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生活元素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2023-12-10☉吴

小学生 2023年27期
关键词:编程电脑信息技术

☉吴 峰

任何一项技术脱离生活,就会变成一纸空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获取、处理和传输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反复的应用与练习,同时将生活元素的融入,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何为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区别于“玩乐”这种浅层次的概念认知,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基础硬件的完善,还是教师的专业素质,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推动着当代信息技术教学的长足发展。当然,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仍有很多的不足,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教学必须不断完善和革新,以生本教学概念为指导,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的重点培养。

(一)信息素养的正确认知

网络信息技术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的弊端,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面对网络信息的繁杂与诱惑,青少年更加容易受到诱惑和侵害,因此很多家长都存在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抵触,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单纯方便了孩子玩电脑,这种对信息素养的片面认知不仅误导了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学习思路,也阻碍了学生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同时,教师在信息素养的认知层面也同样面临一些误区。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单纯从技能掌握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当作一门纯粹的应用技能来教学,忽略了信息素养培养的价值。这种忽略素质培养而单纯追求成绩第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与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容易降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探索欲望,将信息技术完全划分为“玩乐”与“工作”两种完全独立的模块,得不到真正的信息素养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要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理解,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实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即程序操作是手段,意识培养才是根本,如果缺失了对信息素养培养的内核,那么信息技术教学便是没有灵魂的。

(二)理论体系的有效建立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属于主课科目,因此一般的课时安排是一周一节左右,学习节奏很难衔接起来,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存在思维断点,很难让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建立知识框架和思维逻辑便更无从谈起。而本文所涉及的生活元素,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课时短缺所带来的教学断层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利用充分的时间进行生活实践,将课上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价值。例如教材中“制作主题板报”的主题活动,就是将枯燥的文字排版、图片编辑等与有趣的艺术创作相结合,需要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与艺术体验对技术进行加工和利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父母节感恩卡”“喜欢的小说人物关系卡片”“向往的风景名胜游览计划图”等,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性的情绪与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在信息搜集、内容整理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有趣的信息技术应用。[1]

(三)教学起点的辩证统一

虽然现在电脑已经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门,但仍有一些地区和家庭没有配备,尤其是家里只有老人孩子,或者家长不需要电脑办公的家庭,一般就不会置办电脑,毕竟有了电脑,就给了孩子一个接触电子屏幕的机会。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就存在教学起点不一的情况,有的孩子是初次接触电脑,而有的孩子已经会上网查资料、玩游戏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保证从零做起的教学原则,又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就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面对的现状了。

事实证明,并不是拥有良好应用基础的学生就一定能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名列前茅,那些从“零”学起的学生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计算机系统的逻辑概念,快速获得成绩上的提升。因此,尊重学生学习规律和悟性培养,将学生始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平衡教学起点、突出素质教学的关键要素,无论是从教学层面,还是从生活层面,都不能将信息技术教学简单归结为计算机应用,而是要注重学生对信息要素的获取、加工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生活元素融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多学科融合,渗透生活教育

多学科融合概念与STEAM教学理念殊途同归,都是强调多学科概念的融合,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数学、绘画等多个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将生活元素与之进行结合,便能够激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充分的生活教学元素,将文学创作、口语表达等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便是不错的生活元素计算机教学。例如在学习“WPS 文字”软件使用时,教师可以结合《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先让学生联想与课文相关的元素,例如有小船、海面、柳树、春风、白塔、鱼儿等,然后从课文原文中摘取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打在Word文档中,字体可以自由选择符合主题的艺术字;再从素材库中寻找与之相关的图片素材,自由穿插到文字的中央或角落里,形成一个既有情调又有内容的画报。如此,学生既得到了拼音知识的复习,又学会了运用Word 文档来打字、穿插图片和艺术字,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教学尝试。

又例如在学习scratch软件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文艺天赋和口语表达能力,采取“一人一句”的方式来讲故事,然后教师再在学生的“指挥”下选择背景、添加角色、编辑对话等,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有参与权和指挥权,更能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编程知识。例如当学生讲道:“从前有一个小姑娘,有一天她去森林里冒险。”教师就选了一个森林的背景,然后选了一个小女孩的人物形象添加进背景,然后第二个学生接着讲道:“然后她遇到一个大灰狼!”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师就选了一个很可爱的狼狗的图案添加到小姑娘的对面,接下来的学生讲道:“小姑娘吓得赶紧跑,边跑边喊‘你不要过来啊!’”教师可以在欢笑声里设置编程让小姑娘从左往右跑。

