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时代新人观引领下的高校使命担当
2023-12-10刘英
刘英
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已成为高校教育空间的“本真性”使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表征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新人观,后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强调,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新时代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明确。习近平时代新人观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中华儿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而团结奋斗的新征程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成果之一,郑重回答了“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一、习近平时代新人观的因势而谋
(一)时代新人观是一个与时代呼应的历史范畴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高度重视设问并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并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过与该时期相契合的“新人”目标,也即属于这一特定时期的时代新人观。时代新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或存在样态。时代新人内含“时代”和“新人”两个要素。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总是与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背景密切相关。而只有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可以被称之为这个时代的“新人”。现如今,时代新人的“时代”已经发展更迭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新人”也已被赋予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不但对“新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为“新人”提供了得天独厚、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今日之时代新人已是今非昔比。“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1]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已从“仰视”位移至“平视”。而这些变化正是源于祖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世界跟跑者、陪跑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飞跃。站在新的时代方位上,时代新人迎来了施展本领、成就自我、实现理想的大好时期,以及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并为之奋斗终生的黄金时代。
(二)时代新人观上升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习近平时代新人观的提出,对新时代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与“新时代教育”“民族复兴伟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确证性的回答,是对党历来高度重视“育新人”的优良传统的守正创新。该时代新人观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长期筹谋的。早在2012年,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对中国梦进行了定义,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中国梦的起点,也是时代新人诞生的源头。直到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在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后,方才因势而谋提出时代新人观。随后,在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提出“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直接将培养时代新人提高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并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在2022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上再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二、习近平时代新人观的内涵辨析
(一)厘清时代新人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逻辑关系
学校是育人场所,这是学校有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标志性特征。“当前,教育事业已是一项社会的、国家的事业,不再是个人的事务。”[4]被纳入国家规划的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有着明确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须坚持教育为“人民、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可以分为显性的政策、隐性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制约两个层面。[6]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不能是社会主义的敌对者甚至掘墓人。
显然,时代新人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内涵和政治要求而遗世独立地存在。时代新人要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的什么主义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代新人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代名词,这是两者的共同性所决定的。但如果无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也就忽略了时代新人所肩负的民族复兴大任。就此而言,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专属表达和特定称谓。
(二)厘清时代新人与青年一代的逻辑关系
对于时代新人与青年一代的关系,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认为时代新人特指青年一代。譬如,龚鉴瑛认为时代新人的主体是青少年。[7]刘辉认为时代新人是指青年一代。[8]另一类则认为时代新人指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所有人,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譬如,董俊山认为培养时代新人是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承担的光荣义务和应该享有的神圣权利。[9]在笔者看来,时代新人的“新”特指新时代和新使命。这里的“新”尽管意有所指,在时代背景上特指优秀人才能够大量涌现的新时代,在人才要求上特指适应时代需求、具有时代精神的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人,但是,并无涉及年龄划分上的“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年龄分段,青年被定义为“15-24岁”。我们可以说,青年一代是时代新人的生力军、力量源,将在未来三十年内陆续地成长为时代新人的主力军。
为此,时代新人是指成长、奋斗于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所有中华儿女。换言之,凡是在不遺余力地为复兴伟业贡献力量的都可以称为时代新人。时代新人不应局限年龄抑或是群体特指,方能调动起一切积极的人民力量。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尽管时代新人并非特指青年一代,但毫无争议,青年一代是时代新人的重要后备力量。
(三)厘清时代新人与大学生的逻辑关系
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长期以来通过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为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10]“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11]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在同一年代的青年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历史新跨越。高校业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输出源,成批的大学生被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正处在青年迈向成年的认知发展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形塑期。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关键期,对大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成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之下的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中国梦与个人梦紧密相连,立志成长为时代新人,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开拓进取、脚踏实地、担当作为,把理想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一)党的教育方针的“万变不离其宗”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12]从时代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代会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从生命成长历程来看,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有必要揭示统一的整体的教育目的,作为统率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总纲,这是赫尔巴特所强调的主张。”[13]不同的教育目的论或称培养目标论,是因人因时因地而提出的,不仅依据普性的教育理念,也深受不同社会历史现实背景影响和制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是表达教育目的的主要形式。在我国,“培养什么人”是通过党的教育方针来加以规定,并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得以凸显。
党的教育方针由教育的服务面向即为谁培养人、教育的目的即培养什么人、教育的任务即如何培养人这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培养什么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素。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世纪之交,教育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反映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才素质和人才质量的特殊要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的教育方针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始终未变。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未来教育规划的前瞻性、对当下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以及对过往人才目标的继承性。这种继承式的发展,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守正创新和与时俱进。
(二)新时代高校教育的“硬核”担当
1.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的教育理想
我国教育的服务面向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始终秉承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完成之际,培养时代新人被及时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培养时代新人自此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宏观指针。习近平时代新人观的应运而生,反映了党和国家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对教育目的再思考,映射出一种新时代的教育理想。这种“教育理想,一方面从本质上说是受教育观念制约的,另一方面又同每个现实的历史状况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比教育理念更具体、更特殊的形势表现出来。这种教育理想是通过提出培养目标来反映的。”[14]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理想的具象化表达。习近平時代新人观的源点在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举措。新时代的教育理想与实现中国梦之间,通过时代新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而得以对接起来。各高校视中国梦为共同梦想,其所培养的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后备军,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人才支撑。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核心使命
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确立,是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体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反映着特定的社会教育价值取向。”[15]新时代高校作为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开展国民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专门机构,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核心使命是培养时代新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党的教育方针规划和指引,是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受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引领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理应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自身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活动实际,适当调试其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更好地完成这一核心使命,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从1895年官办最早的大学的创立,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的飞跃。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漫长进程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兼收并蓄,探索总结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模式。大学教育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举世公认。在国家重大战略中,高校历来都承担着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重大职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处在自近代以来最接近复兴梦想实现的决胜期。实现民族复兴是一项关系14亿人命运的全民伟业。“未来三十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1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行各业未来三十年最迫切、最伟大的梦想。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正是时代新人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力量源。新时代高校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会延滞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为此,全国150所高校发出宣言:“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17]这充分表明,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新时代高校不可能也不应该缺位。培养时代新人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高校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掀起一场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竭力培养契合新时代需求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正是新时代高校的“硬核”担当。
参考文献:
[1]杜尚泽.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3).
[2][5][1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78.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22-10-25)[2022-10-3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4][6]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3-215.
[7]龚鉴瑛.时代新人及其培育:主体、主要内涵及培育着力点——基于道德荣誉感的视角[J].探索,2018(6):163-169.
[8]刘辉.教育学视角下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新探[J].老区建设,2020(2):84-89.
[9]董俊山.大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出版参考,2018(1):12-20.
[10]王家源,焦以璇.“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如期实现[N].中国教育报,2020-12-02(1).
[11]叶雨婷.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N].中国青年报,2020-12-04(4).
[12]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0.
[13][14][日]筑波大學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中文修订版.[M].钟启泉,译.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9,134.
[15]卢晓中.高等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6-17.
[17]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EB/OL].(2018-06-22)[2021-05-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622/sfcl/201806/t20180622_340649.html.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习近平‘时代新人观引领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1GXJK022)和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课题“治理视域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以广东省本科院校为例”(课题编号:2020JKDY05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