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故鼎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023-12-11谷文国

月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变通周易中华文明

◎ 谷文国

革故鼎新,源出于儒家经典《周易》的《革》卦与《鼎》卦,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品质。根据《周易》,《革》排在《鼎》之前,《井》之后,“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可见三个卦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系。《周易·序卦》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自其表面观之,革、鼎指的是除旧布新,改革进取;究其本质而言,革、鼎蕴藏着穷则变、变则通的深刻内涵,寓意唯有变通才能日新又新,成就长久之业。

穷则变:上下无常,唯变所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揆诸华夏五千年悠久文明史,从远古时期降及明清,中华文明一直没有间断,有着突出的连续性。维系这一连续性的关键固然是构成中华文明稳定性与恒常性的诸多核心要素,但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国文化所富有的“变易”思想。正是基于这种唯变所适的改革创新精神,中华民族虽经百千挫折与困顿,不仅依然能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还赋予了中国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自我调适与更新的能力。

从历史来看,改革、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古往今来,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国家和民族所建立的文明和创造的文化莫不是依靠改革、创新取得的。从古希腊的梭伦、伯里克利改革到近代德国宗教改革以及英国的议会改革,从中国先秦之际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到宋明以来的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末洋务运动再到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凡此等等,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色彩纷呈的改革创新史,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推动着人类不断开辟新的辉煌。

与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追求自然规律的普适性和永恒性不同,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莫不处于流变之中,既没有一种包罗万象的不变图式和描摹宇宙的统一框架,也无法在原则上都可以完全用不变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就中国思想史而言,无论是《周易》讲的“变”,还是《庄子》讲的“化”,抑或是孔子讲的“权”,都旨在表明上下无常,要唯变所适。这里所说的无常,既有天命靡常之意,也有人世无常之感,就像汉朝贾谊在其名篇《鵩鸟赋》中慨然说的:“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明代的张居正也讲,“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充盈在其中的正是中国古人极为重视的“变”的观念。如果理解不了这种“变”的思想,就无法把握到中国文化的特质,也就难以领会到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与活力所在。

诸子百家都有着鲜明的主张与追求。比如儒家讲仁义,道家讲无为,法家讲刑罚等,成为人们理解其学说的简便路径。自其分者言之,每种流派所代表和彰显的不过是思想所具有的特殊性而已;自其合者观之,不同学说背后所呈现出的思想的一般性则更为重要,这就是《周易》中讲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看,诸子百家的诞生与形成,皆是应时而变,务为治者,即扬雄说的“革而化之,与时宜之”。如果不是周朝礼崩乐坏到了极点,势有所不得已,便不会有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本身就可以视为穷则变的一种突出表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变则通:论世之事,观时而动

如果说“穷则变”的思想表达的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改革、创新精神,那么“变则通”所传达出的就是这种改革、创新精神能够达成的突出效果。两者合而言之,即是变通之意。所谓变通,并不意味着漫无原则、随心所欲,而是要论世之事,观时而动。这里的“时”,即是世运中隐伏的时机、时势。通俗地说,变通所强调的是人们在处世行事之际,要顺随时势变化,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世易时移,世变则事变,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正如《吕氏春秋·察今》中说的,“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这也就是《周易》所讲的“变通者,趣时者也”的奥妙所在。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变通者,趣时者也”有无数人物、案例可征,最典型的莫过于汤武革命。《周易·革卦》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谓最得变通之宏旨。就《周易》本身而言,变则通,不变则不通。所谓趣时,即趋时的意思。如果细言之,一爻有一爻之时,一卦有一卦之时,无论是占卜吉凶还是裁断取舍,失时就不得其正位,难有好结果。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表明的正是“时”的重要性。反过来看,人们若能顺随一卦一爻之时的机宜而动,才算真正符合变通之道,也才能够因事而成之。

寻常人如此,圣人亦复如是。《管子·霸言》中说:“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足以说明“时”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具有不可移易的尺度性意义,只能顺随而不可违逆。孟子推尊古之圣人,谓“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用独特的“圣之时者”来描述他愿意私淑的孔夫子,其意就在于说明唯有孔子能够依循“时”的原则行事,用《中庸》的话来讲,就是“君子而时中”。

被尊为儒家元圣的周公,先后奉事文王、武王,辅佐成王,功勋卓著,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后世祭之以天子之礼,《淮南子》称其“一人之身而三变者,所以应时矣”。另据《尚书大传》所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可以说,周公之所以能够取得不世的成就,其根本就在于他论世之事,应时而为。后世变法改革代有迭兴,也莫不与《管子》说的“与时变,与俗化”相契合。

通则久:治与世宜则有功

中华文明有着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无论是《周易·革卦》中“天地革而四时成”的说法,还是《周易·鼎卦》提出的“君子以正位凝命”,都旨在强调要顺天应人,讲求变通,而非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自兹以来,这种革故鼎新的精神便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既在现实中取得了恢弘的治世之功,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兴盛提供了长久的动力支持。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蕴含着变与常的辩证关系。从革故鼎新的角度来说,既要看到改革创新作为变的一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要看到支撑改革创新背后的不变的东西,也即维系人类社会稳定和有序的大道至理,而不是一谈到改革创新,就盲目对旧有事物进行全面排斥和否定,以及对新鲜事物不加拣择地依从和顺随。简言之,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只有沿着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前进,自觉担负历史主动和创造精神,守正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治世效果。这就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中华民族在近代历经磨难和艰辛,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战胜挫折,摆脱压迫,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不说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勇于坚定不移地改革进取、创新进步的结果。

历史地看,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没有止境,发展也没有止境,改革创新同样没有止境,所以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和斗志,坚持和高扬斗争精神。正是在这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改革创新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改革变法的人物,每一位站立在时代潮头、与时偕行的人物都誓将改革、创新进行到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足以彪炳千秋的成就,解决了现实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又一个矛盾和难题。这既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更是我们应该时刻自我提醒的。因为旧的问题虽然一时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产生,所以改革创新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概言之,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改革的目标任务完成。

纵观当今世界,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一往无前地继续推进改革创新之路。这就需要我们不忘本来,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客观地看,历朝历代的改革创新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既有全面推进的,也有局部进行的;既有影响一时的,也有影响数百代的;既有中原文化向游牧民族学习的,也有少数民族政权渴慕而追求汉化的。一言以蔽之,只要改革创新能够保生存,促发展,对国家和民族有利,可以更好地破解人类社会进步的难题,就没有理由拒绝,就必须要去践行。革故鼎新所含蕴的改革创新理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涵养着我们立足当下、开辟未来的历史眼光和思维,这既是中国已经由古走到今的路,也必然是中国将由今走向未来的路。

猜你喜欢

变通周易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甜甜的“蝴蝶茧”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周易》与《孙子兵法》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