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主题式情境导向下历史创新作业的实践思考
2023-12-09邓华
邓 华
(1.宁夏育才中学;2.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纵观今年已经出炉的部分高考试题,不难看出,随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的不断推进,历史试题在命制方面的创新和开放程度较之以往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所以在注重知识与能力考查的同时,试题的情境化创新趋向也更加明显,笔者结合今年高考真题的新变化,围绕高考评价目标,通过对一组创新作业试题的实践,探索一轮复习使用的作业设计逻辑,以期探索实现全面、高效的复习路径。
一、基于2023 年一道高考真题设计的启发
(2023·海南卷·14)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 ②鳌)
A.艺术作品带有时代印记
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试题要求: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 分,有2 个选项各为1 分,错误项为0 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在2023 年的海南卷试卷中,试题在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探索,首先,在客观题答案的分析选择上,分为最贴近和有联系的关联选项,通过分值的差异进行区分,引导考生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大大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从而达到高考评价体系中“让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进行创新创造”的要求;其次,开放性的增强带来了试题难度的加大,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过程中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做到全面分析、务实客观;再次,试题在立意、设问和答案等方面科学合理设计的同时,既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符合客观题的考查特点,又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此外,除海南卷以外,全国卷以及其他各省的试卷在试题命制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创新点,共同体现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四翼”的考查要求,尤其是创新性方面的探索。这些变化,也为教师在一轮复习中作业习题的命制、选择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方向。
二、整体规划涵盖主题情境 兼顾夯基注重分层提效
教师在一轮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以真题为导向,关注试题中呈现的主题或专题内容,构建一轮复习的作业设计方向,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认识。同时,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要遵循《新课标》在考试命题框架研制方面的要求:“试卷中既要有侧重考查某一两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更要有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综合测评的试题。”其次,在试题呈现的主题或专题内容下,沿着命题创新的趋向进行作业试题设计,在让学生适应试题新变化的同时,进一步进行创新探索,拓宽学生的复习思路与视野,从而奠定二轮复习基础。结合今年已出炉的高考试题,如全国卷、北京卷、湖北卷和海南卷等,均强化了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文化自信方面等内容的重点考查,笔者沿着这个方向设计了一组创新作业试题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使用。
【创新作业设计主题:盛唐气息与文化自信】
【创新趋向:文化自信】例1.下图是2023 年7 月暑期上映的国产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的剧照,该片在历史、诗文、神韵方面,共同构成了荡气回肠的长安。自上映后再一次掀起国产动画的新高潮。这说明 ( )
A.民族文化共鸣日益强烈
B.国产影视世界影响增大
C.史学研究深入影视作品
D.其他题材发展遭遇瓶颈
【创新设计思路:关注热点,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当下对历史产生回忆,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历史学习兴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下国产动画片融入了传统文化题材,坚持了文化自信道路,推动国人更加关注传统文化,故选A 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国产影视世界影响力是否增大,故B 项排除;影视作品无法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故C 项排除;国产动画引入传统历史文化题材,并不意味着其他题材发展遭遇瓶颈,故D 项排除。
【创新趋向:唐代诗歌艺术】例2.2023 年7 月暑期国产动画片《长安三万里》上映后,有网友统计出,电影中一共出现了48 首古诗,串起了整条故事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还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并一度引发“影院背诗”现象。这体现出唐诗艺术 ( )
A.还原真实的史料性
B.市井生活的普遍性
C.超越时代的感染力
D.题材形式的单一性
【创新设计思路:关注热点,构建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能力进行综合应用分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产影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彰显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引导人们体会、思考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其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故C 项正确;诗歌作为文学作品可作为辅助,但不具备主要的史料价值,故A 项排除;唐诗艺术发展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群体,不具备普遍意义,故B 项排除;唐诗艺术题材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和古风等,故D 项排除。
【创新趋向:唐代女性群体】例3.下图中分别是唐代永泰公主墓、韦洞墓、薛儆墓石椁线刻画以及洛阳出土的唐代女子打毬陶骑俑,女子扮男装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出 ( )
A.服饰折射心理意识变化
B.男女平权成为女性追求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风尚
D.唐代艺术水平造诣极高
(试题要求: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最佳选项,有2 个选项各为关联项,选出最佳项或者关联项,并注明,多选不得分)
【创新设计思路:女性地位是衡量社会文明的维度之一,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做到全面、客观】
