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羽扇
2023-10-23张佳玮
◎ 张佳玮
诸葛亮配羽毛扇,历来图像皆如此。然而通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无一“扇”字。苏轼写周瑜的名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倒是流传千古。
所以诸葛亮真拿扇子吗?拿的。《世说补》里有所谓: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治军渭滨,克日交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独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诸葛君可谓名士矣!”—司马懿和诸葛亮在渭水对峙,司马懿一身戎装,诸葛亮坐素舆,着葛巾、持毛扇,指挥三军。司马懿感叹:诸葛亮真可谓名士!诸葛亮持扇,本出于此。
后来戏曲小说里,都给诸葛亮配扇子;《三国演义》里,沿袭之,强化之,让诸葛亮拿扇子深入人心;加上演义里诸葛亮神机妙算,让周瑜感叹其鬼神莫测,能夺天地造化功,所以后来者也就一应承袭:后来评书小说,军师如朱武,如吴用,甚至徐茂公、宋献策,都执羽扇;更有民间传说,什么诸葛亮的扇子是黄夫人送的,上面有各色阴阳八卦锦囊妙计之类—多是后人自行创作汇编出来的。大概诸葛亮的羽扇,与他传说中“多智而近妖”一起,成了后来神机妙算军师们的标配。
但羽扇的重点,其实倒未必是神机妙算。
三国魏晋南北朝,如诸葛亮般潇洒的案例,也有。《晋书·羊祜传》说羊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说羊祜在军队时不披甲,穿得轻简潇洒,身边也不过十来个侍从—正应诸葛亮素舆葛巾羽扇的做派。
下面连的这段极有趣:羊祜想半夜出门溜达,徐胤挡着不让他出门,说羊祜太轻脱了,“将军你可别把自己浪没了!”羊祜敬重徐胤的意见,不出门了。大概这么潇洒从容的打扮与做派,在手下人眼里,其实颇为危险,于是忠言直谏。
羊祜与诸葛亮这么打扮,不只是为了帅气潇洒有名士风范,也显出来:他们是真勇,也真有把握。
后来南朝梁第一名将韦睿,算是个南北朝诸葛亮。他老人家身体不太好,不骑马,就坐着板舆,手持白角如意督励诸军—跟诸葛亮坐素舆执扇督励军队,颇为相似。
然而韦睿的做派,主要的风格—别看是个羸弱不骑马的老头—是勇。
攻北魏小岘城时,众人犹疑,他主动攻;打合肥,众人劝他退,韦睿非要打;平合肥后退兵,他亲自坐小舆断后,北魏远远看着,这老头真勇,不敢追他。钟离之战,韦睿先以二千强弩击伤南北朝时代顶尖猛将杨大眼,再素舆如意对阵北魏中山王元英;乱箭射来,韦睿的儿子韦黯请韦睿退,韦睿不退,厉声喝止军队的骚乱,于是终于维持局面,后来水攻,破了北魏号称百万大军。
那位说了:这跟羽扇有啥关系?冷兵器时代,将军的姿态很重要。英国史上传奇的战役黑斯廷斯之战,有个经典细节:征服者威廉一度落马,当时情势混乱,眼看要糟,于是威廉赶紧另找了匹马,头盔往脑后一推,让大家看清他的脸,奔驰叫喊:“请大家看着我,我还好好活着!”这么做其实很危险,但极有必要:将军得让麾下看得到,不能净躲在后面喊口号。
韦睿争堤之战时,曾被众人劝退,他便把伞扇麾盖立在堤下,表示我人就在这里了,不动。想象您是个梁普通士兵,远远一看:“哦,老爷子的伞盖在呢!他平时亲自断后,又不骑马,逃也逃不走的,说明有得打!大家拼啊!”
韦睿的不避箭、亲断后、素舆白角如意,是一整套做派:他这么潇洒地一站,有点冒险,有些轻脱,却是士气最好的信心来源:类似于羊祜在军营里不穿甲,侍卫也不多,还爱没事出去溜达似的,都让人相信:“没事,稳着呢!”
现在回头看,司马懿一身戎装,诸葛亮素舆持扇,差距就出来了:诸葛亮在军前这么一立,比什么鼓励言辞都管用,全军自然都懂:“丞相敢不穿甲,拿把扇子指挥三军,那是对咱们信赖到了极点!咱们可不得为丞相拼命吗!”
袁准这么夸诸葛亮:“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安静而坚重。因为稳,所以举重若轻。
于是正史上诸葛亮的羽扇,没那么玄妙,却是一个象征,尤其得比照一身戎装的司马懿来看:诸葛亮军中持羽扇举重若轻的背后,是对自己与全军十足的信心。再说什么治军如神将士用命,都不如主帅拿把扇子不穿盔甲往阵前一站来得有用。
毕竟事实也是:他轻摇羽扇,也不动如山;他活着,司马懿便不能犯他;他不在了,都会来一出“死诸葛吓走生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