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玄“以礼笺诗”考论

2023-12-11沈薇薇

华夏文化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笺注郑玄毛诗

沈薇薇

【内容提要】从汉代礼制的儒家化到汉代礼制的形成,共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到了东汉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汉代的礼仪制度。《周礼》《礼记》《仪礼》是中国封建礼制的核心,郑玄是遍注“三礼”的唯一之人,《毛诗传笺》继承了《毛传》“以礼笺诗”的传统,一方面引用《周礼》《礼记》中的经典语言解释《诗经》作品中所涉及的典章制度及礼制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寄希望于通过“以礼笺诗”教化天下,希求在礼的规范下社会制度得以稳定。

据文献统计,郑玄笺注的礼书达到了十三种之多。“郑氏以前,未有笺注《三礼》者,故舍郑无所宗也。”①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 刘师培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59页。郑玄注“三礼”前并未有“三礼”之说,自郑玄笺注《周礼》《仪礼》《礼记》之后才统称其为“三礼”,始有“三礼”之学。郑玄在遭遇党锢之祸之后,闭门注书十四载才成“三礼”注,足见他对“三礼”用力之深。据史料记载,郑玄笺《诗》在注“三礼”之后,故其在《毛诗传笺》中“以礼笺诗”实数必然。

郑玄“以礼笺诗”,一方面引用“三礼”中的经典语言解释《诗》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通过“以礼笺诗”达到两者结合教化社会的作用,通过《诗》的广泛传播,而使礼的思想深入人心。

一、郑玄“以礼笺诗”的渊源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代相承的主要形态。西汉《诗》学今文经学派鲁、齐、韩三家,都曾立于学官。又有《毛诗》学属于古文经学派,在西汉一直未被立为学官,直到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为其作笺之后,《毛诗》才得以大行于世。郑玄的《毛诗传笺》是以《毛诗》为底本作笺注的,《毛诗》的后世传本均收于《毛诗传笺》。《毛诗传笺》与《毛诗》是一脉相承的。

从《诗》的传授关系来说,荀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荀子是战国晚期讲授经学的重要人物。荀子传授儒家经典的具体情形史书记载有限。清人汪中在他所撰的《荀卿子通论》中根据现存的记载分析之后认为《毛诗》《鲁诗》《左氏春秋》《谷梁春秋》等皆为荀子所传。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三国时期的吴人陆玑作《毛诗草木鱼虫兽疏》说:“孔子删诗授卜商(子夏),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人毛亨,毛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陆玑所说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毛公自谓子夏所传的记载相合。唐人徐坚的《初学记》 卷二十一也有与陆玑相同的记载,其传承次序为:

卜商→曾申→李克→孟仲子→根牟子→荀卿→毛亨

前人多据此论定《毛诗》传自荀子。有先学根据诗学的内证理论,将今本《荀子》与《毛诗》作以对比,从中发现大量相近的文字,从而确证《毛诗》师承荀子的观点。例如:《荀子·儒效》云:“鄙夫反是,比周而誉俞少,鄙争而名俞辱,烦劳以求安利其身俞危。《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已斯忘。’此之谓也。”荀子所引的诗出自《小雅·角弓》,而此诗《毛诗》的注云:“爵禄不以相让,故怨祸及之。比周而党愈少,鄙争而名愈辱,求安而身愈危。”《毛诗》解诗直接引用《荀子》的原文,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在少数。

在荀子看来“礼”就是诗之本,荀子认为不遵守礼法而仅仅学习《诗》《书》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水,用刀戈舂捣黍谷,用铁锤向壶里投掷一样,收不到任何成效。荀子将诗歌与礼义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与其说荀子是以礼证《诗》,不如说是在以《诗》证礼。如《荀子·致士》曰:“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荀子认为自身具备了礼义那么行为就会端正,国家具备了礼义就会政治清明,能够普遍实行礼义就会名声尊贵扬名天下,让天下的人敬仰,从此令行禁止,称王天下的事业就全具备了。这段话里阐述了具备礼义对个人、国家和天下的意义,最后引用《诗·大雅·民劳》的话来强调礼义对国家至关重要。

