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促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研究
2023-12-10☉付君
☉付 君
数学作为一大主科,在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也正因为数学思维的难以理解,常常让小学生倍感头疼,以至于没有主动想要去探索学习的想法。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侧重于知识讲授,往往忽略了课堂的互动,使得课堂较为枯燥。要让数学学习简单起来,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感兴趣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引入问题驱动法,通过设计问题,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思考,参与互动,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利用该方法特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养成数学思维,达到课堂效果。
一、设计问题探索,优化课堂导入
(一)课前预习,设计问题探索
在一门学科的学习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课本内容,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学生往往对待预习不会太过认真,经常出现随随便便看一下或者甚至不预习的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前给学生设置预习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引导学生的预习步骤。对于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或者数学规律。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教师可以进行提问,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或者提前设置问题题目让学生试着解题,又或者是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与数学相关的生活中的事物,发掘规律。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单元时,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预习,通过提问,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带有克和千克标识的物品,再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初步的规律发现,让学生自己对该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之后,老师在课堂上再将学生收集到的千克和克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该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通过在预习中以问题驱动的形式设置预习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前去发现一些规律,也能使课堂内容更容易理解[1]。
(二)课堂导入,引入问题思考
在每次新课进行之时,都要进行课堂导入环节。课堂导入环节正是为了活跃课堂整体的气氛而引入的新知识点,它可让学生更加专心去进行思考。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提起学生的兴趣去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将问题驱动法融入到课堂导入之中。在导入之时,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串联问题,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起来,去探索接下来的数学知识。可以设计游戏导入,通过游戏来提问,引导出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设计碰球游戏,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整数,通过两数之间的碰撞,得到正确的整数。如写出整数“7”,再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的5 球需要碰几球,得到7?”学生回答:“你的5 球需要碰2 球,得到7。”利用这种问题进行驱动式的问答,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教具,来让学生去切实感受,然后进行提问,引导出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就可利用三角形、长方形、圆柱体等图形模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再由此进行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图形?这些图形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图形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开始之后的教学。
二、基于课本内容,提出中心问题
(一)结合课本,提出中心问题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质疑精神,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去进行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开启。在问题设置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阶段、学习状态,以及课本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以该问题作为学习任务,就任务进行探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2]。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中,课本内容中就有关于图形移动的相关练习题目,教师可以用这些题目,展示在课件之中,设置问题驱动来进行提问,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达到课堂互动效果。利用课件在网格图上设计一个形状的移动,将该形状移动前和移动后的状态展现在网格上。然后对学生进行问题驱动性提问:该物体是怎样进行移动的?其中包含了哪些移动方式?由此,总结移动的规律,引导出所要学习的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另外,还可以设置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的问题,来让学生画出平移旋转或轴对称之后,该图形在网格上的形状。充分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问题驱动,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探索,达到趣味教学、深刻教学的目的。
(二)关联问题,构建知识框架
对于问题驱动法教学,还可以联系前后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问题提问,结合教学。通过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整理,可以回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数学知识框架结构,把握每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记忆知识点,消化知识点。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知识内容都是环环相扣,具有许多内在联系的。通过问题驱动的模式,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可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新旧相结合,形成数学思维,掌握数学逻辑。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我们学习过《角的初步认识》,通过教学学到了直角、钝角、锐角这三个不同的角的概念。在后续的图形认识中,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教师都可以通过问题驱动的模式关联之前的知识点。例如提问学生:“正方形中的角都是什么角?长方形中的角都是什么角?三角形中的角可能是什么角?平行四边形中的角又是什么角?”通过这些提问来总结图形的性质,可以帮助学生在巩固之前知识点的同时,认识到这些知识点在后续知识中的基础作用。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将环环相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巩固旧知识点的同时,认识到新的知识点,形成整体的数学逻辑结构,更能帮助学生去培养数学思维,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3]。
三、融入情景教学,设置问题驱动
(一)游戏情景,动手实践解题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问题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孩子们在问题中去探索数学知识,在问题中去自己思考,形成数学思维,在问题中把握数学逻辑,在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达到数学教学目的。学生数学学习最大的困扰就是没有那么大的驱动力去让他们有想继续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如果只是书面上的知识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因此,在利用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引进游戏情景模式,两者结合,让课堂更生趣味。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手工实践游戏来构成问题驱动的教学环境。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巧妙利用中国传统游戏工具七巧板,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相对应结构和特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拼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此进行提问:“你是如何拼构的?什么图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该平行四边形又有什么特点?”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教师可在游戏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更生动的数学游戏,来进行数学知识的间接传递。在游戏情景中进行提问,有助于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也能更轻松容易地把握住知识点的内容[4]。
(二)生活情景,问题引导理解
数学源于生活,问题驱动模式也可以在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景中进行。让学生身处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可以消除那些知识点的距离感、陌生感,让数学更加贴近于学生自己。由此,教师再进行相关提问,总结相关知识点。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时,教师可以先分发一些代表元、角、分的模拟卡纸。然后假设课堂是一个商场环境,根据课件上所展示的商品价格,进行元、角、分的交易。教师在讲台上问:“一个书包5.36 元,两个书包应该给多少钱?”学生在课堂上给出相应的卡纸数目。另外,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元、角、分之间的单位转换,一元等于多少角?一角等于多少分?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数学规律。以生活情景融合问题驱动来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思考,在充满趣味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到对应知识点内容。另外,在学习三角形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三角形是稳固的形状”这一概念,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三角形这一概念的运用。例如,教师举例:“三脚架的稳固性恰能证明这个性质,同学们知道还有什么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证明这个性质吗?”利用问题驱动,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让学生更愉快且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
四、创设多样问题,完善课后练习
(一)课后问题,知识整理反馈
一堂完整且有效的课,离不开课前、课中、课后任何一个环节。课前设置预习问题,让学生熟悉知识。课堂中,利用该知识点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驱动,便于学生理解。当然,在课后也需要相应的整理与反馈,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在课堂之后,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课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巩固知识点。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实际案例是利用了这两种性质?分别都是怎么进行的?小组内部进行收集整理,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知识应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及时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状况。学生往往对于课堂学习没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留下相关的课后问题,帮助学生去回顾课堂内容,去找寻那些不够理解的地方,从而得到一个教学反馈,再根据反馈去进行加强。课后的问题驱动也是同样重要的,对于优化数学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省自己所学知识并给予反馈,能使数学课堂所授内容真正让学生理解。
(二)课后巩固,多元问题练习
对于课后的问题驱动,除了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加理解数学知识点,以及帮助学生回馈所学知识,查漏补缺之外,还可以设置更多类型的数学题目。其实数学题目就可以是一种问题驱动,不同类型的题目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温习和巩固。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和写的方式双重掌握数学知识点。其问题可以是给出小数,然后提问该小数如何读,或者是下列小数如何书写。写小数的汉字表达形式,如:1.68 即为一点六八。另外,还可以加深难度,设置组数问题。例如,用0、4、7、9 和小数点来进行书写,提问小于一的三位小数有哪些,所有三位小数又有哪些,最后,还可以将知识点联系生活,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对于小数的运用,让他们更加熟悉这个数学知识点。通过这些多元化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降低了学习难度。基于课堂课本内容,进行相应题目的合理设置来巩固知识点,通过问题驱动来带动数学学习,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促进深度学习,从而落实教育的根本目标[5]。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问题驱动,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想,能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