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应用研究

2023-12-10蔡龙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非遗荷塘动漫

蔡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现代中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这其中包括大量的不同形式的非遗文化。从传承保护来看,西方国家在此方面起步较早,且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因为各个国家或地区政治体制、综合发展以及思想观念,高等教育体制存有较大差别,所以在非遗文化融于高等教育采取的策略也有很大不同,但均取得了良好效应。在党和国家重视下,我国非遗文化也得到了极大保护,但文献研究及实践表明,其在高等教育普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为在笃定自信及建设、繁荣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等多重背景下,也为了传承保护不同形式的非遗文化,2017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并于其中明确提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传统工艺专业建设,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优秀文化艺术素养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以从根本上扩大“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队伍。对此,社会有关方面均进行了积极响应,但从实践来看,无论教育层次,所采取的策略及成效并不能满足现代情境下“非遗”传承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深度、力度及全面性等方面均有很大欠缺。本文研究者基于日常实施及课题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载体,提出并实施了把非遗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证明,这对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及艺术专业学科建设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均有一定的意义。

一、“非遗”文化融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理念及原则

根据《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的表述,高等教育应针对不同内容、形式的“非遗”进行相关人才培养定位,发挥高等院校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服务和促进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及我国一些院校的实践均表明,把非遗传承融于艺术设计专业必要性、可行性兼具,两者有机融合是中国“非遗”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从我国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艺术设计课程有所不同,但其根本上均是以美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进行设计创意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能力。“非遗”文化因为内容、形式多样,在此方面可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多种参考与借鉴。但如何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优势,促进非遗文化于现代社会创造性转化或发展,使之服务于民,满足人们对更高物质、精神追求的需要,把相关“非遗”文化融于课程体系需要恪守以下理念及原则:

(一)满足“非遗”传承及专业教学的双重需要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及世界各地的“非遗”文化可以发现,历史上,“非遗”文化的传承多以师徒间“身口相传”的形式实施。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师徒”结对制已得到了极大重视并付诸实际。但因为学生人数较多,且能够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合乎条件与学生师徒结对的专业人士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有必要把不同形式、内容的“非遗”文化融于专业课程建设。[2]在此情况下,为满足“非遗传承”及专业教学的需要,相关专业人士需要与院校有关方面通力合作,特别是课程设置者及教师。一方面,他们需要根据“非遗”文化的内容、传承人的传承经验,全面、深入分析技艺传承需要的基础理念、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校人员,包括课程教师及实训教师,均需要在“非遗”传承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熟练掌握相关技艺,以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与传承人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如果不按此原则构建相关课程,任何形式的“非遗”文化融于专业课程建设便将无从谈起。

(二)理论结合实践切实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实践也具有相当要求,所以无论是室内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或者是较为小众的动漫设计等,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相形之下,“非遗”文化因为其传承形式及其在不同时代发展的轨迹无不表明,其通常是实践大于理论。而且,但凡专业课程建设,其涉及的通常并非一门学科,所以需要从不同方面挖掘其相關理论,以便在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并学以致用。例如,在本文研究者实施的课题研究中,整个研究团体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江门“荷塘纱龙”为例,以动漫设计为载体进行课程开发分别从其历史渊源、舞蹈技艺、道具特征以及音乐伴奏等各个方面深入挖掘相关理论,从动漫设计的视角进行理论构建,并全面地融于“动漫设计理论与实务”“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等课程中。

更主要的是,在把“非遗”文化融于艺术设计专业时,需要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中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上述“荷塘纱龙”的相关课程体系开发中,本文研究者所在课题团队便按照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把挖掘的理论有机地融于“绘画原理与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动漫原理与制作”等课程模块。同时,依附这些课程模块,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强化学生对“荷塘纱龙”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在三维动画制作课程中,对“荷塘纱龙”的舞蹈动作进行了分解、利用专业三维软件进行动作制作、设计人物模型等。

二、“非遗”文化融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专业设计人才,课程构建需要基于行业发展趋势。为把“非遗”文化融于课程构建需要在恪守以上所述理念及原则的基础上,加强行业调查及科学预判,以使开发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与形式上均能紧随社会发展趋势,能够满足“非遗”文化传承和行业生产的内在需要。本文研究者通过实践提出以下可行性策略:

