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合璧,互通共生

2023-12-10朱宏燕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诗画意境古诗词

朱宏燕

一、高中美术生古诗词学习的困境与优势

笔者在广美附中执教近二十年,对高中美术生语文学习有较深的感触。培养具有深厚艺术素养和扎实专业功底的艺术特长生是我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目标。为此,学生既要紧跟文化课步伐,又要用大量时间学习纯艺术与设计类的相关专业课程。鉴于文化与专业的双重压力,语文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自然被大大挤压了。但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与美术息息相关,甚至互通共生。作为语文教师,只能想方设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容量,因材施教,努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像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语文唤醒学生一颗颗鲜嫩的诗心,并以此为助力,才能让他们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中学生普遍对古诗词抱有畏难情绪。不少美术生文化基础本就较为薄弱,而古代诗词往往言简意丰,含蓄且思维跳跃性强。再加上文化课学习时间较少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很难真正与诗人产生跨时空交流与审美共情。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术生在诗词审美能力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潜力和优势。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德华·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一多元智能理论直接打破了传统的一元智能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形态,人的潜力完全可以向更多的方向发散延伸。而美术生在空间智能、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几种能力也正是诗词鉴赏所必备的。语文教师更需要扮演的是美的唤醒者和兴趣激发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智能,打开诗词之美的大门,并通过不断的审美沉淀,最终转化为他们艺术人生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

二、诗画同源,意趣自得

美术生在古诗词审美鉴赏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自诗画本同源。古今中外历来都有关于诗画一体的通识。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曾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云:“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两者都表明画是一种“有形”的、“无声”的艺术,而诗歌是一种“无形”的、“有声”的艺术,它们本是共通融合的关系。

无独有偶,我国也很早就认识到了诗画艺术的共性。苏州大学教授吴企明认为,诗画融通的艺术现象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随着诗歌与绘画的兴起,到唐代诗画融通进入“大觉醒”时代。王维乃诗画合一的典范,杜甫等许多诗人也写出了众多的题画诗。宋代则迈入了“自觉”时代。苏轼的名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首先在理论上揭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规律。清代雏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曾言:“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吴企明,2018)以上言论都异曲同工,共同阐释了诗画一体的理论。如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艺术化,更贴近美术生的专业特点,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知不觉提高了诗词品鉴能力。

三、依詩作画,缘画悟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要求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审美鉴赏的终极目标是审美创造。在美术生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增进学科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用他们擅长的造型艺术的方法,这样更能扬长避短、驾轻就熟。沈宗骞《芥舟学画论》卷二说:“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入诗者,皆可入画。”(吴企明,2018)宋代画家吴翰龙在《野趣有声画》中也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周积寅,2013)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诗画互补的关系,结合美术生与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其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据诗作画、以画悟诗,达到互通共生的双赢效果。

(一)挖掘诗画共同元素,以画促学

依诗作画首先要挖掘诗中的色彩元素。诗人喜欢用意象构建画面美,讲究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而美术生对色彩有着天然的敏感。吴企明教授认为唐诗色彩绚丽多姿,如李白的“清而丽”,李贺的“奇而丽”,温庭筠的“绮丽”等。又如王维名篇《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雪白的鹭,金黄的鹂,浓淡相间,广阔的水田衬以深深的夏木,视野苍茫而意境幽深,互相映衬,画意盎然。

因诗作画需把握诗歌所采用的意象和借此传达的意境及情思。诗画艺术家皆重意象、意境。古人提出“寓意于象”。汉代王弼认为:“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吴企明,2018)当然,诗画家不是机械地描摹客观物象,而旨在表达蕴含创作者情思的意境,追求“象外之意”“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宗白华,2009)古代文人画特别强调绘画中的诗意表达,以期与注重外在技巧的匠人绘画相区别。笔者在教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课中,先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并揣摩意境。这首诗无一字华丽却清丽自然。尤其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捕捉住了农村司空见惯的事物。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凝绿于夏;堂前桃李,列植成行,互相争艳,令人心生神往。朦胧的远村,轻柔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描绘由近至远,浓淡相间,动静相生,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简朴、悠远、宁静、祥和的田园村居图,传达出朴拙自然、悠然自适的意境。体现了诗人返璞归真、安于清贫、隐逸山野、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为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要求学生在认真体会诗中的画意和情趣之余,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图1、图2是高一学生堂上画的两幅作品。

诗画家还十分讲究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古人认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从虚实相生的角度探寻诗歌的美妙。“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借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这五种景物,都是自然界的真实存在,但经过诗人的妙笔点染,似乎都幻化为仙境中的景色了,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空灵迷离,幽洁朦胧。除此之外,诗人还把客观的实景与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虚实相生,摇曳生姿。整首诗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情韵袅袅,余韵悠长,令人遐思。图3是高二学生课后创作的作品。

这几幅画有的手绘,有的电脑制作,不但更直观地呈现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丰富了其中的意蕴 。既激发了学生的绘画潜能,也增强他们学习古诗词的信心。

(二)缘画悟诗,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启美者”。“因诗作画”“缘画悟诗”就是笔者启发学生寻美、悟美、创美的尝试。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给自己的画作命名。命名的形式可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加以提炼,或者以类似题画诗的形式写在作品旁边。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乃“诗中有画”的典范。首联描写雨后山中秋景,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颔联再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颈联写浣衣之女嬉戏于茂林修竹,渔樵之子争渡于荷塘月色,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充满了拙美和野趣,有“人在画中游”之感。尾联转向抒情,意为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仍佳,隐者自可久留。其喜归自然,厌恶官场之情溢于言表。画作完成后,学生根据不同诗句的内容或整首诗的意境,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概括,如“雨后晚秋”“月华下的松与泉”“那一片桃源”“素心人”“秋之语”“秋之韵”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命名。这种用简练文字概括图画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更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古诗词之美、传统文化之美。

以画悟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画作进行适当解读、点评。为了丰富美术生的文化底蕴,教师推荐相关书目,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唐诗、宋词,然后选一两句最能产生共鸣的诗词加以创作,并进行个性化解读。如有学生将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意吸纳入画,学生分享自己的构思匠心:“画面物象疏朗,色墨清淡,中间大块留白,是为了描摹湖水的开阔浩渺,传达空灵朦胧的意境,再现雨后西湖的美景。”学生的解读很好地传达出画外意,反过来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起到了诗画融通的效果。

依詩作画、以画悟诗也与当前美术高考的新动向相契合。近年来,各大美院的国画艺考加考古诗词作画。如中国美院要求考生根据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完成一幅主题创作,同时以题跋的方式抄录全诗。这一考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诗意的把握、书法功力等综合素养。这是对长期以来艺考重技法轻文化的一种纠偏,也是对美术生在传承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总之,诗画合璧的教学模式,是跨学科教学的一种积极探索。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引导美术生学好古诗词,既能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还可涵养其画品人格,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画学大师潘天寿认为艺术家需要“养气”,他在《听天阁画谈随便》中阐述:“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绝难得有不凡之贡献。”(吴企明,2018)因此,依诗作画、缘画悟诗是优化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把诗与画进行融合、创新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诗画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诗画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