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如何有效推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2023-12-10☉徐

小学生 2023年27期
关键词:古诗双减古诗词

☉徐 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媒介。在“双减”政策实施下,小学古诗词教学也应有所改变和创新。

一、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培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受益,实现能力与素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借助古诗词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与鉴赏能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发现美的良好习惯[1]。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较多古诗词,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创造出的作品也不同。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翻译古诗词,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古诗词具有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特点,学生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古诗词多种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鉴赏能力,从而为语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以《江南春》为例,诗人通过简单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春日江南图。在诗人的笔下江南景色变得十分明媚,在烟雨的衬托下给人别样的感受。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与课本中的注释,翻译古诗词,体会其中的意境,想象作者在看到美丽景色时内心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掌握古诗词构思,促进学生语言构建能力发展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与构思,简洁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意境。正是因为古诗词的独特性,所以成为我国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语言、构思特点,培养学生发扬传统文化意识,教师应将古诗词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不同古诗词的语言特点,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生活经历,思考诗人在写作时内心的情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的中心主旨。

例如,进行《石灰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首古诗的语言、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说出自己在阅读与分析中收获的信息。为了提升学生参与古诗词内容分析热情,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相互帮助下有序参与讨论学习。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做好分组工作,根据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将班级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布置学习任务后,则为其预留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讨论学习后,在课堂上分享学习成果,最终由教师进行补充与完善,强化学生对古诗词语言、情感的理解。这一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在小组成员相互帮助下,提升古诗词内容学习效果,为“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借助品析诵读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双减”政策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后学习压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落实的重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以学生需求为课堂教学创新的方向,利用个性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古诗词诵读与品析能力。

(一)加强古诗词诵读训练和指导

在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十分重要,是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感悟作者情感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诵读,可以提升学生古诗词内容分析效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积极的体验。当前部分学生对古诗词诵读存在一些片面认识,认为古诗词诵读的目的就是丰富阅读经验,可以流畅、有感情地阅读古诗词。实际上并非如此,古诗词诵读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能力、知识范围、审美能力与人格修养的提升,成为一个品行兼优的独立个体。为了端正学生古诗词学习态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古诗词诵读活动,为学生预留古诗词诵读的时间,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进行诵读活动,使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古诗词诵读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感与诵读经验[2]。

如进行《西江月·夜行黄山道中》教学时,首先,教师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利用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法。在教师范读中,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明确古诗词朗读的节奏,掌握每个生字的读音。其次,学生大声朗读,为诵读活动开展做好铺垫。当学生能够清晰、流畅地读出古诗词后,则要求学生利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利用诵读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师生一同诵读古诗词。古诗词诵读活动的实施,让学生意识到诵读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学习观念,为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二)提高学生古诗词品析能力

在古诗词学习中,品味分析十分重要,是学生了解古诗词内涵的重要途径。以往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会带领学生一同分析古诗词中的重要词语、句子,但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无法保证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古诗词品析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分析,辅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与方法,为接下来深入学习提供支持。

例如,在进行《山居秋暝》教学时,为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学生问道:“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确定学习任务后,则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结合古诗的主题及内容,分析作者用“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描写哪些景色,并探究这些景色在本质上的差别,以总结性语言回答教师的问题。由于学生古诗词品析经验相对比较匮乏,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这首古诗的含义,领会作者想要借助不同景色表达自己情感的想法。

三、运行多元教学促成古诗词内涵理解

通过对小学生古诗词学习情况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存在抵触心理,认为古诗词内容过于抽象,无法理解其描述的内容、蕴含的情感[3]。这主要是因为古诗词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学习古诗词经验不足,无法掌握古诗词写作方法与情感表达方式,所以会出现消极的学习态度。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是将古诗词中包含的知识点直接传授给学生,这一教学方式不仅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会增加学生课后学习压力,无法实现“双减”的目的。为了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古诗词内容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内涵,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对高质量课堂学习活动开展具有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意境设计教学情境,借助教学工具,为学生创建生动形象的情境,为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提供帮助。

以《七律·长征》为例,这首诗描写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经历千难万险后,终于战胜敌人的喜悦心情,反映出革命战士顽强不屈的良好品质以及不畏强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使学生对诗中描述意境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视频观看中体会诗人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当多媒体视频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联系古诗内容,对当时中国所面对的困难,革命战士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诗人想要通过这样的意境表达什么。在情境教学的支持下,可以提升学生古诗词内容理解效果,夯实学习基础,为学生语文古诗词学习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二)设计问题开展问题驱动教学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古诗词内容,是问题驱动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生古诗词基础与学习能力,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让班级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掌握基础知识。与被动教学模式相比,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

以《村晚》为例,当学生能够熟读古诗,且掌握古诗大概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任务:第一,古诗中出现哪些景物?诗人描绘怎样的画面?第二,古诗中的“满、衔、浸”等词语,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给你怎样的感觉?第三,联系古诗词内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牧童生活非常悠闲?确定任务后,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本中注释内容,分析古诗词的意境与写作情感,为理解作者对自己童年的怀念做好铺垫。上述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通过深入探究,可以理解作者内心真实的想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当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开放任务,要求学生对古诗内容进行想象,并写一篇小短文,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教学效果。

四、拓展古诗词阅读,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拓展阅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更多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为学生文学素养发展提供资料支持。古诗词拓展活动的实施,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4]。

(一)收集与作者有关的阅读资料

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掌握写作特点,教师可以将诗人生平经历作为拓展阅读内容,呈现一些与诗人作品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在丰富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理解古诗词意境与内涵,为更好地学习作好铺垫。若想了解古诗词,必须了解诗人,明确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完成创作的。只有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

在《出塞》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收集与诗人王昌龄有关的信息,将此作为辅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媒介,让学生在丰富资料的帮助下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的资料分享给学生:王昌龄(公元698 年—757 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展示诗人资料的同时,将古诗创作背景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思考问题、创造诗句的,为学生了解诗人写作特点与风格提供资料。

(二)利用与古诗词相关内容开展拓展阅读

古诗词教学活动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与文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资料,如诗人其他作品、同类型作品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自身文学素质,夯实古诗词学习基础。如进行《己亥杂诗》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作者其他的古诗呈现出来,让学生以对比的方式进行阅读分析,了解作者整体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思路,为掌握某一类型或者某一类题材古诗写作方法提供经验支撑。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古诗词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立足古诗词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品析诵读,让学生在多元教学方法与丰富古诗词内容的支持下提升学习能力,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下提升古诗词内容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古诗双减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拟古诗”之我见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