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入伍适应力中的作用研究

2023-12-10林燕荣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军事体质体育

林燕荣

在高校体育教育与国防教育协同方面,张春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影响,认为应加强体育教育与国防教育的有机衔接。李明强从军事体能的角度探讨了改进大学生入伍适应能力的对策。郑雪等通过研究提出体育教师应加入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王文杰研究发现大学生经过军事训练,其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均得到提高。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尝试通过强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建设,探索体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入伍适应力的作用机制。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与作用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

1.运动技能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运动技能学习是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技术方法,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身体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能力及专项运动的竞技水平。这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科学体育锻炼提高自身体质的关键途径,具体包括各种球类运动(足球、篮球等)的基本动作和球感训练,田径项目(短跑、长跑、跳远等)的基本技巧训练,一些对力量和耐力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举重、摔跤等)的专项训练等,系统的运动技能学习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动表现。

2.身体锻炼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身体锻炼主要是指通过对身体各系统功能的增进,如肺活量、心输出量、肌力、柔韧性等的改善,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过程。这种对身体系统的训练可以强身健体,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具体锻炼方式包括有氧耐力锻炼(长跑、跳绳等)、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训练(举重、引体向上等)、身体柔韧性训练(拉伸、体操等)等,通过锻炼可以达到调节和增进生理机能,改善体型,培养良好体态的目的。

3.体育理论知识

高校体育教育也会传授学生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通过课堂和理论学习,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防护及伤病康复等方面的知识。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防护与康复知识、体育训练学理论等,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4.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体育教育中也会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育竞赛、运动会、户外拓展训练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考验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集体训练、比赛等活动,学生可以在与人交往、团队配合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全面的身体锻炼、系统的理论教学、丰富的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既具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作用

1.增强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

高校体育教育可以通过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身体机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这种身体锻炼的强化效应可以使生理功能得到提高,如肺活量增加、最大肌力提升等,锻炼对身体机能的改善和调节作用能增强学生对病原体侵袭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是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最直接的作用。

2.培养奋斗志气,增强意志品质

高校体育教育中包含大量体能活动,以及针对技能的重复训练,这需要学生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稳定的情绪,以确保能不断取得进步。在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中需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能培养学生的毅力。体育竞赛需要学生有坚持不懈、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并且不能在失败时气馁,这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奋斗志气和意志力。

3.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组织纪律性

许多体育活动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完成,个人必须服从集体整体的战略目标。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考验个体对集体的贡献度,这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具有集体观念的大学生更容易遵守训练规则和满足生活的纪律要求。

4.弘扬爱国主义,传播国防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开展大量群众性体育活动,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拼搏、顽强努力的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體育赛事,学生可以接受爱国主义熏陶,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此,体育教育是进行国防教育、传播国防精神的重要途径。

5.增进社会交往,培养人际能力

高校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的,这为大学生创造了合作、交友的机会。体育训练、赛事准备需要团队协作配合,这能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6.丰富校园生活,活跃学生自主性

学校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各种体育社团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群体自愿参与,同时,组织体育活动需要自主管理,这也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精神。

7.增进健康幸福感,提升生活质量

通过体育锻炼和各种竞技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强体魄,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体育活动带来快乐和社交乐趣,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活的质量,使校园生活更加充实。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发挥着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培养集体主义、传播爱国主义、培养人际交往、活跃校园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等重要作用,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国防教育协同,培养大学生入伍适应力

(一)组建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1.高校体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小组

高校要成立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校内国防教育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高校体育部门负责人、军训教官、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负责人、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等。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常设管理部门作用,牵头负责小组工作,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国防教育各项事务。

2.制定提升大学生适应力工作方案

工作小组要研究当前形势任务,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研究制定促进大学生入伍适应力的工作方案,方案应包含具体措施,如适应力考核方案、军事体育课程设置、军事拓展训练、思想政治工作等内容。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方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分工。

3.加强政校军协同育人

小组成员单位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及部队的密切配合,邀请政府国防部门和军队院校专家加入工作小组,提供专业指导。定期选派教师到部队进修培训,学习军事培养经验。政府、军队和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二)设置适应军队需求的体育课程

1.增加军事理论知识课程

高校要在公共体育课中加强军事理论知识的教学,开设必修的军事理论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掌握国防常识、国家安全形势、国防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学生理解国防应急响应要求,增强学生综合国防观念。

2.设置军事化体能训练课程

根据军队对体能的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应增加军事化训练内容,如专项负重训练,模拟战场环境下的综合体能考验等。此外,高校可以开设军体拳、军体操等军事体育课程,这些训练能系统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

3.开设具备军事技能的选修课

高校要充分考虑军队需求,开设适应军事训练的体育选修课,如地形辨识、攀爬救生、防化知识、投掷技能等专项内容,采用军事化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军事技能。

4.强化实战化军事体育训练

高校可以结合专业设置推出模拟实战环境和情景的军事体育训练,如载重越野、应急防救等项目,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建沉浸式训练环境,提供接近战场体验,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建立校内外军事体育培训基地

1.合理规划校内体育场地资源

高校要合理规划校内场馆设施分配,保证国防体育训练需要,如專门划出场地建设军事训练场,设置具备军事功能的专项训练器材,训练设施不能只服务于普通体育教学与训练。

2.与军队联建区域性培训基地

高校可依托国防教育基地等资源,与军队联合创建校外军事体育培训基地,共享场地设备,聘请军方专家指导训练,选派教练员与学生一起训练,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军营生活。

3.举办军事体育夏令营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具有军事特征的体育夏令营活动,邀请军人担任教练和管理员,利用假期时间,开展连续性军事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素质,为入伍储备能力。

