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书纸的前世今生

2023-12-10黄玉林

鸭绿江 2023年10期
关键词:竹纸富阳

黄玉林

纸的发明,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造纸术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勤劳智慧的先辈们在不断实践中发现了许多制纸的原料,比如桑皮、藤、苔、麦茎、稻秆等等,竹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富春江畔的富阳,境内“一江十溪”,江南的湿润气候,连绵的地丘缓坡,十分适合竹子生长。民国《浙江之纸业》记载:“论纸,必论富阳纸。”富阳是浙江重要的竹产区,自然而然地,此地盛产竹纸。

1

南宋时期,浙江竹纸已经名闻天下,时人说竹纸“惟工书者独喜之”:一是滑;二是发墨色;三是宜笔锋;四是卷舒虽久,墨终不渝;五是不蠹。

富阳竹纸被形容为“制作精良、品质精粹、光滑不蠹、洁白莹润”,这是宋代流传甚广的对富阳竹纸的评价。而今天,当我们走进位于大源镇大同村的双溪书画纸厂纸库,面对一刀刀不同年份的竹纸,竹的清香若有若无,纸的芳雅沁人心脾,除了洁白莹润,更多的是或浓或淡的黄色竹纸。以手抚之,柔软细腻,双手轻扯似有张力,对光视之,呈半透明状。这就是著名的富阳元书纸了。

元书纸是富阳传统手工竹纸中的著名品种,呈淡米黄色,纸质松软,纸面略显毛茸,有明显帘纹,略带淡雅竹香。元书纸之名从何而来?流传较广的有两种说法:一说因皇帝元祭(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称元书;另一说,富阳初时的纸张脆软疏松,纸面毛绒,不堪印书,但可供国子监起草文稿和练习书法之用,故称其纸为“元书纸”,所以“元书”也有文章、书法草稿之意。后来,经不断改进,元书纸终于成为质地洁白、帘纹细密、光滑坚韧、手叩有声、闻有清香的竹纸中的“上上佳品”。

今夏,富阳一家竹纸作坊为一项重点出版工程专供古籍印刷纸张,这是富阳竹纸又一次得到高端市场认可的证明。我问作坊主,富阳竹纸到底胜在哪里?坊主回我,手工纸中,富阳竹纸最适合印书,最大特点是“挺括”。这个特点,我在任何资料中都未曾发现,而其“挺括”的秘密,其实是掌握在一线纸工手里。

“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一件”元书纸到底有几张呢?据从业人员介绍,1928年前90张为一刀,54刀为一件,1956年改100张为一刀,50刀为一件,用竹篾“直四横二”打捆成件。按“90张为一刀,54刀为一件”计算,一件有4860张元书纸,十件呢?当近5万张,考进士下的苦功夫可见一斑。

当下,使用竹纸创作的书画家评价:“竹纸最大的特点是越放越亮,越放越平和。即使有一点点墨,它都能表现出来,水乳交融,有一种墨和纸结合在一起很舒服的感觉。”另有画家评价,“画画,有时就像是和纸张进行对话。只要你静下心来,这张竹纸就可以和你交流,会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妙不可言!”

竹子易栽、生长快,在富阳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须担忧资源枯竭,因此性价比非常高,这也是富阳竹纸的另一大优势吧。

2

从制作技艺的角度看,造纸起始于漂絮。“纸”字的初意即为“水中击絮”。《说文》对“纸”的释义为:“纸,絮一苫也。”“絮,敝绵也。” 也就是说,把植物纤维在水中捣碎、捣烂,然后晒干,就成了纸。

从一根青竹到一张元书纸,需要大大小小72道工序,历时300多天,因此民谚云:“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72道工序里包括怎样的具体步骤呢?遗憾的是,我翻遍手头资料,没有能够说全的,最多也只是列举了三四十道而已。我反复请教竹纸协会的专家和非遗传承人,皆语焉不详,告诉我并无确切说法,是虚数,仅表示其工序繁复而已。

但我坚信,一定有关于72道工序的准确说法。

竹纸的工艺流程复杂而漫长,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原料处理、制造方法和后续工序。原料处理也叫削竹办料,分成斫青、断青、削竹、拷白、断料、浸料、浆料、煮料、出镬、翻滩、淋尿、堆蓬、落塘等13个步骤,对砍下的青竹进行处理,从竹子里取出合乎造纸要求的纤维。制造方法包括舂料、抄纸、榨纸、牵纸、晒纸等工序。如此繁多的工序下来,此时竹子已神奇地化身为竹纸,再经磨纸、捆纸、盖印等后续操作,元书纸便诞生了。

