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引领法律职业伦理课跨学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3-12-10廖克环刘劲宇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伦理案例

廖克环 刘劲宇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实施《法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列入十门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印发《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力度,面向全体法学专业学生开设“法律职业伦理”必修课,实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

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律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道德和职业规范,以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法律规定和职业道德准则。这些伦理原则旨在维護公正、诚实、透明、客观、保密和尊重等价值观,并确保法律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循良好的道德标准,爱岗敬业、恪守职责。法律职业伦理的养成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缺少法律职业伦理的法律人无法承担法治建设的使命。[1]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对于培养法学类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养成规范的法律职业行为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是我国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普遍面临“不受重视、专业师资欠缺、与传统法学课程同质化的现实困境。”[2]因此,法学类专业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旗帜鲜明开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3]以课程思政引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法学教育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上诠释公正、诚实、透明、客观、保密和尊重等价值理念及相应的方法论思想,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和政治觉悟。

二、设定“八大”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引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在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学知识技能的融合中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拓宽法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此,我们提出设定“八大”课程思政目标。

第一,强化法律职业道德观念。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法律职业伦理基本内容的理解,让其认识到作为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特性和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法律职业道德观念。

第二,塑造高尚的法律职业人格。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教学方法,培养法学生正确、独立、专业的法律职业人格,以便在未来实践中能遵循法律职业伦理准则。

第三,强化保密和尊重隐私的原则。明确法律从业人员应严格保护当事人隐私和保守机密信息,明确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是维护信任和专业信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将当事人的敏感信息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

第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课堂灌输、课外研讨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法律从业人员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公益活动,激发他们担任法律职业者的责任感,为社会作出贡献,推动社会公正、平等和法治的发展。

第五,提高法律服务质量意识。引导学生重视当事人权益,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无论服务对象在社会地位、种族、性别、信仰或其他特征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性,都应尊重每个主体的权利,避免歧视,为当事人提供无差别的高质量法律服务。

第六,注重职业诚信。培养法学生具备公正、客观、透明的品质,正确处理法律职业中的伦理冲突,敢于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使其能够确保公正和公平的法律程序、独立公正地处理法律事务,不受强权、贪腐和贿赂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第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升学生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努力的意识,引导他们成为推动法律进步、服务社会的积极力量。

第八,坚持终身学习。法律从业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持续的职业发展和教育,以确保他们始终保持符合职业标准的能力和水平。

三、面向跨学科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计

课程思政引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需要我们开拓多学科的理论视野,强化面向中国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意识,开展多层次学术共同体的建设。[4]由此,帮助学生把握法律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关系,深刻领会法律职业伦理各准则的政治、经济、文化渊薮,为践行伦理原则夯实基础。

第一,推行跨学科案例分析与讨论。改革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组织跨学科讨论小组,选择具有代表性、复杂性和多维度特点的案例,确保案例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等。广泛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研讨,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职业伦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

第二,运用模拟法庭再现案例场景。在模拟法庭中融入跨学科案例场景,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再现律师、当事人、法官等角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职业伦理决策和实践过程,提高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

第三,开展实地调研和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带着“案例情境”参与法律机构、社区法律服务等实地调研和志愿活动,让学生与实际法律工作和法律服务相结合,理解法律职业伦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组织行业交流和实践讲座。邀请法律从业人员、律师、法官等前来学校进行交流、讲座和分享实践经验,让学生了解法律职业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对法律职业伦理的兴趣和认知。

第五,组织跨学科研究小组,开展法律伦理小课题研究。以分组式设计小型法律伦理研究项目,每个小组可邀请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法律职业伦理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发表不同学科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

四、组建校内外跨学科协同教学团队

法律职业伦理课既要向学生讲授清楚法律职业和一般职业伦理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也要详细说明法律职业共同体内各具体职业特有的伦理规范要求。这种“跨学科性”意味着授课教师要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然而,长期以来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脱节,教师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当前,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共同培养法治人才的模式已被普遍采用,法學院校纷纷在法律事务部门设立实践基地,聘任优秀的法律实务工作者担任校外导师。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让教学更“接地气”,开课学院可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外资源,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打造专兼结合的授课教师团队,指派本单位一名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邀请具有律师、检察官、法官等法律职业经历的实务界专家共同参与授课。

优秀的法律实务专家参与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师资不足,另一方面,结合个人职业经历讲授课程知识,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更具有说服力,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为了避免课程教学碎片化、缺乏整体性,课程负责人应根据各人的特点合理分配教学任务,统一授课要求和设计课件,组织团队成员一同备课、试讲,监控授课形式与内容,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共同打造一个有机联系的优质课程体系。

五、搭建跨学科案例教学智慧平台

法律职业伦理是新兴的、交叉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经常使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法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受制于有限的时空条件,传统课堂上所采用的案例教学往往是教师单一讲授经过处理案例,个别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参与的范围和深度不足,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有限。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智慧教学平台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新技术,改革教学方法。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的数字化案例库。案例库建设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案例内容既可以通过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示,让案例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当然,放入平台的案例应该经过适当的处理,避免侵犯他人隐私。第二,课程负责人可争取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支持,共同研讨、开发案例,确保案例数量充足和案例内容的恰当性、针对性。第三,授课教师充分利用数字案例库在平台布置案例分析作业,及时反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结语

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来看,法律职业伦理课都可视为法律专业的“思政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育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新时代要求下,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学应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改变过去只重视课堂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引领,面向跨学科实践教学,汇集社会各方面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将法律职业道德要求的阐释与思政育人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与认同。

参考文献:

[1]钱大军,李博.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42-45.

[2]袁钢.我国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23(Z1):44-50.

[3]马怀德.法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2(06):7-9+34.

[4]陈柏峰.法律实证研究的兴起与分化[J].中国法学,2018(03):132-149.

[支持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2021年度课程思政建设一般项目(X-KCSZ2021031)。]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跨学科伦理案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