数学学科中的计算机应用就更多了,以几何为例,小学生在数学中都对“圆”有了基本的认知,从理论上讲如果要画一个标准的圆,首先需要先确定一个圆心,然后确定一个半径,再使用圆规转圈画出来。而在生活中要想随地画一个圆,很难找到合适的圆规,那么该如何才能画一个标准的圆呢?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来画一个标准的圆形,画的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到正方形与圆形的关系,注意像素长宽比的一致,进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画一个“五环”,运用“选择”“透明”“放大”等功能,感受五个圆环环环相扣的空间感,丰富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力。

可以说,对学科的融合不仅考验学生多领域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迎合了小学生善于猎奇、挑战的心理,让他们能够在好奇心的带领下不断挑战未知、充实大脑,更给予了教师很多新的教学思路,带给学生更丰富、高效的课堂教学体验。[2]

(二)多现象运用,浅析技术概念

对于很多较为抽象的信息技术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例如“病毒”“代码”“编程”等等,传统教材用“0”“1”的数字概念对计算机数据进行简单的原理解释,这种过于书面化和抽象化的概念描述,很难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更不要说让学生去理解。但如果将数据认知与编程编写相结合,让学生体验数字编程后,不仅能生成有趣的画面,甚至可以让画面里的人物动起来,生成有趣的动画,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生活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有很多方式,以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为例,很多小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都有那种“不小心中毒了”却不知道原因的体验,大人们往往会提醒自己的孩子“别点动图”“别点链接”“别下载东西”,但孩子不了解原理,又很容易被一些色彩缤纷的图案和广告吸引,就很容易误入“网络陷阱”。轻则遇到流氓软件,电脑被下载了一堆插件和程序;重则导致电脑中毒,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甚至电脑主机瘫痪等。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重视网络安全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何为“病毒”,为什么“链接”不能随便点,为什么“病毒”会让电脑死机,然后才是如何防范病毒、警惕网络安全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将“电脑病毒”和普通的致病“病毒”联系起来,问学生们:“大家知道病毒是如何危害我们的健康的吗?”学生答:“病毒身上有很多的小刺,他们进入人体后,会用这些小刺扎坏我们身体里的细胞,从而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哇!这位同学回答得太棒了,让我来用更直白的说法解释一下,病毒呢,就好像一个穿着铠甲的士兵,铠甲上满是尖刺,而我们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城池,他会通过撞城门、爬梯子来攻打我们的城墙,轻则让我们损兵折将,重则让我们城门失守。那么网络病毒,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来看一下中了病毒的电脑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展示中病毒的电脑的样子,学生们就能够将较为抽象的电脑病毒更加具象化,理解数据安全对电脑使用的重要性。

(三)多情境互动,引导实践应用

情境创设是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将生动的生活情境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现实感受,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应用和练习的过程中敢于大胆尝试、积极创新。[3]

以scartch 编程的学习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声音和动作的同步编程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对动画的兴趣,设计诸如“龟兔赛跑”“猫捉老鼠”等主题的编程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带领下进入学习。充满想象力空间的游戏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动手编程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和能动性,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自主去探索更多可能性。例如在画背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想象出很多有趣的画面,例如海边、花园,甚至客厅、教室等,在控制动画人物移动时,教师教会了前进,学生会好奇后退,教师教会了直线运动,学生会想曲线运动怎么操作等,因为在现实中动物之间的追逐不可能只是单纯的前进或者后退,是多变的生活元素驱使学生想要了解更多、学习更多。

又例如对于WPS 的学习,学生在面对文字、图表的操作和设计会感到枯燥和混乱,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图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让学生利用Word或者Excel 自己制作一个个性化的课程表,运用艺术字、卡通形象、字体设置等功能设计出独属于自己的课程表。例如有的同学将自己喜欢的科目标注成彩色,将不太喜欢的科目标注上“加油”的字样,并在课程表中穿插日程安排、每日目标等,防止自己忘记重要的事情,还有的同学会在课程表周围装饰可爱的卡通形象或伟人形象,用以放松情绪、激励斗志等等。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即便遇到不会的操作,学生也能够通过“度娘”的帮助自己解决,这种学习方式比教师手把手来教更为高效,学生不仅记得牢、学得多,还能够很好地运用,学起来有成就感、满足感,对文字、表格的应用形式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有一个前瞻性的眼光,将信息素养积极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去,还要敢于突破自我、打破桎梏,敢于学习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从当下的教育大环境而言,信息技术教学无疑是串联各学科素质培养的关键,计算机就如同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介,只有充分重视“娃娃”阶段的计算机启蒙教学,才能够在源头上归正认知,让社会大众的整体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编程电脑信息技术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编程,是一种态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编程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