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副词“并”的语用功能

2023-12-11闫文静

华夏文化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句语气焦点

闫文静

【内容提要】本文将副词“并”置于动态的篇章中,分析“并”所在小句与其前后出现小句的关系,当前述小句表原因、猜测或强调时,副词“并”具有强调的功能,是说话人对结果的断言;而当后续小句表原因、结果、补充说明及转折时,副词“并”可以凸显结果信息,有时具有反驳的意味。副词“并”在篇章中还同时具有触发说者心理期待的功能及标示对比焦点的功能。

一、引言

副词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之一,也是取得较大成就的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人们不再拘泥于从孤立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是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去考察副词的功能及意义。“并”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之一,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中关于副词“并”的语料统计高达七万余条。因此,关于“并”的句法特征在学界已有不少论述,马真从语义背景的角度提出语气副词“并”的使用必须有一个预设前提,且“并”虽然与否定词紧密相连,但本身不含有否定意义,它只是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①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温锁林发文阐述了“并”类副词的申辩口气,认为其不仅强调否定,还要表达申辩。②温锁林:《现代汉语的申辩口气——兼论语气副词的研究方法》,《语言研究》,2010年第1期。沈冰从“并”的句法结构、语义与语用三个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认为其作为语气副词用法比较固定,只能放在否定词前,语义较为空灵,具有极性语义,并从其主观性和反驳、辩解功能方面讨论了“并”的语用问题。③沈冰:《试析语气副词“并”的语义与语用》,《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2014年。④沈冰:《试析“并”字句的句法结构》,《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另外彭小川⑤彭小川:《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许慧娟⑥许慧娟:《表情态副词“并”“倒”“也”的篇章功能》,《语文学刊》,2011年第3期。、张林华①张林华:《副词“并”与“又”修饰否定词的使用条件》,《语文知识》,2013年第2期。对比了副词“并”“又”“倒”“也”的语义、语用差异。

上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气副词“并”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分析、修饰否定词的使用条件及其申辩口气方面,可以说从微观视野入手探讨了副词“并”的语义背景及研究方法等,前辈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屈承熹在《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一文中指出,汉语副词的研究,一向局限于句子范围内的意义与功能。②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虽然很多学者承认副词有连接功能,但仅局限于复句的组合。我们将视野展开,脱离副词的静态分析,将语气副词“并”放在动态的语篇中去重新审视,其前后衔接的句子与“并”所在小句的关系如何、“并”所在小句的前述与后续小句如何凸显重要信息、如何触发心理期待、如何标示句中焦点信息等问题。

本文引用的例句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BCC语料库”。

二、“并”句前后衔接的句子

(一)“并”句前出现的句子

1.表原因的小句

这里我们所说的“并”句是指语气副词“并”所在分句。沈冰在分析“并”的语义背景时提出,“并”句的前后会出现“与乙不同的情况丙或阐明、解释说明乙没有出现的原因”的小句,这个原因有时会出现在“并”句之前,有时会出现在“并”句之后。③沈冰:《试析语气副词“并”的语义与语用》,《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2014年。我们先来说出现在前面的情况:

(1)一个顾客进来了,买了两管牙膏。因为是个中国太太,老板娘并不上前招待。④本文所有语料引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BCC语料库),以下不再一一注释。

(2)说句实话,现在教师承载的有形工作量和无形压力都比较大,真正有效的进修时间并不多,除了上课就是批改作业,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居多,客观上给教师拓宽眼界带来了困难。

(3)她们那里,因为客人不多,所以并没有厨子。

在例(1)—(3)中,“并”前出现的小句与“并”所在小句都形成了因果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因为是一个中国太太”“因为教师工作量和压力比较大”“因为客人不多”这些原因,“并”所在小句说明了结果,这时的“并”表明了说话人的态度,是对上文原因所造成结果的一种断言。

2.表猜测的小句

“并”作为副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必须与否定词紧密相连,当“并+否定词”出现在句尾时,前面小句通常是说话者对某事的猜测,再由表转折的连词或副词连接“并”句做出断言。例如:

(4)你有钱存在我这儿,我把这笔钱花得很正当,不就得了吗?你自以为胸襟宽大,其实并不。

(5)直白地说,我的家就我一个孤家寡人,我就是家,我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这样一来,我应该感觉很孤独了吧。然而并不。

(6)她本以为回来以后,那位先生就会有信来,可是结果并没有。

在上述例句中,“自以为胸襟宽大”“应该感觉孤单”“以为那位先生会来信”均为说话者对当时情况或某事件的猜测,但结果并非如此,后面用“其实”“然而”“可是”等具有转折功能的词和“并+否定词”的组合来对上文的猜测进行否定。