并不是所有的毛竹都适合做纸,只有“豆蔻年华”的竹子才有资格被选中。这就意味着斫青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在每年小满至夏至期间进行。这时节,刚脱去笋壳的新竹,竹枝已生成但尚未放叶,其竹穰的蛋白质、脂肪、果胶等营养物质最为丰富,纤维细腻。太嫩的新竹,竹竿未长成,竹质轻虚,油洁过火,出浆率低,不仅不经济,而且不利于造纸。如果晚了,竹性坚硬,糯性减少,纤维质松脆,多筋而泛黄,此时如果制纸,不韧不白。两头不堪用,只能争朝夕。“夏至削竹一蓬毛”,这句古话的意思是进入夏至的竹子纤维老得不能用了。伐竹工要赶在“鳗丫”分散、“蜻蜓叶”生长这段时间,斫下全年所需的原料。因为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富阳纸农称这一时期为“忙工季节”,伐竹工晴天砍远、雨天砍近,晴天紧砍、雨天宽松,每天要完成数千斤嫩竹的采伐及削竹任务。

我每次看竹纸制作的视频,总觉得削竹是其中最为潇洒的环节。削竹是将竹穰和竹皮分离。竹穰是元书纸纸料,竹皮是粗黄纸的原料。先将从山上拖下来的嫩竹运至山脚一平坦地,用斩刀将嫩竹截断成两米左右的竹筒,用弓形刀削去青皮。纸农扎好马步,双手握刀,刷刷往回拉,技巧融进力量之中,刀的直线与青皮弹起的弧线相结合,竹子青绿色衣服一缕缕剥去,白色皮肤显现出来。

将白坯在大石墩上甩打,用铁锤碎节。通常一百斤青竹可得六七十斤白料。然后将白料用水浸泡发酵,以便除去淀粉、糖类和色素,经过六七昼夜以上时间,水色渐由黄污转为青黑,并有青黑色污浊物附着在纸竹周围,发出阵阵恶臭,此时需要放入清水洗涤。竹料经过削皮、甩打、发酵、洗涤后,竹肉中的杂细胞大部分被除去,从而提高了竹料的品位,同时也节约蒸煮所用的石灰量。

所有环节中,有两项富阳专属的独门绝艺:一是制浆技艺中的“人尿发酵法”,二是造纸技艺中的“荡帘打浪法”。

所谓人尿发酵法,是在发酵过程中加入童子尿作为原料。我一度以为这是无稽之谈,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上,这一制作工艺已经流传了近千年。用这一方法发酵,能脱去竹料上硬性的石灰质,促使竹纤维软化,让纸张有更好的防虫蛀、防渗磨的功效。人尿发酵法做出的纸,墨写在上面黝黑发亮。有一年,一家富阳竹纸手工作坊的淘宝店销量不错,仅一个“双十一”,就销售了2000多斤童子尿的纸张。眼看童子尿告急,作坊主在第二年未雨绸缪,提前到附近村落张贴广告,高价求尿,天天到小学取尿。

我曾好奇地拿起竹纸闻闻,试图闻出残留的童子尿味,结果自然只有满鼻的竹香。

抄纸中的“荡帘打浪法”,须使暗劲。抄纸工两手持帘入槽,荡起浆液入于帘内,竹帘随手腕而前后左右自如晃动,帘上浆液平衡荡漾,让湿纸厚薄均匀。因这种抄纸法与众不同,被手工纸生产界称为“富阳法”。

制作竹纸需要专门的设施和工具。富阳纸民常用的工具有斫竹斧、砍青刀、削刀、竹马、拷白锤、翻滩凳、翻滩勺、皮镬、脚碓、槽桶、竹帘、煏弄、晒帚、鹅榔头等,共计30多种工具。相传,牵湿纸的工具——鹅榔头,还是晚唐诗人罗隐发明的呢。

