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视域下的中小学博物馆课程实施策略探究*
2023-12-10李琳
李 琳
(广州市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650)
学校是中小学教学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育才的任务;博物馆作为提供相应公共教育的专门机构,随着其教育功能的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另一个重要的育人场所。馆校合作这一形式在新一轮的教育变革中体现了尤为突出的实践优势。馆校合作能促进社会整体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发生在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的学习是广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类特殊的学习形态。发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目的明确,有相应的课标与教材;博物馆以实物、模型的布置,图文声像的解说构建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以学习者自由选择构建非结构化的形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因此,馆校合作是学校教学的有力补充,博物馆之类机构所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实施馆校合作的意义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教育并不专在学校”,普及社会美育需要“从专设的机关起”。这里提到的“专设的机关”包括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古物学陈列所、美术展览会等。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也曾把美术馆列入“播布美术之方法”。教育部1914年颁布的《整理教育方案草案》中,将社会教育分为“学艺的社会教育”和“通俗的社会教育”两类[1],而前者则包括美术馆、美术展览会、改良文艺音乐演剧、博物馆、图书馆、动植物园等。在蔡元培等人的影响下,美术博物馆涵养情思、陶冶情操的社会美育功能逐渐得到了强化,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以“经验”为出发点,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美学观,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杜威认为,如果感受者用美学的方式进行观察,他便会创造一种经验。一个生命体的经历与宿命注定是要与其周围的环境,不是以外在的,而是以最为内在的方式作交换,而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便是经验,经验里就蕴含了审美、艺术的萌芽。[2]当然,经验的初步获得是不完整的,当经验达到一种完满时,人才会拥有“一个经验”,即“审美经验”,其的实质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获得的经验。杜威美学思想提出了一种明确的价值追求,那就是通过发展人们的审美经验而从而达到一个美的世界。杜威的美学思想是博物馆教学中倡导的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在艺术鉴赏中,拥有空间思维的能力尤其重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设计、建筑,都需要对视觉和空间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结合多元智能理论,通过馆校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项目和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探索能力,并营造出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将看、听、问、讲、画、摸等多种互动环节融入教学当中,增强馆校合作课程的直观性、现场性、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要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3]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部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学的文件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变革,对中小学馆校合作课程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体现了新时代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馆校合作课程的深远意义。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馆校合作课程实施的原则
1.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馆校合作区别于学校教育而进行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教师可通过馆校合作教学情境的互动性,把学习任务有机地融入情境当中,利用情境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体验性。体验性原则与情境性原则互为补充,它以情境为依托,情境则以体验为表达。
贯彻体验性原则,首先可整合现有的馆校合作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体验性。场馆所配备的各种资源,如展品、展板设计、布展创意、活动任务单、活动空间、公众号云平台资源等体验式教学资源,都能使学生与展品产生互动。所以,馆校合作的智慧充分体现在如何将现有资源转变为可被体验的方式,如何将学生带入展品的故事当中。
其次,可以通过馆校合作情境式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馆校合作可通过设计教学,利用故事性情境,营造体验性场境,使学生在任务的体验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通过跨学科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课程任务设计单思考探究性问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解决各种问题。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在馆校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开放性的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与探索,激发创造性思维,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馆校合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所拥有的广阔的学习天地,但是这些场域的教育意义是后天赋予的,教师的责任即将其转换为可为教学所用之地。开放性和自由性是馆校合作的重要属性,学生自主的理解、思考、想象等个性化行为在场馆中是自发的、不受控制的。美术馆博物馆的知识在学校教育或课外阅读中都有学习的途径,而馆校合作则需要通过开放性的课程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通过开放性的任务引导学生感受场馆中的资源,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不断自我发问或者用问题牵引学生思考。通过开放性的启发性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贯彻开放性原则,首先要对馆校合作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上,教师要利用馆校的开放性资源设计有趣的活动,例如“与美术展览中的作者进行访问或对话”“分享作为导览员的心得与思考”“对展览的视觉主题设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等,都能通过开放性的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链的设计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推动馆校合作教学的主线,情境、资源、活动等都是嵌入问题的教学内容。问题导向型教学并非“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此简单,而是将问题设计为教学的发起点和推动力,或让问题之间形成递进的逻辑关系。学生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被提出、被发现被呈示,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