汉朝建立后,为尽早建立一套适用的礼仪制度,汉高祖刘邦令叔孙通负责制定礼仪。叔孙通是秦朝的旧臣,他根据秦代的礼仪制度,参照秦以前的礼制加以改造,拟订了西汉的礼仪制度,为汉代礼仪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礼学思想渗透到汉代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汉元帝全面实行尊儒,大量选用儒生入朝为官,他们参政议政时事事“循古”“仿古”,认为汉初以来制定的礼制不符合古制,便纷纷上疏汉元帝,要求用周礼加以改正。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西汉末年,外戚干政篡权。王莽将自己比作“周公”,为干政篡权找到合理的借口。他托古改制,试图恢复古代礼制,在汉代礼仪制度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核心。汉章帝时召开白虎观会议,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并将其定为汉代礼制、伦理道德规范及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作为儒家经典的礼学著作便成了东汉礼制思想的典籍,东汉儒生开始聚徒讲学,传授《周礼》。

从汉代礼制的儒家化到汉代礼制的形成,共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到了东汉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汉代的礼仪制度。而《周礼》《礼记》《仪礼》则成为中国封建礼制的核心,实现了中国封建礼俗的大一统,开创了中国礼学文化的新阶段。我国封建礼制的内容是在《周礼》《礼记》《仪礼》的框架内制定的。

郑玄用了十四年的时间遍注礼学经籍,在中国封建礼制形成过程中由于笺注“三礼”而功不可没。孔颖达提出“礼是郑学”,因在其一生所注之经中,礼学著作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是最大的。郑玄重礼学与两汉的社会政治和经学的自身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学各门派虽然师法、家法都各不相同,但是都接受并发展礼学,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郑玄作为经学家,积极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并将其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具有极强的忧患意识。

二、郑玄以《周礼》笺诗

《周礼》是以搜集周代官制及各诸侯国制度为基础,又在秦汉以来经过儒家用自己的政治思想加以润色、增减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周礼》又叫《周官》,是汉武帝时期河间献王所得的古文旧籍之一,属于古文经,受到今文经学家的排斥,到了西汉末年刘歆整理图书时才定名为《周礼》,是一部记载古代官制的典籍,为古代礼制的重要部分。

《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书中的作品多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记录了周以来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官制和礼制颇多。郑玄在笺注《毛传》时继承了其“以礼说诗”的传统,在笺注所涉及的典章制度及礼制时引用《周礼》。《毛诗传笺》中“以礼笺诗”共计二十余处,其中以《周礼》笺诗的有十余处。

首先,以祭祀礼笺诗。祭祀礼又叫吉礼,是我国古代祭神和祭祖的一种礼仪制度。如:《毛诗传笺》对《周颂·噫嘻》①[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17页。笺注中引《周礼》祭祀礼中的籍田礼说诗。《周颂·噫嘻》是周成王举行亲自耕田的籍田礼告诫农官的诗。籍田礼是我国古代帝王劝农耕田的一种祭祀礼,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称为籍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这一祭祀礼一直延续到我国清代。郑玄引《周礼》笺注《周颂·噫嘻》中“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一句,此句《毛传》注:“私,民田也。言上欲富其民而让于下,欲民之大发其私田耳。终三十里,言各极其望也。”郑笺云:“骏,疾也。发,伐也。亦,大服事也。使民疾耕,发其私田,竟三十里者,一部一吏主之,于是民大事耕其私田,万耦同时举也。《周礼》曰:‘凡治野田,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计此万夫之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也。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川之间万夫,故有万耦。耕言三十里者,举其成数。”《毛传》首先解释“私”为民田,他认为这首诗是写周成王为了百姓生活富裕,因此,令其大力开发私田,并没有明确以礼释诗。而《毛诗传笺》则不然,郑玄首先解释了《周颂·噫嘻》中“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这句话的含义,而后引用《周礼·地官司徒下·遂人》对周代私田的规定加以笺注。“凡治野田,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郑玄引用《周礼》是为了通过交代周代井田的布局,证明“竟三十里者,一部一吏主之,于是民大事耕其私田,万耦同时举也”。郑玄在这里既解释了周成王举行籍田礼的场面,又说明了周代井田的布局和规模。郑玄“以礼笺诗”的目的是证明他所作笺注的正确性。

其次,以宾礼笺诗。宾礼,是古代待宾客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①[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4-466页。《周礼》中所说的这八种宾礼,都是诸侯朝拜天子的礼。

如《小雅·采菽》②[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95页。,《采菽》是一首周天子欢迎款待前来朝拜他的诸侯的礼仪乐歌,属于“秋觐”之礼。秋天诸侯朝觐天子,是评比各邦国之功绩,天子在礼宴上就会对诸侯有所赏赐。《采菽》通过描绘天子在宾礼上赐予诸侯车马衣服,为诸侯取得的功绩颂德祝福,再现了周天子“以宾礼亲邦国”的场面。郑玄引《周礼·天官·醢人》笺注《采菽》中第二章“觱沸槛泉,言采其芹”这句话。