烘焙纸张的火墙在富阳被称为“煏弄”。煏弄是空心结构的,用石块与砖砌成,表面平整光滑,湿纸张贴在热烘烘的墙上,刷平后很快变干。如今我去手工纸作坊参观,见到的火墙都早已采用了更便利的电制热。火墙就是一面热烘烘的大炕啊,室内温度居高不下,尤其夏天,工人满身大汗,不断弯腰伸手,贴纸刷纸撕纸,汗水淋漓,如同桑拿汗蒸。

3

“竹笺”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而“竹纸”一词,首次见于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内曰:“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富阳竹纸生产始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据《富阳县志》记载,在唐代,富阳所产的细黄白纸即为纸中精品,不过彼时,浙江所产的主要还是藤纸。在唐代,竹纸仍然只是一种小众产品,因其纤维很难完全打碎,所以制作出来的纸比较脆,柔韧性不够,容易破裂,且不易吸墨。

最近,富阳区政协委员李长江在敦煌考察期间,专门发来视频,透露在敦煌遗书用纸的考证中发现了竹纤维。虽然并未指向富阳竹纸,但足以让大家兴奋。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指出,竹纸的出现标志造纸史中一个革命性开端,即以植物茎秆纤维造纸。在唐末以前的九百多年间,造纸主要以茎皮纤维为原料。

从出现竹纸之始,富阳就开始用嫩竹为原料生产土纸。到了宋代,竹纸生产显著发展。光绪年间《富阳县志》载:“竹纸出南乡,以毛竹、石竹二者为之,有元书六千五百圹,昌山、高白、时元、中元、海放、段放、京放、京边、长边、鹿鸣、粗高、花笺、裱心等,名不胜举,为邑中生产第一大宗。总浙江郡各郡邑出纸,以富阳为最良。”当时富阳生产的元书、井纸、赤亭纸被誉为三大名纸,成为朝廷锦夹奏章和科举考试的上品用纸,为此,历史上就有了“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之说。

以竹化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直到宋代,竹纸才真正制成了好纸,主要原因在于竹子以茎秆纤维造纸,技术难度远远高于韧皮纤维。从晋到宋,历代纸匠们用了几百年的时间,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技术革新,才逐渐掌握了精制竹纸的生产技术,做出质量上乘的纸张。

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人对竹纸都十分喜爱。“苏轼帖刻”里,竹纸大抵居十之七八。米芾在《书史》称竹纸“光透如金版”,黄庭坚在私人信件中提到“有竹纸乞数十,但恐亦竭矣”。梅尧臣在《得王介甫常州书》写道“斜封一幅竹膜纸,上有文字十七行”,可见竹纸在宋代士人名流那里已经盛行。

竹纸盛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间,与王安石的大力推崇密切相关。王安石对小竹纸情有独钟。《嘉泰会稽志》记录:“自王荆公好用小竹纸,比今邵公样尤短小,士大夫翕然效之。建炎、绍兴以前,书简往来,率多用焉。”王安石喜欢用竹纸写作,别出心裁地以越州竹纸自制成小幅竹笺,用以写诗及信件。此种竹笺被称为荆公笺,曾风靡一时,引得各路人士纷纷效仿,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成为时尚潮流。

北宋年间,富阳人谢景初创制十色彩笺,史称“谢公笺”,驰名海内。这是以富阳纸为原纸经过处理后制成的多种染色加工纸。明代陈耀文《天中记》一书记载了谢公笺的特色:“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

明代,富阳竹纸在产量、质量、品质上均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成为贡品。明代竹纸分为五大类别,即连史纸类、贡川纸类、毛边纸类、扣纸类和元书纸类,各类纸品各具特色。富阳产的元书纸一类的本色熟料竹纸,在浙江西部各地区如萧山、临安、余杭、孝丰、新登地区流传使用。

清代,富阳是当时浙江竹纸业生产第一大县,从业人员众多,“邑人率造纸为业,老幼勤作,昼夜不休”,竹纸成为富阳第一大特产。

民国初年至1935年,富阳纸业处于鼎盛期,全县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纸业生产,土纸产量要占全国土纸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产值约占全省手工造纸量的一半。其间,礼源山基村的姜芹波(忠记)昌山纸获民国农商部嘉奖,被确认为最高特货。1930年,富阳县的槽户数、纸槽数、土纸产量、产值,都名列省内各县之首。

