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考题动向,任务驱动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为例
2023-12-09黄健文
黄健文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
随着2023 年各省市历史高考试题的公布,开放性题目的分值增加已经成为事实,这一现象在独立命题的省市试题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根据目前所见的2023 年历史高考试题统计,开放性题目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单独成题或者是题目中的一个小问,而且所占分值高、设问灵活、视野开阔。山东卷、北京卷和湖南卷是其中的佼佼者(见下表)。今年广东卷也“破天荒”地出现了两道开放性题目。
高考具有“引导教学”的功能。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也需要应高考变化而有所调整,以提升学生在高考中的分数获得感。在本人看来,开放性题目的训练不能就题练题,更不能“空谈”,而是必须落实于课堂教学中,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接下来,本人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遵循“以扎实的主干知识作为基础,以多样的情境创设为媒介,以任务驱动学生主体为手段,以尊重学生观点为落脚点”的原则,开展落实学生在完成开放性题目时所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与学设计。
一、创设开放性情境的原则:找准方向和明确起点
找准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在考试命题中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这是从课标的高度明确了高考命题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我们教书育人的方向——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例如课标对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1 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容要求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设计了两个探究主题,分别为“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并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设计任务清单、创设情境,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如在设计“主题探究一: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的学习任务时,先后围绕“有什么新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发生巨大变化时,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变的?”等内容进行学习任务设计。
明确起点。课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但重视学生基础更是有效实现课标的前提。高中生通过初中历史课程和“中考”备考的学习,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主干知识应该是较为熟悉,尤其是近现代史的大事件。不过,这种熟悉往往是停留在“知道”层面,而“理解”“解释”“论证”等能力储备则是不足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一课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等概念,学生是朗朗上口的。但是,一旦问及具体内涵,又是那种“难以言表”的状态。因而,在本课学习秦朝前后的政治体制时,笔者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以下表格,要求学生通过“描述”得出“制度”的名称,并据此概括秦朝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如下表),以此帮助学生明晰概念的内涵。
二、解决开放性问题的基础:重视结构和巧用教材
重视结构。结构化,是帮助学生有效建立知识体系、深化认识学习主题的重要方式,更是实现学生学习思维可视化的重要媒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三个维度运用结构化教学的策略。维度一:教材目录通读与背诵。通过解读单元标题与其下属课文标题、单元标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建构整本教材的结构。例如选择性必修1 通过单元标题“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与财税制度”等,阐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这对于学生顺利完成开放性题目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一旦考试题目涉及这一主题时,学生便可以从教材单元标题中得到启发并参考相关内容进行论述。维度二: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是课标的要求,也是结构化教学的必然结果。例如在进行选择性必修一教学时,笔者将教材中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相关内容抽离出来,并以“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题进行整合(如下图),从而帮助学生从单元层面明晰单元学习主题。维度三:课时思维导图。每课的思维导图,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并且通过随机抽选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分享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实现检验学生思维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整体认识,落实必备知识。此外,课时思维导图还应该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小结时所运用的知识结构图(如下表)。这些结构化的小结,能够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巧用教材。变教材为学材,巧设情境。“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这是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考查的明确要求。“无情境不命题”已经成为共识。随着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使用,其丰富的图文资料,一方面是我们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素材,另一方面有可能成为专家的命题出发点。对此,笔者认为在知识结构化后,还应该通过概括、联系、对比、分析、考证等方式,运用教材的图文资料和补充适当的课外资料,设计不同类型的情境,以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以下任务设计:如下图中“描述”部分,都是出自教材;又如通过设计“任务:根据材料,分析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并从《选择性必修1》第1 课中找出相应的依据。”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找依据,一方面能够减轻学习难度,同时在训练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素养;通过教材图片“大盂鼎”和课外材料的挑选、编辑、设计与史学理论相关的学习任务“据此,谈谈大盂鼎有何价值”等。
三、培养开放性思维的秘诀:思维碰撞和静待花开
思维碰撞。有生成的课堂,需要有师生的参与、思维的碰撞。在设计思维碰撞类问题时,笔者认为可以从“误区”“常识”“异同”“变化”等维度入手。例如,在学习本课前,学生普遍认为“君主专制”是一件坏事。这明显是用今日的眼光看待历史,用西方的话语评判历史,这是不科学的。为了让学生对“君主专制”有理性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并且通过补充练习题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君主专制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发展、稳固的重要保证;而中世纪的欧洲,正因为王权的衰微,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
静待花开。在我看来,师生关系还与学生学业成就呈现正相关关系。曾为学生的我们,也会因为知识欠缺、能力不足而出现对学业问题无所适从的情形。这时,老师的耐心等待、一个微笑和一句肯定,会给予我们极大的力量。这些力量不仅会成为我们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也会成为我们在未来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支撑。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可以分为动作表情、语言文字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一、无声的力量。适当的微笑、恰当的动作,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大爱。例如,学生在讨论发言时,我们的点头和微笑,会是他们继续大胆表达的动力。二、善意的鼓励。精准的反馈和有意识的肯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专业和善意。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反馈和肯定其答案的亮点,会是他们继续积极思考的推力。三、足够的尊重。师生有别,但人格是平等的。例如,对个别学生的欠交作业问题,应当私下指出和协助提出解决方案;对个别学生的提问,应当给予真诚的聆听和有质量的反馈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也会提高教师教学效度,更会增强师生合作的幸福感。
开放性题目的训练,并不在于一题一分的训练,而是应该扎根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的教与学设计,落实开放性题目所需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这是提升高考分数获得感的正道。