4.构建高素质军事体育师资队伍

(1)聘任退役军人担任兼职教师

高校可以聘任有丰富军旅经历的退役军人担任体育课兼职教师,选择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优秀的优秀军人发挥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指导教学,鼓励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辅导。

(2)选派教师到部队进修锻炼

体育教师要深入一线部队学习锻炼,熟悉军事训练方法,了解部队对新兵的要求与培养过程,与军队专家交流培训体会,形成长期合作机制。

(3)建立师资培养与交流机制

要建立常态化的军事体育师资培养机制,实现专兼职结合。鼓励高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军队院校深造,聘请军队专家开展师资培训,定期召开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学经验推广。

综上所述,高校要建立工作领导机制,创新体育课程设置,构建培训基地,强化师资建设等,实现体育教育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大学生的入伍适应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入伍适应力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化体质监测与评价机制

1.完善身体素质监测内容体系

高校要建立系统、科学的体质监测内容,测试要包含身高、体重、BMI、肺活量、心率、握力、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反应速度、肌力、柔韧性等项目全面记录学生的身体指标,同时加入心理学测量表,评估抗压能力、自控力、自信心等心理因素,使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动态记录体质监测结果。

2.构建量化身体素质评级标准

高校依据军队对新兵身体素质的要求,科学制定量化的大学生体质评级标准。每个项目设定数值化指标,评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修正标准,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3.开展每学期体质测评,监测学生体质变化

学校要在每个学期开始时统一组织开展体质健康测评,记录全校学生的体质监测数据,依据评级标准对每个学生进行等级评定,并与之前各学期体质测试成绩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学生体质水平变化情况,监测体质增长状况。

(二)分类指导完成个性化体能提升

1.根据体质结果因材施教进行分层规划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采用分层规划训练方法,对体质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完成专项培训;体质一般的学生,进行体质提升训练;体质优秀的学生,实施高层次的挑战性训练。同时要求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分别给予个性化指导。

2.针对体能弱项提供个性化专项训练

学校需要要求学生在体能各项测试中发现其能力弱项并做针对性训练,如柔韧性差的学生进行更多拉伸训练;肺活量偏弱的学生进行有氧跑步;爆发力不足的学生进行短跑提速训练等,通过个性化专项训练强化体能短板。

3.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测试可以发现学生在自信、抗压、意志力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专业心理指导老师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通过情景训练、释放压力等方式,全面提升心理素质。

(三)融入军事元素强化体育课程内容

1.设置军事知识和技能理论讲授模块

高校在体育理论课上专门设置军事知识模块,系统教授学生军衔识别、防化知识、巡逻搭桥等军事理论知识,采用案例解析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军事技能的操作规程。

2.进行军事化体能项目训练

在课程训练中加入军体三项、负重越野、军体拳等项目,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声嘶力竭等军事化训练方法,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

3.开展模拟军事对抗情景的体育项目

设置两军对抗的体育项目,如夺旗竞赛、占领高地等,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情景中学习团队协作和战术应对,这可以训练学生的战术思维,增强学生应变能力。

4.组织野外生存挑战特训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野外生存挑战特训,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独立生存任务,通过严苛的野外挑战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

(四)推行形式多样的军事主题活动

1.开展军事知识竞赛

学校可以举办知识问答、电视问答等形式的军事知识竞赛活动,内容覆盖国防常识和军队知识,检查学生对军事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其学习兴趣。

2.组织具有军事特征的运动会

在运动会上安排军事项目,如军体拳表演、障碍越野比赛、军事操练展示等,运动员穿军装比赛,模拟军营氛围,强化体验感。

3.开展军旅生活体验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军旅生活体验”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穿军装,进行军事化管理,执行训练任务,在活动中直接感受军队生活。

4.举办军事电影展播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军事电影展播活动,放映军事题材影片,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类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五)完善軍事素质教育效果评估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要综合考虑军队对新兵的要求,设定判断学生军事素质的评估指标,如理论知识考核、身体机能测试、射击成绩、心理素质评价等指标,构建系统、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

2.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评估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军事素质教育效果评估活动,可以通过笔试、机能测试、综合训练考核、心理调查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考核。

3.汇总分析考核结果,持续优化过程

通过汇总每次评估考核结果,分析学生在不同维度的表现,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与学生个体的不足,根据考核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的依据,实现教学水平持续提升。

4.建立学生军事素质评估数据库

为了动态掌握学生军事素质教育效果,要构建数据库,建立学生素质评估档案,并定期更新考核结果,实现军事素质教育过程的全流程监控。

经过上述努力,不断优化完善军事素质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以评促教、以评定教,全面有效提升大学生入伍适应能力。

四、结论

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入伍适应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入伍适应能力,高校要加强体育教育内涵建设,使高校体育教育与国防教育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合力;要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实现育人实效最大化;高校体育教育与国防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培养大学生入伍适应力的关键;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独特功能,建立完善的管理考核机制,不断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培养形式。高校通过上述建设途径为我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保障,以更好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对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杨勇.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国防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4):132-137.

[2]李明强.试论改进新时期大学生入伍适应能力的对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11,22(03):1-4.

[3]郑雪,张剑峰.高校体育教师军事理论与技能培训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7,37(03):139-142.

[4]王文杰.大学生军事训练对军事素质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04):111-114.

[5]袁晓荣.高校体育课程军事化改革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16-121.

[6]叶丙炎.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04):136-137.

[7]李明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军事训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01):24-25.

[8]钱文博.我国高校体育军事化改革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9.

[9]孙笑寒.大学生军事训练与国防意识培养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1.

[10]王金龙.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促进作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5):150-152.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国防教育专项研究项目“强国必强军”背景下高校体育提升大学生“入伍适应力”研究(项目编号:SL22YB21)。]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军事体质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