【答案】最佳:B。关联:A,C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大量女子扮男装的现象,反映出唐代女性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对于提升社会地位的渴望,故B 项最能体现出题目材料的核心内容;与之相关联的,唐代由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形成了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推动了女性群体心理意识的发展变化,并折射在服饰的变化上,故与之关联的为A,C 选项;材料无法反映当时艺术水平的高低,无对比说明,故D 项排除。
【创新趋向:唐代诗歌艺术、民族关系】例4.唐代敦煌歌辞《赞普子》中云:“本是番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日披毡帐,冬天挂皮裘。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这首歌辞反映的是 ( )
A.对友好民族关系的渴望
B.主人公对现实境遇不满
C.边塞与中原的生活差距
D.吐蕃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试题要求: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最佳选项,有2 个选项各为关联项,选出最佳项或者关联项,并注明,多选不得分)
【创新设计思路:深入挖掘诗歌艺术中蕴含的时代内容,构建社会情境,引导学生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历史考查】
【答案】最佳:A。关联:B、C
【解析】据材料可知,歌辞描绘了一位渴望归顺大唐的吐蕃将领形象,侧面反映出对于友好民族关系的向往,故A 项从总体上反映出了歌辞的主要内容;“主人公对现实境遇不满”与“边塞与中原的生活差距”在材料中均有体现,故与之关联的为B,C 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吐蕃政权内部斗争是否激烈,故D 项排除。
【创新趋向:唐代绘画艺术、社会风貌】例5.下图是清代李龙暝摹《唐玄宗击球图》,图中共有男女16 骑者,互相争胜,再现“俯身迎未落”姿态。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 )
A.绘画题材倾向于体育运动
B.男女平等社会地位的实现
C.勇敢活泼的社会精神风貌
D.体育运动在民间普遍开展
【创新设计思路:结合五育要求,构建学习情境、社会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全面、客观思考当时的社会历史现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图中共有男女16 骑者,互相争胜,再现“俯身迎未落”姿态,体现了当时唐代社会开放性,塑造了当时男女勇敢活泼的精神面貌,故C 项正确;仅凭一副绘画作品无法体现出当时绘画题材的倾向,故A 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社会女子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并未实现男女平等,故B 项排除;题中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宫廷情景,无法说明在民间是否普遍开展,故D 项排除。
【创新趋向:唐代医学发展、防疫热点】例6.考古发现,敦煌石窟中保存的《殷人罐火防疫图》,使用火燎的方法来杀虫防疫;早在公元前3 世纪的《秦律》中就已规定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配挂法是中医独特的防疫手段之一,唐代《千金方》认为用太乙流金散“带心前,并挂门户上”可以防治传染病。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 ( )
A.疫病流传形势异常严峻
B.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
C.中医是抗疫的主要手段
D.防疫的策略具有多样性
【创新设计思路:关注疫情等社会焦点,构建学习情境、社会情境,综合分析当时的社会历史问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人采取火燎杀虫、隔离、配挂法等方式防治传染病,体现了中国古代防疫的策略具有多样性,故D 项正确;材料强调古代多样的防疫措施,与疫病流传形势无关,故A 项排除;材料不仅体现了政府的重视,也有民间的防疫活动,故B 项排除;“主要”说法错误,火燎、隔离不属于中医抗疫手段,故C 项排除。
【创新趋向:唐代文化艺术发展趋势】例7.下表为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
据表可知,唐代 (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
B.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C.文艺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D.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
【创新设计思路:综合分析评价,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接近口语,易懂实用”“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伶伎、僧俗广泛演唱”可知唐代的文艺呈现世俗化倾向,故C 项正确;世俗化的文艺并非低俗化,故A 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文艺的世俗化,非佛教世俗化,故B 项排除;士人与平民文艺走向属于两个方向,故D 项排除。
【创新趋向:当今科技进步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例8.下面两幅图片是2023 年7 月暑期上映的国产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的电影海报,海报中东方美学元素十足,相较传统,创意背后传承和表达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东方的传统和历史。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艺术交流的不断加强
B.技术进步孕育艺术创新
C.文化多样性发展速度加快
D.传统文人画风得以延续
【创新设计思路:关注热点,构建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在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相较传统,创意背后传承和表达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知,这种变化依托于当今科技进步实现的,故选B 项;材料内容与世界艺术交流无关,故A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速度,故C 项排除;材料中海报的风格并不属于文人画,故D 项排除。
【创新趋向:历史地理现象与历史史实关联】
例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科名易地名”·地名中的科举记忆
材料一周匡物,龙溪人。唐建漳州,州人未有业儒者。先生兄匡著以正元第,而匡物与盘存实读书于天城山。至元和,匡物擢第。唐世漳之登第者,始于周氏兄弟。天子贤之,敕封天城山为名第山。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一
材料二叶京,字垂孙,建安人。咸通二年进士。州人登第自京始。京词赋典赡,为廉访使所知,号其居曰“茂才里”。
——《文苑·建宁府》
材料三桂枝乡。县西南二里。以唐陈去疾登元和十四年科第,改名。刘若虚做陈淑,《唐登科记》无陈淑,有陈蜀,闽县人。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材料中“以科名易地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材料中“以科名易地名”的影响,并谈谈你的看法。
【创新设计思路:围绕历史地理信息,构建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客观的历史解释】
