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苏教版为例
2023-12-10顾美霞
☉顾美霞
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及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断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真谛的热情,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助力数学实践素养发展,进而实现对自学品质的最终塑造[1]。面对自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学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合理利用问题、实践、竞赛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热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生角度入手分析,可以了解到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年龄和学段的增长,会逐渐提高自我意识,希望摆脱束缚独立进行思考和探究。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则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教师角度入手分析,能够发现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前置学习、新知探索、旧知复习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由此降低教学难度,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创新教学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二)培养良好问题意识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逐步拓展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利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形成在顺境中排除干扰、在逆境中直面困难的探究精神。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批判的态度,客观分析数学知识,科学建构基础知识体系,由此锻炼意志力,掌握更多的解题经验,形成优秀的质疑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理有据地阐述质疑原因,促进思维发展的同时,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养成优秀学习习惯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好奇心,利用这一点开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活动,能够让学生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正由“依赖教师”逐步过渡到“渴求独立”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导其进行思考,能够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之充分发散思维,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不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契合课程改革关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差异化培养活动,能够立足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自学能力提升,使之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养成优秀的数学学习习惯。
(四)提升数学实践素养
数学学科具有实践性特点,生活中的诸多领域都要应用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手段来启迪学生,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知,增加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2]。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逐步感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实践精神,切实提高数学实践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提供充足自主学习空间,建构宽松环境
自主学习对学习空间和约束程度的要求较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充分放开学习“控制之手”,能够构建相对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年、月、日》一课教学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日历,让学生在课前观察日历,总结日历中信息等特点。在课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向学生提供不同的重点节日信息,鼓励学生寻找对应的日期,建构宽松的自学环境,让学生获得自学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自主学习动机
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从而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教师要在恰当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解决,合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日历,设计问题:“日历有什么作用?日历中有哪三种常见的信息?”其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年、月、日”概念,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把握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懂得日历有日期提醒、日程安排等作用,年份、月份、天数是日历中的常见信息。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春节、中秋节、国庆节分别是哪一天?”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使之能够独立翻阅日历,提炼其中的关键“节假日”信息,找到对应日期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最后,教师提问:“一年有多少天?为什么有366 天的说法?”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通过自主学习,在多元化资料和教材的提示下,建构“平年、闰年”概念。
2.引导合作探究,强化自主探究意识
合作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强化其探究意识。教师应当围绕问题设计一系列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逐步增强自学意识。
首先,教师要设计“大月、小月”合作任务,让学生找出一年之中的“大月”月份及“小月”月份。由此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使之明白“1、3、5、7、8、10、12月份都有31天”,而“4、6、9、11 月份都有30 天”,但“2 月有时有28 天,有时则有29天”。其次,教师以此为契机,设计“日历通”合作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闰年与平年、大月与小月特点,营造和谐自主的学习气氛,使之理解“2月的特殊性”,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最后,教师随机提问考查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理解程度,设计“知识总结”合作活动,让学生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使之反思自学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印象。
(二)营造和谐自主学习氛围,引发学生兴趣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多种学习资源的保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运用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充实自我,由此提升自主学习能力[3]。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平行四边形与学生进行探讨,增加学生的几何认知,围绕生活话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多元化资料解读活动,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不同的切入点,营造和谐学习气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应用意识,使之产生认识平面图形的积极性。
1.鼓励整理资料,提升信息获取能力
在课前、课中整理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能够促进小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升。教师应当科学指导学生提炼不同日历中的信息,以寻找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契机。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总结图形特点,并找出图形中的“四边形”,说出长方形的特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整理资料,提升信息获取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其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对比图形的“前后变化”,使之产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了解兴趣。教师顺势为学生提供“平行四边形的分解”阅读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取资料中的图形特征信息,使之初步了解“底、高”等抽象概念。此时,教师要利用吸铁桩和皮筋为学生制作“平行四边形实物”,让学生通过联系长方形的对角线、倾斜度,进一步加深对资料中“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最后,教师用画平行线的方式,让学生验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强化学习指导,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够完成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在自学中,给予学生不同的帮助,适当强化学习指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4]。
首先,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比较、绘制、分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根据学生遇到的自主学习难题,设计对应的指导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指导,提示学生从角边关系角度入手探究,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中的对边关系,指导学生画出“两对相交的平行线”,观察由线段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理解“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画“高”,通过联系“垂线”,指导学生画出不同底边上的高并标注“垂足”,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设计个性自主学习方案,促进个性发展
个性化学习方案,能够指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技能。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灵感,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自主设计学习方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条学习道路,高效进行学习,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强化自学意识[5]。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运算律》一课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小熊捡玉米”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要顺应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运算律的学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分析、比较、归纳的建议,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历,分析加法交换律中的道理,使之明白交换加数位置,降低计算难度。学生能够用带有字母的式子“a +b =b +a”表示加法交换律,形成良好的数感和模型思想。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为其创设不同的学习平台,在班级中设置“研究角”,直接为学生提供等式“(a +b)+c =a+(b +c)”,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行寻找研究队友,尝试合作研究并用数学语言来介绍研究发现,使之能够初步建构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历经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过程,促进自我实践能力提升。最后,教师总结运算律,设计个性化复习方案,向学生提供不同的计算算式,让学生根据计算步骤独立辨认其中的运算律,发挥个性化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
(四)开展数学学习竞赛活动,点燃学习热情
竞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让其在思维碰撞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逐步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自我学习水平[6]。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且难度不一的竞赛项目,利用竞赛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关注,指导学生在良性竞争中交流学习心得,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分数乘法》一课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分数”微课视频,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复习卡”,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将重点知识以小结的形式记录在卡片上,利用竞赛活动,点燃学生的自学热情。其次,教师讲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牢记“子子相乘,母母相乘”计算诀窍,在计算题竞赛中,锻炼自我解题能力。随后,教师可以出示练习题:“现有1/2 万本数学错题集,计划配送1/10 给六年级的学生,请问六年级的学生应该配送多少本?”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学生能够在竞赛中保持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准确找到单位“1”,解决“一步”分数乘法计算的应用题。最后,教师展示“两步”分数乘法计算的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合作竞赛,使之通过实践探索、合作研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验算技巧,学会正确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创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够体现主动精神,构建自学课堂,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良好的能力培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