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2023-12-10陆嘉琦

小学生 2023年29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实验

☉陆嘉琦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就可以,而是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和发展,也才能实现教与学的融合。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而实践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学思结合,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教学基本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要发展的能力之一。然而,当下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重视实践教学,教师应立足教材,设计不同的实验活动,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其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对于小学生而言,对各种未知领域都充满了好奇心,自觉地探索这个世界,他们总是会发出疑问,面对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引导,不应该置之不理,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了解儿童的特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合理应用各种有趣的实验现象、实验活动,调动学生探索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世界。只有敢于发出疑问,敢于深入探索,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拓展思维,发展自身能力。

例如,在学习《观察一棵植物》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含羞草植株,让学生观察含羞草的特点。这一活动立马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拿出含羞草后,立马有学生说:“我家里种了好几棵含羞草,只要人一碰,它的花朵和叶子就会缩在一起。”教师一听立马说道:“看来大家都很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今天我们近距离再观察一下这一植物,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出了植物的名称和基本特点,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用放大镜观察、讨论、记录等活动,深刻了解了这一植物的特点,植物由茎叶、根部、花朵等不同部位组成,是有生命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等,眼见为实,亲眼看到的现象远比讲授来得实在,通过这一观察实验活动,学生获得了直观、立体的学习体验。同时,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获得了“活”的科学知识,实现了从课本延伸到生活现象的教学目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二、明确思路,发展逻辑思维

科学实验是一个过程,要有一定的依据,要选择一定的实验方法,并且要按照一定的计划实施。实际的科学实验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什么?要做什么?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要有主有次,有规律地进行,不能盲目实验,只有计划性地展开实验,才能让学生有所获、有所知。[1]实践证明,在实验前做好准备,明确实验思路和实验流程,才能保证整个实验过程更加流畅,确保整个实验活动更加富有条理,才能利用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和思考习惯,进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深度思考。具体而言,在实验前,教师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桌子、敲击物等,说明实验流程以及实验目的:“我们平常会听到同伴的说话声音、窗外的喇叭声、汽车鸣笛声等,大家有没有想过发出声音的地方明明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我们还能听到,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靠什么东西传到我们的耳中,今天我们就来验证一下,看看声音是靠什么东西传播的。”接着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并发给每个小组相应的实验器材,学生先面对面地用教师做好的电话机传播声音,得出的一致结论是可以听到对面传来的声音,然后去掉电话机面对面说话的声音变小了,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敲击桌子、敲击黑板等活动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学生利用现有素材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了“声音是依靠空气和实物传播”的基本结论。

经过不断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教师还可引导小组之间继续进行交流和探讨,对实验科学原理进行分析,将实验中的发现和理解表达出来。从亲身体会到深刻思考,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了总结、归纳,更好地掌握了实验规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激活和运转,实现了知行合一,也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实验过程让学生有了理性表达、理性思考的意识。[2]

三、巧妙设疑,培养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也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人所具备的关键品质。具有批判思维的人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更加理智,更善于独立思考,不会随波逐流,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调整,可以在实践中找到更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十分重要。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各种实验活动巧设疑问,让学生发现问题的矛盾点,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自身的批判思维。

例如,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巧设疑问,借助对比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对运动中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来讲,教师可先创设疑问点,如出示两个形态、大小、重量均相同的小车,将两个小车分别置于粗糙程度不同的运动轨道上,接着让学生进行猜想:小车在哪个轨道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更大。实验前,有部分学生认为两个小车质量是一样的,其受到的摩擦力也会一样,但经过实验后,学生会却发现处于糙面的小车经过小道的时间大于光面的小车,进而发现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轨道的粗糙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实验结论和学生之前的观点是矛盾的。经过实验,学生打破了以往的观点,更新了自我知识体系。紧接着,教师改变思路,将小车的重量作为变量,其他因素作为定量,学生猜测:运动摩擦力和小车的重量没有关系。这一观点与之前的结论又一次产生了矛盾。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突破以往的经验限制,进行二次实验,突破知识局限性,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自身的思维。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思维认知,颠覆以往的观点,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因势利导,发展创造思维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其认知是独特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为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时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实现思维的飞跃。

(一)以趣味实验为引导

趣味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趣味实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趣味实验和生活息息相关,均来源于生活,虽然十分常见,但却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整合各种趣味实验资源,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导入趣味实验,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不简单的杠杆》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趣味小实验打开杠杆世界,加深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正式学习本课程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核桃夹夹核桃、开瓶器开瓶子、筷子夹食物等各种生活常见的杠杆现象。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学生看到以上现象后对杠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表示这些工具自己都用过,之后教师拿出各种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杠杆的力量,经过一番实践,学生了解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将一个重50 千克的大石头移动8 米,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讨论,有的说“可以用绳子将石头绑着往前拉”,有的说“可以两个人一起抬”,有的说“可以用小车将石头运过去”,最后有人补充说道:“是否可以用今天学的杠杆原理撬动石头让石头滚动。”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教师补充说道:“可以用的方法很多,只要善于思考,就可以节省很多力气,简单地解决问题,有些方法虽然直接,但是却要费很多力气,只有开动脑筋,合理利用所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一番探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让学生了解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一个个充满惊喜的小实验带给了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用课堂实验激发创造思维

实验是有序有目的地开展的,教师可通过合理设计,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论证、总结分享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设计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展开分组实验,用自己所学影响浮力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设计制作自己的小船,结合影响浮力的实际因素,学生展开了实验,经过设计、尝试、问题分析、改造等多个环节,学生设计出了可以浮在水中的小船,不仅深化了浮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猜想、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也会在一次次失败的操作中总结经验,寻找问题,对小船的重量、形状等进行改造,经过记录分析每一次实验的结果,在对比中完成了实验,验证了最初的猜想,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经过交流互动深化课题,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师应明白,完成实验探究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探索科学世界、深挖科学实验的新起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应用,促进知行合一,深化科学知识,启发学生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只有学好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生活,最终让学生养成善于提问、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4]

五、理解迁移,发展灵敏思维

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科学知识也是如此,因为情境、条件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当然所产生的现象也有着千差万别,学习科学应该紧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思维、改变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发展性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进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将教学与生活实践连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总结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现象,发展创造性思维,并灵活应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时,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知道了声音的传播路径,可以依靠气体、固体、液体进行传播,在新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让学生对比不同介质环境下声音的强与弱。通过对比,学生了解到在相同的环境下固体传播声音较强,完成实验后,可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的交流,想一想在不同的距离下,相同的固体传播声音的大小有无区别?相同的距离下不同的固体传播声音的大小有无区别?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客观分析不同环境下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到事物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进而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实验是探索知识的途径,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任何课程形式都无法代替实验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自主体验、自主操作,可以深化学生认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科学教师应该以实验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日复一日,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利用丰富多样的科学实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其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思维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