(一)融于基础课程夯实“非遗”文化内在素养

从本质上来讲,“非遗”文化因根植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是一种活化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其才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得以代代相传。但到了现代社会,“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为此,在把其融于高等教育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包括其融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出该文化形态“非遗”传承教育的可行性与实践性,撷取能够与专业方向关联密切的文化成分,并把其切实融于课程开发之中,构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4]无论是艺术设计专业,还是其他专业,是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又或者综合性大学把“非遗”文化融于课程建设是关键。相比于其他课程,这是“非遗”文化融于课程体系的根本。例如,在本文研究者所在学校,在把“荷塘纱龙”融于“动漫设计”课程建设时,有关方面围绕该“非遗”项目的主题进行了基础课程调整,构建了“动漫艺术彰显传统文化活力”的全套基础课程体系。以“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创作源泉,汲取了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理念,并据此开发了相应的基础课程。创造理念,开发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例如,教师特别把“荷塘纱龙”道具制作中的有关内容,如“龙头”“鲤鱼”甚至“蜡烛”等符合该“非遗”文化特征及审美的要素融入专业基础美术课程,学生们可以从素描、色彩以及速写等方面由浅入深、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与理论,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为“荷塘纱龙”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理论提取方面,对于不同形式的“非遗”文化需要有不同的视角。例如,本课题组对于当地其他“非遗”文化,如“洪圣庙会”“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新会葵艺”“崖门文化”等均采取了这种策略。

(二)融于核心课程彰显“非遗”文化固有特色

核心课程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实践证明,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其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设计方法。为传承、发展“非遗”文化或为拓展课程设计内容体系,均需要在把前者融为后者时,彰显前者的固有文化特色。[5]从本质上来讲,即使形式不同,但“非遗”均是不同地区的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以使其设计的作品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高层次享受。核心课程设置的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为此,在把“非遗”文化融于核心课程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通过掌握的核心技能的应用,创作的作品应具有较强的“非遗”文化的气韵。但首先,需要把“非遗”文化固有的“经纬”以“织理”的形式融于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

为此,本文研究者所在课题研究团队深入本地不同形式的“非遗”项目,在梳理共性的同时,挖掘个性,并牵手不同“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将“非遗”传承融入“动漫”艺术设计的课程教育体系之中,突出“非遗”文化特色,构建技能核心课程。也因此,动漫设计的核心课程“非遗”特色鲜明,这不但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使“非遗”文化在高等教育机构得到了有效传承。实践证明,通过这种课程的学习,学生创作的作品均从不同角度展现“非遗”文化的特色。例如,仅就简笔画而言,动漫设计艺术专业的“纱龙”造型普遍较为壮观,而“动漫”中的演示却又轻便灵活、绚丽多彩。实际上,这也是“荷塘纱龙”的固有气度。再就“蔡李佛拳”而言,无论是在纸上,还是在“动漫”作品创作中,学生所展现的人物、拳法无不虎虎生威,颇有气势。同样,这也是得益于其融于核心课程保持了内在文化气质。

(三)融于实践课程强化“非遗”文化传承技能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艺术设计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同时,文化传承需要的技术技能也需要在实践中练习。因此,把“非遗”文化融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更需要从实践课程方面加以保障,需要学校充分发挥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以及传承人工作室的作用,需要以相关技术实践为主要,以生产、经营、表演场所的参观为补充,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非遗”传承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体系。[6]这样,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的文化传承技能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例如,对于“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本文研究者所在课题团队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邀请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直接参与实践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设置了“荷塘纱龙”“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新会葵艺” 制作或表演实践课程。这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训练、实践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其對不同“非遗”项目的文化传承技能。

一方面,“非遗”文化属于传统技艺,对手工操作、实践具有较高的要求。通过把不同形式的“非遗”文化项目融于专业实践课程,可实现传承发展与专业教学、实习与实训的对接,实现现代设计与传统非遗技艺的完美结合。在传统文化优秀思想内涵的引领下,非遗技艺在得到了传承的同时,也在专业人员、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创新。另一方面,在实践课程设置时,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技艺展示,也因此从社会、学校层面扩大了“非遗”文化及艺术设计等有关方面的多重影响,相关设计、创新成果可更便捷地走向市场,同时也对学校培养学生传承技能进行检验。

结语

实践证明,把“非遗”文化融于专业课程设计是当代学校教育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手笔。艺术设计在此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前我国笃定文化自信等多重背景下,此方面拥有较多便利,但因为在此方面并无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学校、专业及相关人员只能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思想、内涵、要素的基础上,把其融于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实践课程。但同时,也应特别关注有效评估的实施,以使“非遗”文化融于专业课程设计持续实施。

参考文献:

[1]宋志强.“非遗”项目传承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职成版),2017(12):47-48.

[2]赵云芳.“非遗”语境下设计类专业本土特色课程建设探索[J].大学,2021(19):44-47.

[3]张颖,李静,成启明.“非遗”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4):22-23,30.

[4]方景荣.“非遗”融入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1):33-36.

[5]何思倩,张明.“民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专题实践教学启示[J].装饰,2017(1):110-111.

[6]杨晓旗.“非遗传承项目”艺术硕士校内导师指导力反思——以广州大学“广绣”专业方向为个案[J].装饰,2015(3):122-123.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非遗荷塘动漫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荷塘
荷塘三记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