【答案】(1)科举制度在南方地区不断发展;鼓励表彰参加科考的举子。
(2)影响:进一步推动科举考试在南方地区的影响力;激励更多读书人参加科考,扩大数量;扩大统治阶层的力量,增加社会流动;不断渗透儒家文化,推动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有利于强化朝廷的统治,构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文化秩序。
看法: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同时,推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构建统治者需要的纲常伦理文化体系,巩固封建统治。
【解析】(1)根据三则材料涉及的地域和内容,得出科举制度在南方地区不断发展;“以科名易地名”主要是为了起到鼓励的作用,由此得出鼓励表彰参加科考的举子。(2)影响分别从科举考试的发展、维护统治和构建封建伦理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分别得出扩大影响力、社会流动增强和文化秩序构建等方面的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唐代属于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科名易地名”等鼓励措施,必然带来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传统伦理文化体系的构建,结合科举制度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创新趋向:史学研究基本素养与历史史实关联】
例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是某大学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目录,具体内容如下:
——百宁《〈全唐诗〉对外交往类诗歌研究》
【创新设计思路:通过构建学习情境、学术情境,体会唐诗文化发展的同时,从对外交流的角度感受盛唐气息以及唐文化的巨大感染力】
【答案】
“诗歌·唐代交流记忆”
唐诗作为唐代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利用汉字丰富之表意性,展示了对世界、人生的种种看法,表现着唐代深广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其中,在对外交流方面,唐诗通过各种体裁和内容,展现出了当时唐帝国的世界影响力,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官方派遣、私人交往和民间交流的扩大,日益推动传播途径多元化;皇帝、官员、文人和隐士等不同群体,促使对外交流的阶层不断扩大;对外交流过程中的外交活动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当时唐代的外交制度,推动朝贡体制的发展;此外,唐诗中的对外交流内容涵盖了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宗教和民族融合的内容,可以看出对外交流对于扩大唐王朝的世界影响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而言,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史料研究的补充,但不能过分提高和夸大其史料价值。
【解析】根据材料目录的内容,对唐诗中对外交流的内容进行分层表述,重点强调对外交流对唐代的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论述诗歌等文学作品辅助补充作用,强化学生对于史料价值的分类性认识。
三、关注学情研读设计结果,检视问题根源实现增效
根据以上创新作业试题的班级实践,笔者结合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即考查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具体如下:
【存在问题】
在客观题方面,学生在面对创新题型时,基本可以做到正确分析,但开放性增强时,部分学生的分析失误增多,主要是无法分辨主关联和次关联的问题,因此海南卷今年在客观题方面开放性形式的探索,为今后一轮复习如何进一步有效拓展提供了方向。此外,部分学生失误主要还是因为一轮复习过程中,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所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依旧是一轮复习的应有之义。主观题方面,笔者选取两位学生的作答,进行分析:
首先,材料分析题方面,学生掌握了一部分一轮复习的基本知识,对史料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但没有构建材料与知识点之间的有效关联,导致回答不够确切,甚至有时会照搬课本知识点进行笼统作答,影响得分;开放性试题方面,一是对于唐诗与对外交流主次的作答关系,很显然唐诗发挥了媒介、载体的作用,主要论述唐代的对外交流,这也是目录材料中主要突出的内容,当然,作为开放性试题,学生也可以论述唐诗的发展,但可能会偏离主题,因此,首先要注意把握论述的结构和侧重点;此外,选取的两份作答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位没有完全达到设问的要求,对唐诗的史料价值没有进行分析说明,在目录材料的最后一部分已经提示,显然学生没有关注到,可以看出其审题和基础史学理论知识的欠缺。而第二位学生进行了分析说明,但并不准确。由此看出,史学理论素养的提升随着试题创新的日趋多元开放,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学生作答的语言组织、知识点的整合运用方面系统性不强,逻辑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笔者在原创设计时,目录的框架已经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选择,可以借用也可以自创,从所有学生的作答来看,学生在全面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进及提升策略】对于一轮复习的作业设计,一方面,无论从“双减”的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学科素养的教学落实层面,都应该本着务实高效的要求进行设计,避免题海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 年)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因此,一轮复习在夯基的基础上,以近年来的高考真题为导向,设计、选择创新试题,借助主题或专题设计,开发学习、生活、社会和学术等方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依托作业试题,主动地去积累、思考历史问题,在此过程中,让作业试题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涵育好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帮助学生树立跨学科思维,最终达到学业质量水平的考试要求。另一方面,作业试题的设计选择上,需要注意情境及答案思想性、价值观取向;试题本身是否存在知识性漏洞或错误;题目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及能力要求;学生解答时有无知识作为铺垫与支撑;问题指向性是否清晰、明确;问题与答案间思维过程是否科学、规范;引用古文材料等是否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选项设计是否有深度等梯度区分;题干材料情境是否有效等;
总之,随着新高考的不断深入推进,一轮复习的作业设计选择,已经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夯基化要求,鉴于其时间跨度,教师应本着多元、开放、创新的理念,构建主题情境,达成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为一轮复习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