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作文仿写的实践

2023-12-10李蓥洁

小学生 2023年27期
关键词:作文语言同学

☉李蓥洁

“作文难,不会写;难作文,写不出”,是很多学生的共同心声。“作文难教,不好备课;难教作文,不会指导”,也成了教师共同的难题。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其《谈作文》中提到:“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如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可见,借鉴模仿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学习内容上要求“观察、思考日常生活,阅读记人叙事的优秀文本”“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梳理学过的语言现象,欣赏优秀作品的表达技巧”。[1]

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优秀文本中积累优秀语言材料,建立输出资料库。教师应该积极挖掘文本中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体验文本的表达特点,借鉴写作手法,把握契机进行仿写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博采众长——文学语言

初学写作时,我们应该给学生模仿的机会,“宽容”他们的“千篇一律”。从模仿到创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踏实。教育部统编教材,就是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本,实现从“阅读——共情”的浅层次阅读,到用好范本进行写好作文的高层次阅读语言能力的形成。[2]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语言隽永,文辞典雅,文白相间,抒发乡情;朱自清《春》,形散神聚,多感官描写,多用排比句,引用古诗,动静结合,写尽春情;托尔斯泰《穷人》,善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鲜明人物形象……

精心选溢彩之词,妙手炼流金之句,学习大师善用亲切自然、活泼流畅的语言。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不事雕琢,流畅通达,通俗自然,朗朗上口,整篇文章蕴含作者独创的“京味儿”语言,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拓展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猫》《草原》《济南的冬天》等,引导学生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写出真挚和细腻的情感;再如,沈从文《腊八粥》,娓娓道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富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

龙凯丽同学模仿鲁迅的《社戏》,描写了家乡的“采茶戏”:

远远望见了戏台的一角,心中一点点疲劳又消失了,迫不及待地跑了过去,这时看戏的人不是很多,隐约看到了戏台上的人物,二旦一丑,这两旦一开始上山采茶,手持菜篮,边唱边跳,唱了一会儿,便上来了一个丑角,咿咿呀呀说个不停,手里比划着,十分着急。

刘瑜晔同学学朱自清写《那片荷塘》: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稚嫩的歌声拂落,惊动了流鱼。偶有蜻蜓悄飞近船侧,捉不住鱼的我忙去扑捉,晃得小船儿溅起水花。祖母嗔笑我太顽皮,做不得荷花仙子;我可不依,只好端身正坐,不敢再闹。

二、有根之木——恰当选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其林级的大厨,没有好食材,也做不出珍馐美馔;优美的语言,如果没有新鲜新颖的故事作为底板,也写不出情真意切的好作文。朱自清的《春》用五个画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展现春天的美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我们借鉴这种写法,就是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种场景、多个阶段等来写景、叙事、写人。例如写同学,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写:初识、相知、别离等。如写老师,可从和蔼、认真、严厉等方面来组织材料;如写父母,可从平日里的唠叨,生病时的疼爱,失利时的鼓励等方面组织材料。

鲁迅《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就像“钉子户”一样,牢牢“钉”在了语文教材上。无论教材经过几次修订、改版,它从没缺席。原因何在?因为写得好。这篇文章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最值得欣赏的是选材,它是会选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作品《藤野先生》回顾“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选取典型事件“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突出了人物品质,从而写出了一个有着非凡人格的老师形象。周易涵同学仿写《我的老师》,写老师在批评自己未认真完成作业后,帮自己整理衣领和衣袖;王子路同学写自己厌学时,班主任曾多次实地家访感动自己的事;严子涵同学写自己的老师公正待人的事……

经典文本中,还有很多作品选材的高超,值得借鉴。如莫怀戚《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鲁迅《风筝》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儿时往事;史铁生《那个星期天》展现了一个小男孩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文字融情于景物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三、源头活水——写作技巧

(一)对比手法。对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和表现手法,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契诃夫《变色龙》、鲁迅《故乡》、巴金《小狗巴弟》,大师们深谙此道。如在鲁迅《故乡》一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故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前后对比,来表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巨大反差。杨二嫂的对比,由一个美丽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刻薄刁钻的“圆规”。宏儿与水生的“恋恋不舍”与闰土与“我”隔膜的对比,少年闰土与“我”的相知与中年闰土与“我”的隔膜,盼望已久理想中的故乡与萧瑟隐晦的现实故乡的对比……在学习这样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仿照对比手法来写生活中的变化。

刘晓莹同学写《向着明亮那方》,先前:

但事与愿违,大礼堂中的那次集体演出,是我第一次在舞台上展示自己,聚光灯刺得我睁不开眼睛,只好微眯着双眼,随着大家的脚步摆弄着身姿。可演出视频中的我,动作笨拙得那般刺眼,众人嘲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在那段旅程中踏出过半步。

后来:

又一次演出,这次的舞台,仿佛属于我一个人。那个清晨,在露天舞台上,迎着朝阳,像往常一般跳出那只属于自己的舞步,一朵向日葵在舞台中绽放。一曲罢,掌声雷动。正对着的那片天空,一片明亮。

