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刀鲚资源修复可行性研究

2023-12-10董天威涂忠丛旭日胡新艳夏治华王四杰

中国水产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产卵场东平湖亲鱼

◎ 文/董天威 涂忠* 丛旭日 胡新艳 夏治华 王四杰

黄河刀鲚是黄河中下游非常名贵的渔业物种,受各种因素影响,黄河刀鲚资源急剧衰退。当前,黄河下游水量总体稳定,已初步具备渔业资源修复的基本条件。本文简要阐述了黄河刀鲚生活习性、资源现状,查摆了黄河刀鲚资源修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黄河刀鲚资源修复的初步设想,以期为黄河刀鲚资源修复、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黄河刀鲚是黄河中下游非常名贵的渔业物种,历史上黄河刀鲚资源量丰富,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黄河断流等因素影响,黄河刀鲚资源急剧衰退,亟待开展黄河刀鲚资源修复。

一、黄河刀鲚生活习性

刀鲚(Coilia nasus)是我国重要的洄游鱼类,历史上刀鲚在我国分布很广,包括辽河、黄河、长江、瓯江、钱塘江等几大水系。研究证实,不同水系刀鲚均属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为人熟知的主要有黄河刀鲚和长江刀鲚。黄河刀鲚每年早春进入渤海湾,清明前抵达黄河口附近,短暂停留并就地摄食,清明后入河口上溯,大部分进入山东省泰安市的东平湖,少数继续上溯至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届时在黄河下游主要支流及输水干道均可发现。刀鲚上溯期间不摄食,入东平湖后再重新摄食,6月初(芒种前后)产卵,产卵后的亲鱼,一部分顺流而下,陆续回海,另一部分继续在湖区摄食,一段时间后再降河入海。受精卵孵化为仔鱼后,将随波逐流至黄河附属水体育幼,长至幼鱼后,于当年秋冬季从黄河口进入渤海生长和越冬。

二、黄河刀鲚资源现状

(一)资源衰退

20世纪60年代资源调查显示,山东省境内黄河刀鲚平均年产量约500t,丰产年份可达1000t~1500t。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开始出现断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断流日益严重。根据山东省黄河河务局统计数据,1991年~1998年,黄河年平均断流107天,1997年大旱,黄河断流时间长达226天,加之黄河中下游兴修水利、水域污染等因素,产卵场、洄游通道等重要栖息地被破坏,黄河刀鲚资源急剧衰退。

(二)调查研究较少

经查,山东省有关黄河刀鲚资源的调查研究较少,近年来仅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省淡水院”)、中林东平分公司、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开展了黄河刀鲚资源调查。2015年以来,山东省淡水院在黄河、东平湖及南四湖开展刀鲚资源调查发现,目前,刀鲚在东平湖、南四湖均有分布,并在当地形成优势种群,在黄河利津段、垦利段也偶有出现,但数量稀少。

(三)两个地理种群

初步将山东省刀鲚资源分为两个地理种群。一是“黄河种群”,数量非常稀少,生活史较为复杂,猜测可能为洄游型种群,但由于历史产卵场东平湖被大坝阻隔,暂不确定黄河种群是否有完整的洄游路径,正在进一步跟踪调查。另一个是东平湖、南四湖发现的“定居性种群”,也称“湖鲚”,由于东平湖与黄河长期阻隔,仅汛期泄洪时发生水流交换,暂认为此种群无洄游生活史。已有研究证实,南四湖湖鲚种群是由洪泽湖湖鲚迁移扩散而来,山东省淡水院尚在研究黄河、东平湖、南四湖不同地理种群的关联性。目前,湖鲚已成为东平湖水产经济物种之一,资源量占当地野生鱼类的10%以上,但价值较低,售价仅6元/kg~8元/kg。

(四)黄河刀鲚是否为土著种的两种观点

就目前山东省发现的黄河刀鲚是否为土著种这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并广泛咨询科研院所、主管部门以及黄河口渔业企业,众说纷纭,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山东省目前的刀鲚资源起源于长江水系,但可能已衍化为山东省特有的地理种群。2007年,伴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刀鲚开始在南四湖水域重新出现;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东平湖水域通水,东平湖与长江水系相连,刀鲚又在东平湖水域出现并快速形成优势种群,据此猜测山东省东平湖中的湖鲚为南水北调从长江引进。经过长期衍化,可能已经适应山东省水域环境并形成了山东省特有的地理种群。另外,由于东平湖与黄河在汛期时存在水流交换,黄河种群也可能来源于东平湖的湖鲚。

二是黄河刀鲚种群尚存,目前山东省刀鲚仍为土著种。2009年,有专家学者研究指出,1999年以来,国家开始对黄河水实行统一调度,以确保河水常流,黄河口刀鱼这一生长在黄河下游的珍稀鱼类又开始出现。彼时南水北调工程尚未实施,故猜测黄河刀鲚土著种可能一直存在。山东省自2015年才开始进行黄河水系刀鲚调查研究,目前可参考的资料数据有限,上述两种观点的真实性还需进一步验证,且真实情况可能不仅限于上述两种观点。