3.表强调的小句

“并”经常和语气副词同现用以对前文预设进行反驳,因此在篇章中,说话人为了增强“并”句的语气,常常在“并”所在小句的前面再加上表示强调的词组或小句,例如:

(7)再说,我给拉比写的那些东西并没什么害处,只有好处。

(8)真的,你并不一定得走,肯特。如果你愿意,就留下吧。

(9)其实,我并不一定要和他厮守,只要和他在一起聊聊。

(10)无须说,工作一开始并不一帆风顺。

上述“再说”“真的”“其实”“无须说”单独成句,都是为了增强后面“并”所在小句的语气,突出焦点。此时的“并”具有强调的功能,表示对客观事实的确认。

(二)“并”句后出现的句子

1.表原因的小句

如上文所说,“并”句与前后小句可形成因果关系,有时表原因的句子也会出现在“并”所在小句之后,例如:

(11)点了点头以后,倒也觉得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看得出来他完全是出于好意,出于关切。

(12)听众都坐立不安,但是并没有人溜走,因为门口有民兵把守着。

在例(11)(12)中,“并”句后出现的表原因的小句通常以“因为”来作为标记,引出后文原因,“因为他是出于好意,所以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有民兵把守,所以没人溜走”,此时的“并”所在小句先对结果进行了断言,后说出原因。由此可见,当“并”所在小句与其前后小句形成因果关系时,“并”作为语气副词,是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总结性发言,都是对结果的断言。

我们发现,“并”句前后都可接表原因的小句。以汉语对于因果关系的表达习惯来说,通常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而在“并”句中,原因也可以在其后出现,我们认为这与“并”能表示强调的功能有关。在一个句子中,如果说话人想凸显重要信息,可先说结果,而后接表示原因的小句进行补充说明;而如果说话人按正常顺序铺排信息,那就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从句法上来看二者也有区别,当表原因的小句先于“并”句出现时,可以直接说出原因,不一定都带标记词,如例(2);而当表原因的小句出现在“并”句之后,几乎都是有标记的,如例(11)(12)中的标记词“因为”。

2.表结果的小句

由于“并”句与上下文小句可形成因果关系,当“并”所在小句表示结果时,表原因的小句可在其前,也可在其后出现。而当“并”所在小句是对原因进行说明时,后面的小句通常表示结果,以“所以”“因此”与后文进行连接,且顺序不变。例如:

(13)她并非一个轻易听信别人的话的女人,所以我也无法装出不明白她的用意的样子。

(14)由于他在态度上并不严厉、冷淡、苛刻,所以他通常被认为是比较随便的。

(15)两人都胖,但因为她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并不以此为忤,因此处之泰然。

(16)一路上,他由着牛的性子走,并不催促它,因此慢慢腾腾,三十里路走了将近一个上午。

上述例句中的副词“并”是对句中事件原因的断言,具有强调句中语气的功能。

3.补充说明的小句

有时“并”所在小句说明一种情况,后文再对其进行补充说明,例如:

(17)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文明的多样性。

(18)当然这并不一定是事实,也有书无趣而人有趣的。

(19)北京城之为人类的创造,并非一人之功,是集数代生来就深知生活之美的人所共同创造的。

例(17)先说明“不同文明存在差异和矛盾不可怕”,后面继而补充说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文明多样性”;例(18)是对“不一定是事实”进行了说明,“也有书无趣而人有趣”的情况;例(19)先总结“北京城的创造非一人之功”,后面又补充说明了是“深知生活之美的人共同创造的”。这些句子先对结果进行了断言,但是单说结果又显得不充分,有意犹未尽之意,因此后文再对这一结果进行补充说明,以丰富说话人的论点。

4.表转折的小句

“并”所在小句后如果出现表示转折的句子,一般都伴随有表转折的连词“而是”“却”“但是”等,例如:

(20)艾森豪威尔在1956年竞选时就曾经多次提到要制止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却在继续发展,正是由于这并不是一个通货的技术问题,而是牵涉很广的大问题。

(21)那些圣徒们,当初也是凡人,跟我们并没两样;但是他们在世时,一刻也忘不了主的意旨。

在(20)(21)中,“并”在句中反驳了某一客观事实,“通货膨胀不是技术问题”“圣徒们当初和我们一样也是凡人”,而后用表示转折的连词来引出真实情况,具有强调的功能,也是一种断言。

三、副词“并”能触发心理期待

不少学者从预设的角度论述了语气副词“并”的语用功能,如马真、胡勇等普遍认为“并”的使用必须带有某个预设义,这一预设是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①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但在这些先决条件中,有一些并非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说话者心里所期待发生却并未发生的情况。温锁林结合沈家煊的论述,将“心理期待”定义为“人们心中持有的关于言谈对象某一属性或特点的预期”,这就是“并”所能触发的说者的心理期待,我们来看例句:

(22)a.到西京后在清虚庵挖土方,挖出这个小陶罐儿,谁也不认得是什么,他就收藏了。才到城墙头上练习着吹,吹得没个名堂的。

b.到西京后在清虚庵挖土方,挖出这个小陶罐儿,谁也不认得是什么,他就收藏了。才到城墙头上练习着吹,吹得并没个名堂的。

(23)a.宝钗道:“你又编派人家了。怎么就见得也是个禄蠹呢?”宝玉道:“他说了半天,没个明心见性之谈,不过说些什么文章经济,又说什么为忠为孝,这样人可不是个禄蠹么?”

b.宝钗道:“你又编派人家了。怎么就见得也是个禄蠹呢?”宝玉道:“他说了半天,并没个明心见性之谈,不过说些什么文章经济,又说什么为忠为孝,这样人可不是个禄蠹么?”

例(22a)中“吹得没个名堂”只是对他练习吹小陶罐儿的结果的一种描述,而在(22b)中使用“并”作为一个触发项,即说话者认为经过练习应该能吹出像样的曲子,而实际情况却与预期不同。在(23a)中,“他说了半天,没个明心见性之谈”是描述了一种结果,即“他说了半天没什么独到见解”,而在(23b)中用“并”能表达出宝玉对“他”抱有期待,认为他应该能说出一番有见地的话,但结果却和所想的相反。这两个例子使用“并”来触发说话人的心理期待,暗示了作者或说话人对事件的期待,而后说明结果与之相反。

四、副词“并”能标示对比焦点

一个句子的焦点是句子语义的重心所在。方梅提出常规焦点与对比焦点的区别:由于句子的信息编排往往是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越靠近句末信息内容就越新,这种句末焦点被称为常规焦点;反之,如果一个成分不用作引入新信息,而是在上文或语境里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引入了,是说话人出于对比目的才着意强调的,这个成分就是对比焦点。①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从“并”的语法化路径来看,其本义是“连并、合并”,用作动词,后来“并”在本义或引申义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虚词用法,齐春红②齐春红:《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语法化机制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1期。、胡勇③胡勇:《语气副词“并”的语法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8-99.、尹洪波④尹洪波:《“并不”中“并”的功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等认为“并”的语气副词用法来自其表总括的范围副词的用法,胡勇总结出“并”的语法化路径为“动词〉方式副词〉范围副词〉语气副词”。从上述虚化过程来看,“并”作动词时可带两个论元,其由本义引申出的虚词意义所关涉的就应该是两个命题,即预设项及与预设项相反的负命题。因此在副词“并”出现的句子中,由“并”断定的结果跟预设产生强烈的反差,产生对比焦点。我们来看下面两个句子中预设与焦点的关系:

(24)人生原是戏。戏也是有道理的,并不一定是假的。

(25)他总在寻求着宁静,那并不一定是悄无声息的意思。

例(24)的预设B是“戏应该是假的”,这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认知,后面的“并”所在小句说明事实A为“戏也不一定是假的”,此句说明了“是A而非B”,这时句子的焦点是“戏不一定是假的”,是与句中预设相对比而得出的。同理,例(25)的预设B为“‘宁静’应该是静悄悄的”,而后文“并”所在小句想要说明的是“他追求的宁静也不一定是悄无声息的状态”,句中焦点在于强调“宁静可以不是悄无声息的,也可以是另一种状态”。另外,一个句子的重音有时也可以落在焦点敏感算子上,比如例(24)(25)中的“并”就需要重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探讨了语气副词“并”在篇章中与上下文的关系,当前述小句表示原因、猜测或强调时,“并”可表示对结果的断言。当后续小句表示原因或补充说明时,“并”也是对结果的一种断言;后续小句表示结果时,“并”是对句中事件原因的强调;后续小句表示转折时,“并”有反驳的意味。“并”句前后都可衔接表原因的小句,这与“并”具有表强调的功能有关,当说者想凸显重要信息时,可先说出结果,后说原因进行补充说明。且当表原因的小句在前时,不一定带标记;而当表原因的小句在后时,后面小句一定有标记词。当句中不使用“并”时,只是对客观事实的简单描述,而使用语气副词“并”就会触发说话人的心理期待。从“并”的语法化路径来看,“并”作为动词可带两个论元,后虚化引申出两个命题,因此在句中能够标示对比焦点。

我们将语气副词“并”置于动态的语篇中,分析了其部分语用功能,以期能够补充学界对副词“并”的研究。但本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副词是如何触发说者心理期待的,其与句子的预设、焦点等关系如何都值得深入探讨。且副词词义的模糊与空灵依然使笔者在篇章分析中难以准确把握“并”的语用功能,望日后能够进一步讨论并加以完善。

猜你喜欢

小句语气焦点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焦点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短语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