前后对比,书写青春正能量。

(二)烘托渲染。曹文轩的《草房子》中,杜小康离开校园之后,跟随父亲养鸭,遭遇到暴风雨。文中有段环境描写:“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这里对天色、河水、芦苇荡的描写直接反映了杜小康内心焦躁、郁闷的心情。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家人高兴前往游玩时,“汽笛拉响了,我们离开堤岸上了轮船,游轮缓缓驶离防波堤,向远方航行。海面平坦光滑,如同绿色的大理石桌面。我们目送着渐行渐远的堤岸,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所有那些难得出行一次的人家所特有的。”当见到了日夜盼望的叔叔于勒时,人物心情迥异,眼前景物已全然不同——“后来,我们都没有再说话。在我们前面,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底钻出来,在天际线轻轻游动。那是哲尔赛岛”。

谭莹莹同学在写《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一文时,借鉴莫泊桑,烘托自己心情的失意:“虽然说渺小惯了,但是心里也有一丝失落。我一边低头踢着石子,一边走回家。天空被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用蓝墨水染得分外好看,但也许因为太激动,将墨水打翻了。墨色迅速云开,吞噬着一片残蓝,如同我没有光彩的生活。”

(三)动作描写。鲁迅《故乡》一文中“雪地捕鸟”的描写,作者用了一连串的词,把捕鸟的情景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再现了捕鸟的场景。一连串的动作,也给人感觉闰土捕鸟的动作一气呵成,动作是那样的娴熟流畅,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能干的少年伙伴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李志远同学在《难忘的一幕》中这样写道:“他拿着球,弯着腰,一个试探步,又撤回。他两眼溜溜地转动,身子前倾,支撑脚急速前移,一会左拐,一会右拐,两个假动作,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后仰,滞空,出手,篮球在空中划出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四)环境描写。《小英雄雨来》开篇有一段环境描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整个画面唯美舒适。去掉这个自然段对文章内容是否有影响?影响很少,至少文章的情节可以继续推进,不受影响。但是去掉之后,后文出现雨来游泳逃走的场景时,也就不显得那么理所应当,妙趣横生了。谭莹莹同学在写《那个味道》时,“雨渐渐停了,只有些许的牛毛似的,我和爸爸拿着雨伞走到街上,阳光挤进了乌云丛中,把乌云推开得无影无踪,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气味,鸟儿欢快地唱起歌来,我穿着雨鞋蹦着跳着,激起了一点又一点的小水珠……”,映衬人物心灵的美好。

(五)先抑后扬。先抑后扬,能充分表达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起伏波澜和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的切切察察、粗俗的睡姿,过年的各种烦琐之至的古怪仪式等,最后写“长妈妈”做到了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使小作者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文中前半部分先写托尔斯泰外貌丑陋是抑,后写他眼睛的犀利是扬。茅盾《白杨礼赞》有两处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富于变化,也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文章的变化,始终牵引着读者,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控制在作者的笔端,使文章有波澜,又为白杨树正式出场蓄足了气势。

曾子健同学《旅途中的暖意》中,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纳西族老人目光深邃、手拿刻刀、坚决不讨价还价卖雕刻作品时给人的压抑感,到后来老人跟着车跑、气喘吁吁送回该找的钱时的伟岸,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令人动容。“旅途上,纵使清晨的冷风锐利,却暖意融融”。

刘瑜晔同学写《采莲》,前半段写莲子的苦,自己的厌恶。后来奶奶引导自己:

“傻孩子,这莲心虽苦,却是有大用处的啊。滋养补虚,清心除热,强心安神……莲心的功效可多了。”祖母说着,把一颗莲子剥开,将其中新绿的嫩芽放进一旁煮开的茶水中。我好奇地探过头去,看着它在茶叶间沉浮。

后来,祖母走了,那件荷花罗裙我也再穿不下了,时过境迁,唯有那片荷花,依旧开得婷婷嫋嫋,蓬勃灿烂。我站在岸边,折下一支莲蓬,洗净莲子细细品尝,仿佛只有苦涩的莲子,才能让我清醒振作。

(六)侧面描写。“为人贵直,为文贵曲”。《小石潭记》几个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作者抓住鱼儿“静”与“动”的两种不同情态来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生动展现了鱼儿的自由欢畅,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勾勒了极美的画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儿的数量清晰可数,鱼儿的身影,空灵自由,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与透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通透,鱼影清晰明辨,“无一字写水,却处处写水”,侧面之妙,淋漓尽致。老舍《骆驼祥子》表现炎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邱贻可同学运用侧面描写,写炎热:

没有一片云,没有一丝风,一轮烈日,炙烤着。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病恹恹地、懒洋洋地立着。鸟儿已不知踪影,蝉在高声大叫,小狗吐出舌头不停地喘气,水牛早就躲到了池塘里,整个身子埋在了池水中,只露出一个头在水面上透气。

综上所述,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作文教学也随之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读经典文本,品味语言,欣赏优秀作品的表达技巧,对名家名篇进行借鉴仿写,是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的好办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让有源之水水常清,有根之木木常青。语文作文教学,我们在路上。

猜你喜欢

作文语言同学
语言是刀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