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医药高职院校服务学习常态化机制构建
2023-12-10孙华锋陈桂滨陈丽英石瑜林嘉妮陈梓焜
孙华锋 陈桂滨 陈丽英 石瑜 林嘉妮 陈梓焜
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抗疫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巨大的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它通过一个个抗疫的英雄感人事迹向世人传递它的精神能量。传统的医药卫生教育倾向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面对医德的挑战。[2-3]抗疫精神进课堂,进学生脑中,不仅课堂上需要教师通过引入抗疫医疗典型事例,重构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思政,隱性或显性传递其精神价值,还需要在服务实践中去体验践行医者仁心的职业承诺,强化医德医风素养,不断让学生内化于心,外显于形,激发学生自信敬业的职业精神。
社区服务作为服务学习的一种方式,其特征是适应社区需要,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4],体现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学习兴起于美国,经香港向内地推行,是一种将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5-6],这使得服务学习具有互惠性,学生在服务实践中学习和提升自我,社区在学校开展的服务学习教学中获取资源[6-9],从而使高校和社会在服务学习中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同时服务学习的灵活与包容,使其具有参与对象和受益群体覆盖更广范围的可能性,因而在优化社会服务和帮助学生成长方面更具潜力。
融合抗疫精神的服务学习在社区实践中的应用,将课堂的理论、技能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有机充分结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社会现实问题,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周围社区,认识到自身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使学生明确患者在治疗关系中的中心地位,促进学生对医学职业服务性的认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强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素养,厚植抗疫精神,从而形成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借此打造医药高等职业学院的社会服务品牌以及教育教学的优势。因此,如何通过构建社区服务桥梁,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履行医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地方政府需要予以支持的民生问题。
一、医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常态化机制的探索
(一)基于抗疫精神重构教学内容,构建“两个课”教学体系
传统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施舍”服务的心态,使得志愿服务点到为止,难以具备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服务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足,缺乏实效性。本团队对本校医药卫生类课程(如药理学、护理学等)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构再造,为服务学习开展构建以“专业课程”“社区实践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单元”的校内培训平台(如图1)。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分享抗疫(如潮州医疗队的中心医院战“役”、双创中心战“役”等)以及医疗领域先进典型,按照专业特点以及课程特点使卫生领域的思政资源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形成“专业课程”(如护理专业,本团队在重症护理的急救护理部分,将抗疫中对患者的快速抢救过程事例引入课程内容,并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某些护士的做法,显隐结合,开展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进行医学、人文等跨界式的教学。
同时根据暑期计划开展的服务学习的实践项目,有针对性、分批次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如在急救的护理知识、日常医疗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等)使用、用药安全、慢性疾病以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在专业课程之余,不定期邀请专业知名人士为志愿者开设讲座,开展护理、急救、临床、保健等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培训,形成“社区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立足社区健康保健需求,构建以专业为导向、多角度发展的社区服务平台
服务学习是有计划的有学习目的的服务实践活动,需要有长期稳定的实践学习平台。运用与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长效协作机制的志愿服务新范式,围绕服务对象健康各环节保健需求,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拓展基层服务的外延,针对医疗咨询服务、老年人群的照料服务、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协同政府及社会团体的社会服务等四大领域,建立“医心爱苗站”“卫生科普站”“守护夕阳站”等,多角度发展服务学习平台,既契合受助者的诉求变动,又活跃了学生的服务热情。
学生利用“医心爱苗站”“守护夕阳站”“卫生科普站”,将抗疫故事以及医药领域的先进案例,辅以文艺活动的形式,向群众传递抗疫精神价值内涵,并传授医药卫生知识,做好健康服务。同时,学生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以“医养结合养老的新模式”为主项目,开展学习调研,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增强操作能力,将伟大的抗疫精神内化为服务社区的动力,总结自己所学所见所闻,自发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教师给予精心的指导,形成医养结合调研报告,其作品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充分体现了我校开展的服务学习取得初步成效。
(三)运用团队化管理+项目化运作工作模式,打造“健康护航者”团队
