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建设及运营对策

2023-12-10李元辉

发展 2023年7期
关键词:博览园凉州武威

李元辉

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简称非遗博览园)位于武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景区,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主要由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武威庙会文化街、凉州特产文化集市、非遗文化馆、非遗亲子活动中心等建筑组成。武威非遗博览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旅融合下游客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一、创新布展设计

一要创新设计理念。武威非遗博览园首先要做好非遗项目的布展设计工作,要抛弃传统的堆叠式的展示,创新设计理念。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威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武威地区民众生产与生活的反映,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性。游客也许大致知道非遗项目如凉州贤孝、凉州攻鼓子、凉州宝卷等的历史价值与传承的重要性,但是对非遗具体的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等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在设计布展时,需要布置良好的意境空间,也即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展示内容的感染力,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才会让游客逐渐对武威非遗产生兴趣。良好的非遗意境氛围,能够激发游客的想象力,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所在,向游客传达武威非遗厚重的内涵。因此,最初的设计布展既要站在游客的角度上,又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智慧,还要开展专家咨询论证,营造氛围良好的意境空间,只有如此,非遗博览园的展示才能实现传承与欣赏、旅游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二要重视场景还原。非遗展示中的情境还原,首先还原的是当时真实的环境,要依据史书的记载以及老艺人的回忆进行还原,决不能凭空捏造和虚构。这种方式有助于参观的游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感知武威非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要设计动态展演平台。和全国各地的非遗一样,武威非遗项目也具有鲜明的活态性特征,单纯的静态式展览无法将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完全展现出来。因此,非遗博览园中的專题项目就要借助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活动,来展现非遗的特有魅力。

二、提升运营效率

非遗博览园建成之后,如何有效运营,增强地域特色文化持续感和认同感,如何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同步提升,助力武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武威非遗博览园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经过实地考察调研,结合本地实际,吸取外地同类场馆的经验,提出下列意见建议,为非遗博览园有效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

每年固定时间在武威非遗博览园举办市级或者省级非遗文化旅游节,通过节会实现非遗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节庆活动包含着健康、平安、团聚、感恩、运动等美好寓意,能让游客在节庆的娱乐与聚会中释放工作生活压力、感受生活之美好,既能吸引本地民众,也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所喜爱。通过举办武威非遗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活动,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武威非遗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助力推动全市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一要认真策划、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武威非遗文化旅游节,开展节会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招引更多项目,助力市场复苏,助推文旅产业发展。通过节会,进一步提高武威非遗博览园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非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二要通过节会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参观游览,鼓励本地本省市民走出家门开启周边游模式,拉动区域内消费。三要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坚定不移让节庆活动走向市场化,通过市场运作来探索节庆经济的基本规律,通过市场来激发节庆经济的内在潜力。要开发经营潜在的市场价值,打造成熟的、具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营规律去探索,去开发。要充分发挥市场驱动功能,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培育非遗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挖掘非遗特色文化产品,满足游客个性化的定制要求。四要延伸非遗文化产业链,将节庆文化与非遗、研学、康养、民宿、乡村休闲旅游等相结合,借助非遗节庆活动,与企业实现双赢。五要举办各类非遗单项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民俗、音乐、舞蹈、手工艺、戏剧等非遗活动,既可助推文旅融合发展,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可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开展单项非遗活动,例如凉州贤孝大赛.凉州半台戏展演,天祝华锐藏族民歌演出等,按照“日日有特色、月月有节会”的思路,依托武威非遗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策划实施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以助推武威非遗文化旅游发展。

(二)加强非遗互动体验

一要加强武威非遗博览园动态展演式场景的建设,积极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较好的环境,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为非遗的有效传承创造全新的环境,让游客可以更加直接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去。如非遗博览园可举办富有新意的非遗互动式体验活动,邀请游客、学生在非遗场馆里面亲手弹唱凉州贤孝,敲击凉州攻鼓子,动手学习剪纸等。这种灵活的方式,可帮助游客、学生十分直观地了解武威非遗,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二要依托非遗博览园及亲子活动中心,打造“非遗小剧场”,使其成为非遗剧目体验演出、表演学习、艺术培训为一体的儿童戏剧综合共享体验中心。三要让每一位游客亲自获得体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武威非遗博览园要围绕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设计出以人为本,互动体验、亲和吸引、情境感悟、个性娱乐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和感召力。丰富游客沉浸式文化体验,让游客漫步其中,从“视、听、嗅、味、触”多角度、全方位来游览,让非遗文化变得亲近和可触摸,让游客成为景区的宣传者,回去之后带动身边的人前来游览体验。

(三)构建非遗产业体系

构筑完善的武威非遗发展产业链,利用产业化平台提升非遗产品的稳定性和标准化,树立品牌意识,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推动非遗文化事业的发展。一要以旅游业、文化产业作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转换、相互影响和相互驱动。武威非遗博览园要与雷台综合体其他项目如大汉赋、凉州词、天马歌三大体验馆、武威城市记忆馆、文创产业园区、河西文化旅游步行街、葡萄酒展览馆、商务酒店、四合院民宿体验等有效结合起来,在产业耦合作用下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既能够带动旅游的综合消费,又能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二要引导非遗传承人加强与企业合作,以企业作为平台,解决非遗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的瓶颈问题,让非遗传承人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让传承人毫无顾虑地将技艺以更好的方式传承,让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非遗产业中,使手中的技艺走向市场成为可能。三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是传承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保留武威非遗传统项目精神内核和非遗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将思维活跃、形式新颖、易于接受的现代表现形式巧妙的融入其中,开发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和武威地方特色,为各地游客所喜爱的武威非遗品牌。

