宁)阅读下面文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点津

以2021年广西南宁中考作文题为例。

一、解读引语

首先要明确这是一道带材料引语的话题作文。考生要认真分析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为我们的写作方向做出了哪些提示。这一段引语,第一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是引子,引出“文化”这个关键词,然后分别多角度地从生活、技艺、建筑、器具、诗文、人、道德素养的层面解读了文化,提示我们选材范围之广。

二、选择角度

根据材料引语的多重提示,该怎么选择呢?切不可“乱花渐欲迷人眼”,因角度之多而乱了阵脚,什么都想写。“文化”在身边,考生要联系生活实际,选取生活中熟悉的文化内容来作为切入点,如对联、传统服饰、国学经典等,寻找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味道。熟悉古建筑、名胜景点的考生,也可以选择你所熟悉的古建筑展开描述,如桥梁、亭台楼阁、寺庙等,探寻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古诗文、国学经典涉猎较多,或者对文化名人颇有研究的考生,还可以从古诗文与文化名人的角度寻找灵感,探求传统文化的真谛,阐述传统文化带给你的影响。

三、明确思路

考生还不可忽略写作要求中的提示: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物、人、事、情”这四个维度,在文章里要能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体。另外,在具体展示某种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不要忘记了“我”。“我”与选择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能体现出“我”的思考和情感。

佳作展评

我读范仲淹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 龚雨婷

登上岳阳楼,放眼洞庭湖,我在乎的竟然不是眼前的美景,而是那篇熟记于心的《岳阳楼记》,是那北宋名臣范仲淹。

我读的不仅是范仲淹的诗文,我读的更是他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

范仲淹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两岁时丧父,家中贫困,无依无靠。他读书时,生活极为艰苦,每天煮两升粟米粥,放冷了,将之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而食;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冰水洗脸……

与“范老”童年生活的苦难相比,如今享受幸福生活的我在学习中吃的苦算不了什么。“有志者事竟成”,苦难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

范仲淹从小便立下天下之志。欧阳修是这样评价他的:“有志于天下。”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我将来能当宰相吗?我若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或当宰相,或做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正是因为“范老”的志向远大,他的路才更宽,他的成就才更大。

范仲淹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官。担任地方官时,他曾带领广大灾民进行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治理过盐仓海堤,让逃亡的灾民得以重返家园;担任京官时,他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历经几起几落;调任陕西,他又协助军事,整训边军,严肃军纪,修复边关防务,颇见成效……不管在何地,不管任何职,他都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范仲淹拥有“先忧后乐”的胸怀。春风轻拂,湖波荡漾,他凭栏远眺,感慨良多。这时,虽然他的处境并不好,可他不为自己担心,却为滕子京担忧。他知道,在滕子京的心里,只剩下夏日的燥热、秋叶的飘零、冬风的凛冽,在埋怨、失落、苦痛中过着日子。也难怪,一般人怎么承受得了被谪贬的打击呢?虽然滕子京曾说:“不为官大小,只为民聊生!若是能为平民百姓带来幸福,就算不为官又如何?”虽然滕子京在岳州任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还“重修岳阳楼”。但是,范仲淹知道,他的这位好友心里从来没有平静过,一直为被贬之事郁气难消。

想到这里,他思绪翻滚,欣然提笔,千古奇文《岳阳楼记》在他的心头笔底一气呵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构成了范仲淹为人为官之魂。

阅读范仲淹,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苦难磨炼意志,志向成就人生,为官要为民做事,为人豁达心底宽。

猜你喜欢

范仲淹书香读书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范仲淹苦读轶事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