本团队通过促成由学校党委、团委、专业教师(医生)以及班级团支部组成的领导、教师(或医生)、学生三级组织机构,各机构选派主要负责人,进行日常指挥与管理,形成“团队化管理”。目前,我校在i志愿系统注册的学生累计超过1500人次;基于对社区服务的反馈分析以及教师、医生、学生的自身情况,组成专业小分队,借助“医心爱苗站”“卫生科普站”“守护夕阳站”等多角度发展服务学习平台,进行定点社区定期/不定期服务,进而打造潮州卫职院“健康护航者”团队。运用团队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模式(如上文提及的“医养结合养老的新模式”学习项目),有效形成教师与学生,青年志愿服务队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模式,为日常培训以及开展社区服务奠定基础(如图2)。
二、医药高职院校服务学习以及社会服务常态化机制实施策略(图3)
(一)情景带入互动——改变校内培训模式
服务学习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以及实践技能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提供社会服务,因此,校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十分重要。
对医药卫生类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构再造,以抗疫精神为引领,将抗疫故事深入融合于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将社区情况、地区人文情况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一则通过开放式教与学互动,邀请基层医疗工作者以及抗疫医疗队到校等方式,集中公开授课、组织研讨;二则进行课前情景引入,利用社区环境等,营造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三则“教”“学”之间互动,通过场景演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教学内容认同。
(二)三站多队法——建立社区服务的实践站点
有效且固定的服务学习社会实践平台是开展服务学习的重要保证。结合社区的需求,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分类,建立针对医药卫生类高职学生的实践站点。
1.“卫生科普站”
通过制作海报、科普视频等为居民提供防疫知识,向社区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如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预防知识;通过义诊为社区群众解决简单的医疗问题;通过简单的康复治疗活动(如推拿)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2.“守护夕阳站”
与乡镇对接,了解孤寡、高龄老人情况,以落户的形式为独居长者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对其进行健康监测,开展健康讲座,增强其健康知识,开展简单医疗服务。
3.“医心爱苗站”
通过义教,运用医学生所学知识,结合手工、游戏等互动形式,宣传与生活相关的医学常识,为小朋友提供课内以及课外的知识辅导平台,拓展儿童课外的知识面,减轻家长负担。
(三)“特派员”沟通法——“健康护航者”团队可持续化服务
项目化的服务学习以及常态化的社会服务平台维护,需要有稳定的维护和沟通机制。
在学校层面成立管理机构,对“健康护航者”团队成员进行团队化管理。在此基础上,选派社区特派员,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链接团队服务终端,取得学校以及社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通过项目申请、获取社会赞助等形式取得资金),逐步扩大服务终端。
特派员主要工作内容为:
(1)与社区(包括乡镇)的负责人员建立联系,获取支持。
(2)采集社区服务人群的必要信息,建立信息档案。
(3)与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人群分析并带领志愿小队进行服务,同时协助服务项目评价。
按照常态化服务、品牌化项目化开展、专业化拓宽的志愿工作思路,将抗疫精神融入课堂,进行教学内容重构,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开展校内教学实训,构建校内技能培训平台;通过实践站点的途径开展社区服务,并对社区服务进行评价和可持续性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反思总结经验,完成社区服务品牌的建立,履行高职教学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不断培养医药高素质人才、缓解基层医疗压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2020-09-09.
[2]刘锦儿,范冠华,许龙水,等.汕头大学医学院“医者之心”(HEART)医学人文教育模式与实践——以“医学生公益种子培育计划”为视角 [J].医学教育管理,2021,7(04):366-72.
[3]陈碧君,童显雅.基于医学生志愿服务调查的创新医德教育路径探究——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 [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88-90.
[4]曹常玲.“服务学习”视域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探究 [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87-90.
[5]陳静.美国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比较研究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5):78-81.
[6]陈益纯,尹可丽.服务学习视野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STEAM”策略 [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3(02):36-50+219.
[7]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N].2008-10-10.
[8]曹阳,储祖旺.服务学习视角下新时代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优化研究 [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69-71.
[9]时怡雯,赵珈慧,魏秀羽,等.我国大学生服务学习实践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3(02):51-75+220.
[基金项目:潮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项课题);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编号:CZJYKY145B27)孙华锋(主持人);基于抗疫精神的医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常态化机制构建——以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2-C-09,2022年8月-2023年8月。)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