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是指馆校合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需求、特点、偏好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适切性原则反映了教学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也应有个性化的回应。
贯彻适切性原则,首先要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馆校合作与课堂教学一样,都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馆校合作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同时兼顾学生的整体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来设计课程。
其次,要创新多元教学设计,开展针对性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结构、兴趣点、思维水平、认知状态、生理心理状况都不一样,在馆校合作任务设计上兼顾不同的学情,进行分层设计,才能体现适切性原则。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馆校合作课程实施策略
1.挖掘博物馆资源特色化
馆校合作中,博物馆资源的丰富性是区别于学校教学的一个特征。博物馆的类别包括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学和综合类博物馆。除了美术馆,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机构资源丰富,展示形式多样,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利用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特点开发相应课程,能够体现馆校合作的意义。例如,广州的十三行博物馆十三行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物,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教师可以设计非遗传承类馆校合作实践课程;华南国家植物园是中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可以设计综合实践探索类馆校合作课程;广东省美术馆属于艺术类博物馆,会有相对前卫的艺术类展览,教师可以利用艺术家的专题展设计与艺术家对话的课程资源。
图1 广州中学设计的“与艺术家对话”馆校合作课程实施
2.把握校内外教育的关联性与差异性
新课标与国家教材是体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校内实施途径。在实施馆校合作课程设计前,结合中小学2022年版新课标及现有教材的要求,把握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情特点,梳理其在艺术、历史、科学等相应领域的知识脉络很有必要。馆校合作与校内教育的功能与属性有所区别,因此,应在课程设计上避免同质化,以体现核心素养下馆校合作的实践优势。
3.加强馆校合作场景情境性开发
博物馆能为学生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场景。情模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开放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寓情境于教学,将情境作为资源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想象。开阔和资源丰富的空间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想象。那么,馆校合作有必要将利用情境开展教学,将它融入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愉悦学生的学习心境。
4.加强馆校合作任务设计的多维性
在中小学馆校合作中,面对形式多样的展览与展品,需要设置多维分层的任务单帮助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探索。多维的任务单设计,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给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中小学馆校合作常用的任务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解读型任务单和应用型任务单。解读型任务单包括对作品的解读、对展览主题及意义的解读、对作者或时代背景的解读等。应用型任务单主要通过导览、访问、沟通、设计、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围绕真实情境的任务进行解决问题的探究。
图2 广东美术馆与广州市天河区中小学馆校合作项目:广州市天河中学“馆藏故事互动角”
5.呈现馆校合作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馆校合作的实施有别于传统教育的“讲授式”学习方式,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元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馆校合作实践以实地参观为基础,通过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让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需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者自身内在因素的驱动下,给予他们获取自身知识所需的自由。探究和思考的层次越深,研究体验就越愉快,持续深化学习层次的效果就越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进一步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6.凸显学习结果的灵活性
馆校合作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环境中学习者的身心与场馆环境之间产生关联,不断促进知识的生成。[4]由于场馆学习能够让个体最大程度发挥自主选择权,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品来完成知识的获取,所以学生能够从始至终保持较高的内部学习动机。场馆中的展品自身具有历史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相关的概念或对已有的概念进行纠正。在博物馆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与展品之间、与讲解员之间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学习互动,通过交流合作完成实施共享与深层次的交互,促进以兴趣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的生成。
四、结语
在中小学馆校合作探索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变革。由于展品和地域的限制,大部分公众无法到现场参观教育项目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博物馆采取了多种实时和非实时的方式来满足教育需求,如为现场观众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对于不在现场的观众,通过在博物馆官网直播,将博物馆展品做成图片、文字和视频进行传播,创设虚拟博物馆让观众进行身临其境般的体验等多种途径来满足公众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