4

意外地,富阳泗洲村发现了古代造纸作坊遗址。

其实不意外。富阳城区往杭州方向,不远便是泗洲村,造纸作坊遗址位于富阳区北部天目山余脉凤凰山北麓,地处凤凰山至白洋溪之间的台地上,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平整开阔,属低山丘陵区。

在经过了2008年的抢救性发掘之后,2013年,遗址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誉为五个“最”:中国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所发现时代最早的造纸遗址;现存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造纸遗址;目前工艺流程最全的造纸遗址;规制等级最高的造纸遗址;活态传承最悠久的造纸遗址。

风雨连山松竹鸣,早时,泗洲村叫水竹村,周边苦竹甚多。泗洲背山面水,近山易得嫩竹和柴火,傍水则方便沤料、煮料、翻摊与抄纸用水。有专家用“科技国宝”四字来评价重见天日的泗洲遗址:“从世界角度看,当富阳造纸作坊在生产的时候,当时的欧洲还处于无纸时代。这么大的作坊,世界罕有。”

2023年8月,富阳举行了泗洲纸文化节,来自国内外的手工纸专家参观了泗洲造纸作坊遗址,共同研讨传统工艺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在富阳,今天仍然有一群“守艺人”继续书写着竹纸的历史。

富阳竹纸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朱中华从未放弃过做纸,还让儿子成了屈指可数的继承竹纸制作技艺的年轻人之一。2016年11月,朱中华的逸古斋元书纸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共建了富阳历史名纸复原研究中心。2021年,这个研究中心成功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历史名纸乌金纸的制作工艺。乌金纸主要用于制作金箔时的垫铺,具有极强的刚性与韧性。这项技艺难度极高,甚至找到合适的工具都是个大难题。为了找到关键辅助工具——通体无杂质且横截面积至少为30厘米×80厘米的红灰石,他们花了4年时间,终于在新登找到一块3吨重且符合要求的石头。这就是命中注定,其他石头都不可能达到要求。逸古斋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扩大了乌金纸的尺幅,同时使纸张更加均匀,密度更高,热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竹纸,能经受上万次捶打而不破,可见其韧性出类拔萃。2023年夏天,笔者在富春山馆“不纸于此”展览上目睹乌黑发亮的乌金纸,真是叹为观止。其间,朱中华还参与了科技部“十三五”课题——关于复制清代万字地缠枝西番莲银印花纸的制作,用于修复故宫乾隆花园养和精舍室内墙面。

李文德是富阳竹纸制作技艺杭州市级非遗传承人,他怀着热忱与匠心,四处收集老物件、影像资料,寻访老纸农、纸文化研究者,筹建集展陈、文创、研学、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富阳元书纸文化展示馆,讲好千年竹纸故事。“富阳大竹元文房四宝体验”入选“杭州亚运人文体验点”。如今,李文德的大竹元竹纸工坊通过“非遗+”拉长产业价值链。他相信,这张纸里有春秋,担得起宋韵文化的传承。

另一位富阳女子潘筱英,在北京前门创办了“越竹斋”体验馆,向世界推广富阳竹纸和中国纸张文化。体验馆不仅能进行展览展示,还设置了互动体验用的捞纸、晒纸和雕版印刷环节。在潘筱英心里,真正能活过千年的纸,才算好纸。潘筱英还与著名的荣宝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更多的高端客户认可富阳竹纸。

电子化时代,屏幕不停闪现在我们眼前,大众对纸张有渐行渐远之势。但是,纸不会消失。总有人因为触摸一张好纸而激动,总有人陶醉于纸上挥洒,生活的各个领域,纸制品无处不在且不可替代。竹纸的生命力,就像满山的翠竹,坚韧挺立,生机勃勃。

猜你喜欢

竹纸富阳
富春回望
——纸帘灯系列
传统生料法与熟料法手工竹纸性能差异研究
杭州市富阳区渌渚镇中心小学 做“孝善”德育 办“温暖”学校
[法]蒋友仁《中华造纸艺术画谱》中的造竹纸图(之晾干纸)
非遗视角下富阳竹纸的现状及创新设想
无声的蜕变
共绘“富春骑行图”,千名骑友完成环富阳挑战!
2017环浙自行车嘉年华富阳站圆满落幕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
从拍卖古籍看竹纸古籍的种类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