三、黄河刀鲚资源修复面临的问题

黄河刀鲚资源修复主要有产卵场保护与修复、增殖放流等手段,其中,增殖放流是修复黄河刀鲚资源直接有效的手段,但增殖放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开展大量基础研究进行支撑。

(一)产卵场修复尚未开展

黄河刀鲚资源衰退的首要原因是产卵场被破坏,就黄河刀鲚资源修复而言,增殖放流是外在推力,产卵场修复是内在动力。由于水利建设等原因,历史上重要的产卵场东平湖已不再适用,但目前尚未开展打通洄游通道、重新修复东平湖产卵场、寻找新的产卵场等相关工作,黄河刀鲚资源修复工作进展缓慢。

(二)足量亲鱼难以获得

增殖放流苗种培育需要足量亲鱼,但据目前情况,黄河刀鲚仅在黄河利津段、垦利段偶有出现,数量稀少,且刀鲚为鳀科鱼类,鳀科鱼类素有“离水烂”特性,应激性较强,出水即死,山东省淡水院在近七年的调查研究中从未收集到活体刀鲚,足量活体的黄河刀鲚亲鱼获得十分困难。

(三)苗种繁育技术要求较高

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浙江永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等基本实现了长江刀鲚全人工繁育,但由于刀鲚存在亲鱼成熟度不同步、产卵量不稳定,受精率及孵化率不高,仔鱼开口困难,仔稚鱼生长发育慢、死亡率高,苗种培育水环境需求不清等问题,大规模人工繁育还需加强。目前,上海市每年增殖放流全长8cm以上刀鲚苗种仅1万尾左右。

(四)放流关键技术研究空白

黄河刀鲚应激性强,放流水域、水温、盐度、底质等放流条件,以及包装、计数、运输、投放等各个操作环节,均可对放流苗种成活率产生巨大影响,但当前增殖放流需要的放流关键技术研究和生物学研究较为空白。

四、黄河刀鲚资源修复路径设想

开展黄河刀鲚资源修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生态意义和战略意义。建议聚焦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增殖放流供苗单位等各方力量,针对目前面临的产卵场、亲鱼、繁育、放流关键技术等主要问题,分四步走开展精准科研攻关,逐步实现黄河刀鲚资源修复。

(一)重塑黄河刀鲚产卵场

重塑黄河刀鲚产卵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为黄河刀鲚寻找新的产卵场。根据山东省淡水院在东平湖与黄河交界一处河湾中发现的黄河刀鲚,配合其往日洄游习性,将此处划为现阶段潜在的黄河刀鲚产卵场。再基于目前掌握的情况,进一步调查验证并进行生态环境评估,若证实此处确为现阶段黄河刀鲚产卵场,且其生态环境适宜长期作为产卵场,则产卵场修复问题迎刃而解,否则还需在沿黄流域继续探寻。

二是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葛洲坝、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搭建的不同类型过鱼设施为前车之鉴,大量开展黄河刀鲚生活习性研究,在东平湖大坝搭建切实有效的“鱼道”等过鱼设施,使东平湖重新恢复为黄河刀鲚产卵场。

(二)获得足量黄河刀鲚亲鱼

黄河中刀鲚资源量稀少,直接获得亲鱼不现实,但东平湖湖鲚资源丰富,且湖鲚与黄河刀鲚属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有关专家学者对长江水系的湖鲚进行了相关研究,初步认为将湖鲚放回长江,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湖鲚可恢复洄游习性。在此条件下,可继续探索定居型湖鲚转变为洄游型刀鲚的可行性,为苗种培育所需亲鱼提供保障。

(三)突破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

山东省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计划联合东营市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开展“黄河刀鲚人工繁育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可依托上述研究,并充分借鉴南方刀鲚苗种繁育经验,在山东省创建黄河刀鲚苗种繁育基地,深入开展黄河刀鲚亲鱼培育与促熟、受精及孵化、适口饵料、培育环境等关键技术研究,早日实现黄河刀鲚全人工规模化育苗。

(四)开展增殖放流关键技术研究

先广泛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开展黄河刀鲚生物学研究,待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突破后,再就黄河刀鲚的放流水域、水温、盐度、底质等放流条件,及包装、计数、运输、投放等放流操作开展系列专项研究,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黄河刀鲚增殖放流技术体系,并制定黄河刀鲚增殖放流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黄河刀鲚增殖放流,确保黄河刀鲚放流苗种成活率和增殖效益。

猜你喜欢

产卵场东平湖亲鱼
基于RS与水动力模型的鄱阳湖草洲产卵型鱼类潜在产卵场识别
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的生境特征及无人机遥测判别
——以泉吉河为例
“四大家鱼”亲鱼的秋季培育技术
修复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环境
——东平湖增殖放流活动实施
1990—2016年东平湖水位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长江科学院发现长江源关键鱼类产卵场
乌鳢繁殖需要的产卵场和环境条件
再去看看东平湖(外二首)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基于Landsat数据的近30年东平湖湿地植被覆盖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