最后,郑玄以军礼笺诗。《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和众也。”③[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6页。据《周礼》所述,我国古代的军礼有五种,即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

如《大雅·绵》中郑玄对最后一句“百堵皆兴,鼛鼓弗胜”引《周礼》进行笺注,笺云:“五版为堵。兴,起也。百堵同时起,鼛鼓不能止之,使休息也。凡大鼓之侧有小鼓,谓之应鼙、朔鼙。《周礼》曰:‘以鼛鼓鼓役事’。”“以鼛鼓鼓役事”出自《周礼·地官司徒第二·鼓人》。司徒,是周代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的官,负责征发徒役。鼓人,是职掌六鼓的小官。鼛鼓,是古代用于役事的一种大鼓,在众人服力役的时候,打起鼛鼓来催动工作。《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大役之礼,任众也。”④[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7页。所谓大役之礼就是指各种由国家发起的营建工程,如营建宫殿、城邑等。国家在营建这些工程时,由于有些工程规模较大,难以指挥控制,因此便用鼓来指挥大役时的劳动或休息。

三、郑玄以《礼记》笺诗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礼》,全书四十九篇,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阐述关于各种礼仪制度的文章选集。书中有的篇章记述了礼仪制度,有的篇章论述的是关于礼的理论,有的论述的是伦理道德及学术思想。《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①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47页。礼是管理国家社稷,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政治制度。《礼记》详细阐述了礼的重要性,即“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②[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礼不仅仅是祭祀鬼神时的一种仪式,也是维护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正常运转的核心体系。

郑玄《毛诗传笺》引用《礼记》中的经典语言释《诗》如:《鲁颂·有駜》中“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一句,笺云:“夙,早也。言时臣忧念君事,早起夜寐,在于公之所。在于公之所,但明明德也。《礼记》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出自《礼记·大学》篇开头的一句,全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多多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显自己最勤勉美善的品德,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到达最完美的境界。《有駜》是一首描写君臣勤于朝政的诗。郑玄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臣忧心国事,早起晚睡在朝廷勤勉办公,显示出他们最美善的德性。明明,通“勉勉”,即勤勉的意思。郑玄引《礼记·大学》开头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即歌颂了君臣勤于国事的美好品德,又彰显了礼的深刻含义,并以此告诫天下臣子,只有勤于政事,忧国忧民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博学可以为政”成为教化天下为君为臣者的经典理论。郑玄身处东汉末年的混乱之世,君臣之礼废,封建等级制度也遭到破坏,作为儒家的经学大师,宣扬礼,传播礼的思想,教化天下百姓遵照礼的制度行事,恢复被破坏的礼制是其理想。郑玄在以《礼记》释诗的过程中,用《大学》释诗就有两处。

除了《有駜》一首外,还有《大雅·桑柔》③[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77页。。《桑柔》是一篇讽刺周厉王、指责执政大臣的诗。诗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佞臣得势作祟,虐政害民,贤臣被放逐,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残害,是导致国家混乱的祸根。第六章“如彼溯风,亦孔之僾。民有肃心,荓云不逮。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笺云:“肃,进。逮,及也。今王之为政,见之使人唈然,如乡疾风,不能息也。王为政,民有进于善道之心,当任用之,反却退之,使不及门。但好任用是居家吝啬,于聚敛作力之人,令代贤者处位食禄。明王之法,能治人者食于人,不能治人者食人。《礼记》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聚敛之臣害民,盗臣害财。’”郑玄引用的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最后一节,这是《大学》的作者引用孟献子的一句话,即:“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④[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03页。郑玄引用《礼记·大学》中的为政理论,告诫国君处理朝政选用臣属时,应该选用那些具有美好品德的人。郑玄在笺注中指出国君的错误用人路线,他认为国君的用人原则让人骇然,就像迎面刮来的一阵大风,让人不能呼吸。国君为政,如果臣民有美好的品德,就应当任用他们,国君对其不但不重用,反而辞退他们,使他们不能到达朝门之外。反而任用那些居家吝啬,在聚敛财富上用力的人,让他们代替贤能的人处在官位上吃俸禄。郑玄以《大学》中“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聚敛之臣害民,盗臣害财”一句,进一步说明国君想治理好国家,却用小人来治国,那么灾难和祸患就要降临了。这是郑玄通过“以礼笺诗”对东汉末年的君主和权臣的劝导和教化。

