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设计应突出路径意识例谈

2023-12-10潘井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潘井亚

摘 要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以终为始、合理分解、经历体悟。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文本与学情,教学设计应突出路径意识,让学生有思考抓手,进行扎实有效的思维训练。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路径意识  以终为始  合理分解  经历体悟

组内A老师上了一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本以为设计得不错的,然而结果与老师设计的目标差距很大,课堂气氛沉闷。

一、大单元下的教学意图

A老师力求体现大单元教学,认为统编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赞美劳动”为人文主题,以理解新闻知识为单元目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以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上人的误解和短视心理为新闻评论角度,切入新颖独特,彰显了评论独特的新闻价值。教学中,A老师作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只推进两个任务:

任务一:有评论指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既层层深入又很辩证。请结合相关段落和语句予以说明。

1.概括每一段段落大意。

2.纵比圈画出意思深入的语句。

3.圈画出体现辩证思考的语句。

任务二:新闻评论角度的理解并运用。

1.《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评论角度是_____。

2.借鉴任务一的词语提示,指出所学文章的评论角度。《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评論角度是_____,因为袁隆平_____。《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评论角度是_____,因为张秉贵_____。 《“探界者”钟扬》的评论角度是_____,因为钟扬_____。

层层深入,A老师认为表现在段落大意上。第一段引出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话题。第二段讲工匠精神对国家、企业都有积极作用,侧重于现实。第三段在驳论中阐释工匠精神侧重于国家层面的时代价值。第四段批评浮躁风气和短时心态,倡导“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第五段再宏观讲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指出工匠精神的作用。辩证体现在这些段落和语句中。第三段“不是……而是”,第四段“没有……怎能有”,第五段“并不以……足以”。

任务二中三篇通讯的评论角度其实可以有不同理解的,这取决于学生从哪个视角审视文本,但是为了评价,A老师又从劳动态度、做法、价值等角度进行了引导。

二、实操卡壳

从学案批改判断,任务一第三题容易,因为它要求指认出来就可以了,前两题稍难。上课时,A老师调整为先解决第三题。第三题倒是顺利解决了,但在第一二题推进时失败了。学生的解答混乱,课堂气氛沉闷。

他先点名一个学生展示第一题答案,该生的解答很差,没有逻辑。A老师没有让学生研讨修改,大约是怕耗时太多。取而代之的是A老师读出了自己准备好的参考答案。因为内容太多,学生记录比较困难,学生有被冷落的感觉。再问“深入”怎么体现在相关语句中的?学生就低下头不理老师了,剩下老师自说自话。这个环节设计是失败的,主要是问题太空洞了,学生不知道解题的抓手与路径。

三、空洞怎么来的

为何会出现这个空洞的环节设计呢?主要是目标不明,环节设计散乱。从底层逻辑层面,可以思考:为何需要这个环节呢?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教学难点是什么呢?这个环节与目标、难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具体可从两个方面作说明。

1.文本特点未能服从单元要求。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在本单元的中心任务是体现评论角度的独特性。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教师由该文的评论角度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选择恰当的角度评价前面三篇人物通讯,再让学生浏览新闻网站,筛选新闻,并写作新闻推荐书,在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

既然课文定位如此,教学设计就要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的评论角度。而A老师第一次的设计没能清晰回答这个问题。评论角度是什么意思?本文的评论角度是什么?文章选择这个评论角度有何意义?这些思考在设计中没有体现。任务一主要是理解文章论证的辩证与深入,这显然是偏离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一看似推进了学习,实则不知要走向何方。

2.学习内容凌散而不聚焦。

任务一的核心内容是理解文章论证的深入。怎么理解深入的呢?A老师是想让学生在段意概括的基础上发现深入在何处的。但从第一节到第二节就开始深入了吗?如果有,深入的标准是什么?意思的递进是不是?角度的转化是不是?论证的辩证是不是?这些内容事先不讲清楚,学生会无所适从的。

对于大的教学流程,很多一线老师是有路径意识的,但当涉及到难点时,教学设计中的路径意识往往就模糊了。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源是教师的课程意识、生本意识淡薄,指向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的设计能力依然不高。教学难点攻克的路径设计和评价设计,恰恰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调整后的教学

究竟怎么合理设计本课的教学呢?有三点是必须要遵循的。

一是以终为始。这是一种倒置的设计方法,以倒问为标志,如本课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难点是什么,怎么一步步走过来。

二是合理分解。既然目标和重难点定下来了,那么下面教学设计的重点工作就是将教学流程合理分解,为了这个三,必须先有这个二,要有这个二,必须得先有这个一。而课堂教学是从一向着三有逻辑地推进的。在另外一个班上课,A老师重新调整了设计,效果立马改变。他的新设计提出了四个问题:

①工匠精神是什么?分别用八个字、四个字、两个字尝试回答。时代品质是什么?不超12字。(参考答案:炉火纯青,一流心性;技进乎道;技道;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

②为何要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整合原文,分点作答,不要重复。(参考答案;时代品质要求精细对应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治疗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5段的4个是字句/利企业、利国家/刷新审美追求,扩充文明疆域。)

③怎样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工匠者从技道两个方面入手;非工匠者践行工匠精神。)

④评论的角度是什么?(明确:现实的需要看工匠精神,从消除人们的误解看工匠精神。)

本设计把指出评论角度转为判断文章重点,怎么理解教学重点,前面推进了三个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落实到字,落实到句子,可谓步步把实,分解合理。

三是经历体悟。语文教学不是告知知识,而是在经历体悟中发现,这样才能理解,建构知识。所以环节的设计不是为了学生答出老师心中已有的那个唯一的参考答案,而是尊重学生体悟,在体悟中勾连旧知,达成共识。工匠精神是什么?学生表述出来的答案肯定与老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但从实和虚两个方面界定工匠精神肯定是合理,否则顾此失彼就有失偏颇了。为何要雕琢?怎样雕琢?其解答亦然。总之,经历体悟,学生才有可能经历“知道——理解——运用”的学习过程,教学才能跳出无意识的惯性灌输陷阱。显然,第二次的设计方案就是让学生经历了体悟过程,从感性理解文章内容和脉络,再到总结出指向新闻评论的核心知识,到第二个任务时候,知识来到了运用的阶段。这种体悟的经历也是沿着清晰的路径走向知识的深处。这是调整之后课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