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水发展渔粮共生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3-12-10陈广锋

中国水产 2023年10期
关键词:种养共生水产

◎ 文/陈广锋

渔粮共生可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积极缓解水土资源约束,有效应对高温干旱天气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精神,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因地因水制宜,适水发展渔粮共生种养结合模式,为稳粮保供作出积极贡献。应继续牢牢坚守以粮为主,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渔粮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自古以来,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一国的粮食主权和国家主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近60%。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池塘养殖是重要方式,养殖产量约占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一半。池塘水库长期进行水产养殖,会因饲料和养殖物排泄物等导致水质变差,影响鱼类生长。国内外对养殖水体环境修复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途径。其中,植物修复由于环境友好、运行成本低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精神,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因地制宜,广探增粮新途径,积极利用稻田、池塘、水库,创新形成了一种渔粮共生新模式,实现种养结合,向水面要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成效显著。

一、渔粮共生主要模式

近年来,国内不少科研机构、农业和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贯彻落实大食物观要求,指导农户充分利用已有水土资源,协同进行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践行了一条既生态环保又增产增收的生产之路,即“渔—粮”共生种养结合模式。“渔—粮”共生广义上指水产养殖和农作物种植相结合,两者互不影响、互相促进。当前不同区域开展的模式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以种粮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池塘水库浮床种植模式,具体有“鱼稻共生”“虾稻共生”“稻鳖共生”“鱼菜共生”等。

二、充分认识渔粮共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渔粮共生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目标,提高了单位耕地(水面)面积产能,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调动其水产养殖和种粮积极性。

1.以种粮为主的,稳粮增收

该类型主要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为主,秉承“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本原则,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利于稳定甚至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稻田土质,而且因节省农药、化肥、人工成本,收获的稻米优质优价,加上养殖的鱼、蟹等水产品,可显著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践及研究均表明,水稻—鱼类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可增加7.9%~8.6%。虾稻共作亩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是单纯种粮的3倍~4倍;鳖虾鱼稻共作亩均纯收入近万元,是传统种粮的12.8倍。

2.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稳渔增粮

该类型主要以池塘水库浮床种植模式为主,是在池塘水库正常水产养殖基础上,以浮床为载体在水面上进行水稻或蔬菜种植的新型种养模式。安徽省明光市农技站近年来探索推广了池塘渔稻共生绿色生产技术,其中水稻按占水面面积20%进行浮床种植,每亩水面可产优质粳稻100kg,产大米70kg,因水稻种植中无需施肥打药,2021年大米订单销售价为40元/kg,增收2800元/亩。陕西汉中市水产试验站开展了浮床种植水稻试验示范,水稻品种为黄花粘,测产表明稻谷折合亩产平均430kg,基本达到当地黄花粘田间种植产量水平。

3.激活中低产田产能,调动农户积极性

渔粮共生模式在盐碱地、冷浸田等中低产田也表现出了较高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减少了土地撂荒。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位于河套灌区腹地,不少地块因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而撂荒。该旗头道桥镇种粮大户张冬通过对盐碱荒地平整改良,引入了耐盐碱水稻品种和控制灌溉种植技术,在稻田有水时放养了螃蟹,实现稻蟹综合种养,拓展了种、养殖空间。第一年水稻亩产约350kg,第二年亩产过千斤,同时还附带有螃蟹等水产品收入约300元/亩,极大调动了种粮积极性。

(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

渔粮共生模式蕴含着我国农业智慧,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可使稻田或池塘水库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一是净化了养殖水质。池塘水库水体中冗余的氮、磷等主要来源于残饵和鱼类排泄物,易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浮床种植的水稻全生育期以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作为养分,对水体富营养化有明显改善效果。研究表明,在水稻收获期,种稻鱼塘中全氮、铵态氮、全磷和磷酸盐等离子含量比未种稻的鱼塘低64%~98%,种稻鱼塘COD含量也明显低于传统鱼塘,表明种稻能有效降低水体养分含量,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二是降低了化肥施用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鱼类会摄食稻田内杂草,排出粪便成为有机肥料,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系统内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起到保肥和增肥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可显著降低肥料的使用量,甚至完全不使用化肥。三是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稻渔共生系统中,鱼虾为稻田除草作用明显,可有效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同时鱼类可食用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菌丝等,减少了病菌侵染来源。有研究表明,稻渔综合种养相比单纯种稻可减少农药使用量40.2%。

(三)积极缓解水土资源约束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缺是基本国情,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水资源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制约粮食进一步增产的两大主要资源要素。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趋于稳定、灌溉用水缺口较大,如何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量成为不可回避的难题。一些水产养殖大县集成创新渔粮共生技术,强化试验示范,在水面种水稻、种蔬菜,提高了粮食播种总面积,向水面要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土资源约束。

(四)有效应对高温干旱天气

2022年7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主汛期还未结束,长江流域却已出现罕见旱情,不少区域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甚至干枯死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因为养殖需要提前增加了稻田蓄水量,提高了抗旱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对水稻生长影响。池塘水库浮床种稻因其水源充足,不存在灌溉少水问题,水稻产量完全不会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成为抗旱保丰收、提高粮食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渔粮共生模式虽然取得创新发展,但整体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稻田池塘化、非粮化还需进一步制止。由于水产品的比较效益更高,个别地区种植户容易出现“重渔轻粮”倾向,过度开挖环沟和任意增加养殖密度,忽略水稻管理;养殖密度提高后是否会带来新的面源污染,也是需要关心的问题。二是技术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渔粮共生模式基础研究还有待加强,相配套的农机农艺技术还不适应,缺少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渔粮共生种养结合技术模式;农户水产养殖和种植技术并不系统,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肥水管理、饵料投放等往往以经验为主,没有上升到理论水平。

为进一步推动渔粮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牢牢坚守以粮为主

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落实《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通则》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提防渔粮共生模式中“重渔轻粮”现象,始终坚持好“不与粮争地”底线,首保粮食产能;按照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要求,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二)强化技术集成创新

渔粮共生模式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要做好“产学研推用”多方协同,深入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不同区域渔粮共生主导模式优化创新研究和配套关键技术开发;加强种植业技术推广和水产技术推广两系统互通互促,加大技术培训,加快标准制定和成果转化应用,全力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做好顶层设计,扩大资金投入,对符合模式要求的加大补助标准,引领推动渔粮共生产业科学发展;进一步整合相关项目资源,高标准建设一批渔粮共生示范基地,发挥好带动作用;积极扶持有基础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进一步提高渔粮共生模式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渔粮共生,除了单纯的向“渔”“粮”要效益外,还要将两者的价值进行结合延伸,突出绿色生态理念,大力打造生态健康精品品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价值,提升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种养共生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加油!水产人!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共生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