四、郑玄以礼学思想笺诗

孔颖达在评价“三礼”时做出了“礼是郑学”的概括。所谓“礼是郑学”,就是说郑学的核心部分是礼学。郑玄不仅以《周礼》《礼记》笺诗,同时能够灵活运用礼的思想笺诗。

《小雅·信南山》①[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24页。中:“祭以清酒,从以騂牡,享于祖考。”郑笺云:“清,谓玄酒也。酒,郁鬯五齐三酒也。祭之礼,先以郁鬯降神,然后迎牲。享于祖考,纳亨时。”该诗的意思是先以酒来祭神,接着迎入祭祀用的牛,献给祖先以表敬意。郑玄首先解释“清”酒就是玄酒,是三酒之一。在举行祭祀礼的时候,先献上清酒,再献上祭祀用的牛,供祖先享用。三酒是我国先秦时期举行祭祀时用的三种酒,《周礼·天官·酒正》云:“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②[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仪礼·少牢馈食礼》曰:“宰命为酒。”③[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01页。“三礼”中,《周礼》和《仪礼》多处提到酒在各种礼仪上的使用方式,实际上在古代的各种婚丧嫁娶的礼仪上都要用到酒。《小雅·信南山》是一首描述周天子秋收后祭祖求福的诗,显然郑玄这是在以祭祀之礼说诗。郑玄虽然没有引用“三礼”中的具体语句来笺诗,准确地运用“三礼”中的内容说诗,使诗的内容更易于读者理解。

如《陈风·东门之杨》④[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6页。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郑笺云:“亲迎之礼以昏时,女留他色,不肯时行,乃至大星煌煌然。”郑玄以迎亲之礼来说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诗序》《毛传》和《毛诗传笺》都认为是:“刺时”之诗。据《诗序》,这是一首写“婚姻失时,男女多违。亲迎,女犹有不至者也。”有人认为郑玄的理解有误,其实不然。郑玄笺注的“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一句,正如《诗序》所说,这是一首讽刺陈地不良风气的刺诗,“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意思是:娶亲时昏时亲迎之礼的时间已经到了,而女子却留恋他人,不肯走,乃至启明星都从东方升起。实际上郑玄的理解是正确的,他在笺注时运用了“三礼”中有关“婚礼”的内容。《礼记·昏仪》《仪礼·士昏礼》《仪礼·聘礼》等篇章都对古代的“昏礼”有详细的记载,古人认为“昏礼”为阴礼,所以迎亲的时间定在昏时。

郑玄笺注《诗》据其所理解的诗义,对与礼相关的诗作以解释说明。如《邶风·绿衣》①[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7页。中“绿兮衣兮,绿衣黄里”一句笺云:“绿兮衣兮者,言褖衣自有礼制也。诸侯夫人祭服之下,鞠衣为上,展衣次之,褖衣次之。次之者,众妾亦以贵贱之等服之。鞠衣黄,展衣白,褖衣黑,皆以素纱为里。今褖衣反以黄为里,非甚礼制也,故以喻妾上僭。”郑玄根据《周礼·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褖衣、素纱。”②[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对这首诗的解释十分合理,他虽然没有具体引用“三礼”中的内容,但其笺注却是正确的。《周礼·内司服》注云:“后从王祭先王则服袆衣,祀先公则服褖翟,祭群小祀则服阙翟。”③[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礼的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毛诗传笺》“以礼笺诗”,有时候也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评价郑玄以礼注诗:“郑君专于礼学,故多‘以礼笺诗’……然有拘于说礼而失之者。《凫鹥》序云:‘神诋祖考安乐之也。’毛以五章皆以祭宗庙,郑以首章祭宗庙,二章祭四方百物,三章祭天地,四章祭社稷山川,五章祭七祀。然诗中实无此分别,且三章‘尔酒既谞,尔殽伊脯’,《笺》云:‘天地之尸尊事尊,不以亵味酒脯而已。’孔《疏》云:‘其实天地之祭,更有殽,此则觉《笺》之疏失,而微破之矣。’此郑拘于说理之病也……”④[清]陈澧:《东塾读书记》第6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819页。诚然,郑玄“以礼笺诗”有很多突破和细致之处,但是也不免有牵强之处。郑玄在为《毛传》作笺注的过程中补充了许多礼的内容,大大丰富了《诗》《毛传》笺注内容的外延。其以古代礼制为切入点对《诗》进行制度化的研究,为后世《诗》、汉代政治制度及文学思想的研究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笺注郑玄毛诗
安大简《诗经》虚词异文考略
从官场到书房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一代通儒郑玄
《四库全书总目》五峰集 斐然集笺证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诗史、索隐与晚明记忆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曝书亭集词注》笺注内容探析
敦煌写本《文选》李善注引《毛诗》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