(四)打造非遗研学基地

研学作为“行走的课堂”,可以增强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地方认同感和国家情怀。一要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等当地科研院所积极合作,在非遗博览园设立“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非遗研学基地”,开设非遗讲坛,常态化举办非遗讲座。并以研学基地为依托,针对性地开发非遗研学课程,将非遗的资源形态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受、可体验的研学产品,并不断创造和拓宽新的研学课程,为武威非遗博览园开展研学提供服务。二要加大武威非遗研学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可结合非遗博览园实际,开发出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研学课程,打造非遗研学品牌。课程可以是综合性的武威非遗概述,也可以是单一非遗项目的历史传承,还可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等等,让研学活动更好地结合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社会教育功能。青少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主力军,除在学校学习、阅读以外,通过研学的方式走出课堂,到武威非遗博览园,真切地接触博大精深的武威传统文化,了解琳琅满目的武威非遗项目,感受武威非遗文化的魅力,从研学中深入探索感受武威非遗文化本源,强化武威非遗的文化价值宣传及科普教育功能,引导他们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三要充分挖掘非遗研学功能,形成集参观、传承、体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研学产品体系,通过非遗与文创、演艺、体育等融合,催生非遗研学新业态和新产品。

(五)开展非遗精准宣传

一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旅游宣传联盟的合作、聯动作用,开展密切合作,在武威非遗文化旅游宣传、开展项目合作等方面实现美美与共,尤其借助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两大项目的核心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推介非遗博览园,有效解决“游客为什么一定要来,景区核心卖点在哪里”的问题,提升武威非遗博览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吸引大量赴张掖丹霞地貌、嘉峪关城楼、敦煌莫高窟旅游的游客顺路到武威进行非遗文化旅游体验,推进武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非遗博览园可以和当地主流媒体合作,定期举办相关的主题宣传。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以及新媒体,对主题活动、展览进行实时直播。还可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影响力,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采取开通个人直播、小视频等方式,开展宣传。这种宣传方式不仅能够扩大武威非遗的影响力,也可以提升武威非遗博览园的关注度。三要定期举办非遗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研发大赛,吸引各地非遗爱好者参与,加速文化旅游商品成果市场化、品牌化。四要针对旅游旺季与淡季、节假日、白天和夜晚等方面的旅游消费“落差”,加强统筹,通过精准宣传,激活非遗冷资源、闲资源,促进均衡消费,推动非遗博览园实现四季游、全年游。

(六)打造非遗文旅品牌

一要投入一定的力量,依靠科学方法,对武威非遗文化旅游的客源地结构、游客结构差异、游客需求差异、游客购买行为、游客消费行为、时间安排、消费能力、旅游组织方式等等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在武威非遗博览园中有针对性地调整旅游线路、场馆、演出内容,实现游客体验最优化,文化旅游效益最大化。二要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改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品牌结构,打造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非遗文化旅游“精品”,把武威非遗博览园建设成吸引力、带动力强和让游客向往的核心目的地,打造历史文化展示全、参与体验活动多、消费性强的特色文化旅游观光区,树立“多彩非遗、魅力武威”旅游品牌,增强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内蕴和魅力,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三要强化非遗品牌培育,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行有创意、有体验、有画面感和代入感的包装,打造更多非遗“爆点”,提高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游客的旅游消费潜力。注重非遗动态展示、民俗表演等文化元素的融入,拓展旅游互动体验功能,推出“专精特新”文创产品,如河西宝卷、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华锐藏族民歌等民俗文化演艺活动。培育发展文化演艺市场,创编具有武威特色的非遗文化实景演出剧目,进行常态化演出。充分利用武威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等优势,大胆推陈出新,凸显独特性,突出地域性,打造更多具有武威特色的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更多个性化、高端化,体验性、互动性强的非遗文化产品,满足各地游客、不同游客更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

(七)开启非遗夜游模式

夜市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武威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出现了“夜市”,盛唐时期的“凉州夜市”盛况空前,“唐玄宗夜游西凉”的故事、清代武威“书城不夜”等记载至今盛传不衰。可借鉴成都“宽窄巷子”、南京夫子庙夜市、杭州河坊街夜市等成功的建设案例,将武威非遗博览园规划建设成为观光旅游夜市,结合雷台水舞秀、“天马·赋”驻场演艺秀、主题魔幻秀《汉·仙话》、沉浸式剧场《汉·威》《汉宴》、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民宿等活动,开展非遗传统项目演出,提高游客夜间体验感,让夜间经济成为旅游景区收益的突破点,成为旅游景区的“标配”,成为打造旅游品牌的“首选”。既可以营造非遗文化氛围,提高知名度和利用率,又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发展地方经济。

总之,武威非遗博览园要结合实际,组织各项活动,采用多种手段,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建设大型非遗主题公园,更好彰显武威传统文化脉络,提升运营效率,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从而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融合,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博览园凉州武威
重任在肩
浅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
最爱凉州面皮子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国内首座古民居博览园已初具规模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广西·田东建成中国杧果文化博览园
武威所出西夏买地券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